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吹奏乐 吹奏乐以唢呐为主,分粗乐和细乐。两支唢呐加鼓钗的称粗乐,小唢呐为主乐,笙、管、胡呼为和乐的称细乐。吹奏乐均有明显的北方民族风格,激越昂扬,粗犷豪放。有《看灯山》、《下楼台》、《戏牡丹》等曲名。
八音会 八音会是黄土高原的民问交响乐,它依照乐器制作材料及性能,分为金(钟)、石(磬)、上(埙)、革(鼓)、丝(琴)、木(竹)、匏(堡)、竹(笛)等八类,称八音。通常以唢呐、笙、管为主要乐器,配有小鼓、小钗、板鼓、木鱼、渔鼓、大铙、音锣等打击乐器。一般由6一8人表演,有“紧七慢八六圪抓”之说。原来常在庙会演奏,所以又叫庙堂音乐。吹奏晋剧、秧歌等调式,代表曲目有《将军会》、《看灯山》、《大得胜》、《大开门》、《百鸟朝凤》、《神仙乐》、《山桃红》、《下旨》、《雁过南》等。
2.锣鼓乐 锣鼓以明快强烈的音乐节奏和跳跃起伏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具有一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的特点,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它广泛流行于城镇乡村,多用于喜庆、迎神、赛社、丧葬等。乐器配代以鼓、锣、钗、拔为主,辅以小钗、云锣等。晋中有传统的迎春锣鼓,也有独特的晋商锣鼓、灵石十八罗汉、灵石龙鼓,还有系在妇女和儿童腰间的小花鼓。
迎春锣鼓 是伴随民间社火而产生的音乐,主要有狗咬狗、老龙滚(滚绣球)等。狗咬狗是用大鼓、大铙、大钹,配以小锣、小钗,铙钹相咬,节奏紧凑热烈,一般作为背棍、铁棍等社火的伴奏;老龙滚主要乐器是大鼓、大铙、大钹,节奏时紧时慢,用于龙舞和狮舞的伴奏。
灵石十八罗汉 原为晋南“威风锣鼓”中的一部分,因擂鼓人身强力壮,鼓声震天,像神话中的罗汉一样,能镇恶除邪,所以叫“罗汉锣鼓”,后又因整个表演中有18套鼓点,又改称“十八罗汉”。清末即已流传,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铙子四种,表演时按一鼓、二锣、一铙、一钹分组,组与组结队而行,打鼓者边打边向空中飞舞鼓槌,敲锣者边敲边舞动锣槌,击钹者脚尖着地,脚跟抬起,双臂此起彼伏,错落有致。
灵石龙鼓 源于“十八罗汉”,共有300人表演,每人手持锣花锤,肩背红绸大鼓,头卷白色羊肚毛巾,有大小各类鼓97面,铙、钹各56副,大音号12个,大抄锣4面,大广钹16副,舞龙9条,所以叫龙鼓舞。
3.昔阳、和顺迓鼓 有文献记载:“相传朱仝被逼上梁山时,梁山英雄借打迓鼓抢了杀场,救了朱仝。后流行于民间,变为两种迓鼓,一为文迓鼓,一为武迓鼓。文迓鼓多用于逢年过节闹社火,有表演说唱等形式。武迓鼓多用于庙会……只表演,不说唱。”迓鼓元代即流行。文迓鼓坐场表演。武迓鼓则用于庙会和闹社火场合,表演时由21人出场,穿戏装、画脸谱,每人背后都插一面三角形杏黄旗,各持一种打击乐器,有高音鼓一面,低音鼓八面,小音锣两面,小镲两副,铙、钹各两副,大锣四面,众人边打击边舞蹈,同时排成三十二点、八斗阵、回龙阵、磕头阵等各种阵势。鼓点抑扬顿挫,威武雄壮,阵势纵横变化,优美壮观,颇有古代战场的气氛。
4.昔阳莲花落 和顺打落 原是一种讨饭者打的板式,流传到昔阳、和顺后逐步形成一种演唱形式。昔阳莲花落由男女数人手持竹板,踩着鼓点,随着队形的变换边舞蹈、边打板、边演唱。和顺打落则由8个人来表演:两老生拿竹板,两小生拿阴阳八卦图,两小旦拿两根钱串,两花脸拿钢鞭;队列有正场、斜场、出场、人场四种;舞蹈动作有跃步、跺脚、蹲裆、转竿、走小台步等。8个人前后、对而互相变化,穿插。唱词多以十二月为序,演绎历史故事,如“正月里来正月正,刘备过江去成亲,周瑜定下美人计,遇见孔明比他能。二月里来龙抬头,孙膑下马骑青牛,手拿一对沉香拐,要与那庞涓报冤仇……”等。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