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民间艺术
当前位置 >> 民间艺术

模拟禽兽类和模拟鬼神类

发布时间:2016-08-19 14:54:48

  这是人们披着兽皮或戴上假而具,扮作牛、虎、狮、驴、马、熊、猴等形象,或戴神鬼面其或手执铃刀,进行舞蹈表演,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视到社火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这类舞蹈大多古老而原始,古朴而凝重,动作简单而夸张。

  1.狮子舞(狮子滚绣球)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狮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人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12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子舞形成了“文狮”、“武狮”两种表演形式。“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柔驯顺的动作神态,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摔跤、抚小狮等等一些不太激烈的文弱动作。“武狮”则明显地突出了狮子凶猛的个性。如勇猛、威武、刚毅的跳跃,登高、跌扑、腾转、争球、滚球的多种动作,以此来吸引观众。大狮成对,每只由2人表演;小狮成双,每只由1人表演。耍狮人持绣球引导。在舞狮子的过程中,为了突出舞狮子的效果,还配有一定的鼓乐或音乐。鼓乐主要以锣、钹、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舞蹈动作配上雄浑、激昂的音响,声势就造成了。

  2.祁县、寿阳的牛斗虎    祁县牛斗虎由4人演出,2人披彩绘之牛皮,2人披虎皮,作扑斗状。有专用伴舞锣鼓乐,乐曲亦称《牛斗虎》,节奏明快,间有唢呐曲牌,并夹入一些欢快小调。寿阳牛斗虎由3人演出,除扮有牛、虎外,还有1名农夫。相传农夫在田间耕作,遇虎袭来,牛与虎搏斗,农夫助阵,终胜虎威。

  3.左权河南村装鬼变鳖    山27人表演,主要作为游九曲的前导。扮正义形象的有太上老君、观音菩萨、老寿星、哪咤、白猿、仙鹿、仙鹤和4位助阵大仙与8名云板(花旦);扮邪恶形象的有大仙姑、二仙姑、三仙姑、独角兽、鱼、虾、蚌、龟等。表演时各角色走相应的舞步,如老寿星以八字步为主,间有卧虎势,舞龙头拐杖作斗械;梅花鹿则以双跳步为主。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