简体  繁体
民间艺术
当前位置 >> 民间艺术

车船轿类

发布时间:2016-08-19 15:13:33

    在民间社火中,以风趣幽默的表演而著称的小推车、跑旱船、抬花轿一类民间舞蹈,形式简便,不受场地约束,也没有更多的规范和高难技巧。这类舞蹈依照车、船、轿等交通工具或椅子、箱子、杠子等生活川具的外形,精心加工、美化,制成舞具。表演者临场自由发挥,随意性极强,主要有《小车会》、《旱般》等节目。
 
    1.旱船   用竹条、木条、彩绸编扎成彩舫,四周用绸缎围合,上绘水波等图案,面用木条、绸缎搭篷。表演时以吹鼓乐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彩带系船驾于肩一上,假脚盘坐“船”中,上半身露在船中,并饰以假作的装饰腿足,盘膝端庄,上身不动。下半身则以秧歌碎步,行走游动于场中。另一人扮老船公,手持船桨,摇格于旱船之前,巧做行船、绕礁、遇风、迎浪等各种划船的舞蹈动作。内容多为古代戏剧中与船有关的故事,有《许仙游湖》、《秋江》等。船上装有花灯,点燃蜡烛,在夜晚表演尤佳。因大部分表演时间处于跑动状态,所以也叫跑旱船。每当节日之夜,船船互相穿插游动,闪闪的船头灯,伴之以锣鼓的乐奏,委婉的民歌声,以及围观观众的赞叹声、叫好声,勾画出一幅幅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民俗画面。
 
    2.刘三推车    用木条制成独轮车架,左右两侧用布围合,画出车轮。刘三推车由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相传有一个叫刘三的农民,以推车送人送物为生。一日外出,遇一少女说要去观灯,刘三便推其而行,到了街市,少女有事进入一家院中,好久不见出来。刘三进院寻找,院中毫无人影,只有一幅古画挂在墙上,画下放着一串铜钱,少女原来是传说中的古画仙子。清朝末年,太谷艺人根据这一传说编成了街头社火,扮演刘三的演员戴去边的草帽,帽顶去心,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表演时由一人扮演女子乘坐车上,用彩带把车驾起,假腿盘坐车上。车后有一推车者,在吹鼓乐伴奏下,边舞边唱,进行表演。车旁还有一个丑角逗趣,插科打诨,烘托气氛。内容有《送闺女》、《走娘家》等。
 
    寿阳的太平车、拉车灯节目与此相仿。
 
    3.沈老爷坐轿    流行于太谷,盛行于清末民初。沈老爷坐轿原名老爷坐轿。相传明、清时,每逢大旱,人们都要到介休绵山祈雨取水,返回时,在太谷县境内的白城举行庆典活动,组织民间节目表演,常常演出“老爷坐轿”。演出者中有一名姓沈的老者,经常组织和参加这种演出,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这位沈老爷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爷坐轿”更名为“沈老爷坐轿”。
 
    “沈老爷坐轿”原由一人表演,坐轿人双手持两根抬杆,杆两端各饰一名假轿夫,边唱边舞,酷似两人抬轿一人坐。到民国年间,这种表演形式发生了演变———成了一人坐轿一人抬的形式。坐轿的人扮演沈老爷的角色,肩头搭一根布带(布带连接轿的两侧),双手握左右两根横杆,将轿身提起。胸前一双假臂呈环抱的样子;腹前一双假腿成弯曲状态。身后跟着一名轿夫,肩挑抬杆。这一舞蹈在民间颇为活跃,主要表现沈老爷春风得意的悄景及轿夫在行进中的情绪变化,幽默滑稽,充满情趣。
 
    表演时的伴奏乐器有鼓、锣、笙、管子、唢呐、笛子等。
 
    4.六堡冰山    每年农历腊月初一,榆次六堡村民开始制作冰山:用一木凳,在四条凳腿上绑扎椿树枝,再以一根八尺檀木横穿凳中,两端悬于2米高的叉架上。从初一开始,每夜至次日黎明,用茶壶向凳面和凳腿椿枝上徐徐浇冷水,至初四日,再在凳两旁淋两条对称的冰柱,淋至初八日晨,将木凳背之翻转倒置,诸多冰柱即为冰山山峰,对称的两条冰柱为旗杆。凳下系巨石,以防倒翻,凳下用彩绸环绕之。随后置“弥勒佛”于冰雕殿堂之中,另在冰山间装以花木、猕猴点缀,佛前陈设祭品,由8名壮汉抬置街头,供人观赏。榆次六堡村向为冰雹重灾区,村民以此寄托“风调雨顺,驱雹消灾”的愿望。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