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妈祖文化

最早宣传南澳抗战大功臣

发布时间:2016-09-01 11:13:11

  1938年7月,粤闽台海上要冲南澳岛“打响了广东军民抗日的第一仗”(见2004年广东省地方志办《广东史志•总述》),震惊中外。从7月至9月,中外报纸登载了大量澳战消息、访问记、特写,汕头、香港先后出版了《南澳血战记》一书,畅销海内外。其作者都是出自汕青抗会员、作家郭少音(1913— ?)妙笔,他堪称是“最早宣传南澳抗战大功臣”。

  1985年10月14日至18日,余至福建诏安县城出席“闽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讨论会”。18日趁机采访了县政协副主席、1946年至1948年任南澳县长,年已73岁诏安人林师珍(1912—2007)经历,并试问道:“你认识郭少音吗?”他答认识,并应求写其住址、介绍信,让我去访问他。翌早,即会议结束,我乘车于近午如愿抵达龙海县石码镇团结路,登门拜见并采访这位历尽劫难而幸存、令我分外崇敬的年过古稀文翁。当时仅代之拟成《我是怎样写成〈南澳血战记〉的》,由他审准并签名,今整理成传,以纪念他这位民国潮汕文坛名将、文笔生辉而劫后余生的爱国者。

  一、在闽执教育桃李   至粤参加汕青抗

  郭少音,出生于诏安县城,个子高大,英姿勃勃,聪敏勤奋,一生多难。父亲是侨居缅甸中医,在郭少音初中未毕业时就归国病故。约1934年时,他在福州师范学校毕业,到泉州当小学教师,每月工资30元,任教二三年后,返故乡诏安县城教小学,当校长半年后辞职。

  他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共地下党乌山游击队派人与他联系,初步接触。国民党反动派怀疑他是“赤派”,遂于1936年夏逮捕之入狱,直到越春才释放。3月,他便去香港找在《大众日报》工作的哥哥,可惜找不到。一个月后,只好回内地,暂住于汕头市海滨中学读书的同乡沈作的宿舍,认识了学生、揭阳县人藩茂元,梅县人诗人蒲风等。参加了在小公园南兴大酒楼举行,以弘扬鲁迅精神的岭东文艺青年座谈会。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时,一五五师李汉魂部驻汕。爱国青年上街宣传抗日,李师长提出“誓与潮汕共存亡”。李欢迎地下共产党组织的汕头市青年抗敌救亡同志会(简称“汕青抗”)工作团随军,该团有王亚夫、林克清等,师部发给养,同意他们到农村去宣传抗日。郭少音遇到刚成立的汕头抗敌后援会办讲座,他充满爱国心,前去听讲,受到教育而参加了汕青抗。1938年6至7月间,由原《星华日报》编辑张问强介绍,当上《珠江日报》社驻汕特约记者。8至9月间又经汕青抗领导人、地下党员杜伯深推荐,再当泰国华侨所办《中原日报》驻汕特约记者,每月20元。他发挥写作专长,奋力笔耕,多投稿,写好稿。10月,一五六师师长邓龙光奉命率军去保卫上海。又组织潮汕青年北上抗日随军工作队,共36人,其中汕头24人、潮安12人,由姓周的揭阳县人少尉任队长,郭少音也是队员。大家历险到湖南、上海等地后,乘难民渡船南下,于1938年元旦后返至广州,再回汕。

  汕青抗活动很活跃,他负责撰稿、编书,印潮州话《抗敌歌曲集》好多集,大力向军民宣传抗日救亡。

  二、到前线海山澄海采访   向中外宣传南澳血战

  1938年6月21日拂晓,日寇侵占了粤闽咽喉南澳岛。同年春起驻汕一五七师黄涛师长,派吴耀波营长率陈永宸连长(已评烈)为首加强连,由抗日自卫团第四大队洪部及南澳县自卫中队长李居甲(已评烈)、副中队长吴承绵(已评烈)等配合下,共约380名义勇军从海山岛夜渡南澳,于7月17日收复之,20日至23日与反扑强寇血战,后靠西半岛众多山洞与寇周旋,至8月初奉命撤退返大陆。此役寇伤亡众多,我殉国者约300人,打响了广东军民抗日的第一仗,获国共高度赞扬,7月28日汉口《大公报》发表社论《南澳抗战精神》。

  郭少音在汕头从惊闻6月21日凌晨,日寇自钱澳湾冲破守军稍为抵抗后,侵占南澳县城,到7月17日我义勇军克复海岛、稍后血战、游击战,都夜以继日,向黄涛师要员采访,废寝忘餐写稿,发稿,被中外报纸纷纷登载。

  8月初清晨,他从汕头坐长途客车到澄海县盐灶,再雇水手划小船往东驶向数公里远的饶平县海山岛——收复南澳岛前线指挥部黄隆乡刘厝祠,采访刚从南澳岛撤返的国军吴耀波营长(克复之日晋升为“南澳警备司令”)。

  一个殷勤的握手,吴司令笑容可掬,迎接他进入了临时办公室。郭少音恭敬地递上了记者证和介绍信,他望了一下,用广西腔笑道:“秀才,请坐。”

  吴司令穿着一套新制草绿色军装,短壮的身躯,步伐庄重,两额瘦削了许多,一脸沉毅的神情,刚刚剃过的光头,似带着冲锋陷阵的意味。

  “吴司令这次抗战,堪称劳苦功高!”郭少音打破了沉默说。

  “这只不过是军人应尽的天职!”吴司令不动声色地说。

  “那么,可否将作战经过,略为见告呢?”

  吴司令讲述了作战经过,特别介绍部下连长陈永宸,排长高强、林乡,勤务兵刘南茂,战士张奎标,伙夫李秋等勇士精忠报国的壮举。

  “吴司令,义勇军在南澳的血战,多么悲壮的勇烈,他们是真的成仁了!南澳民众,对于义勇军的坚决抗战,有什么竭力帮助的地方呢?”

  “那很多很多!除了极少数汉奸外,大部分南澳民众,尤其是黄花山,各小村里的山民,都是爱护我们的,冒险支前的。无论粮食的接济,队伍的转移,敌人的情报,都靠他们赤诚帮助。没有民众,就没有耳目。军队和老百姓,是鱼水相依啊!”

  “吴司令,潮汕和全国民众,对您率军血战日寇之举,非常敬仰。您能赠一张照片给我,让我报道吗?”

  “感谢民众鼓励。”他说完,从其住室,找出一张大相片,用毛笔字在背后写了“郭少音先生惠存。”略思片刻,又挥毫题曰:“军民合作,坚持抗战”。再题名,盖上用篆书所刻的私章。

  郭少音端详着吴司令神采奕奕的照片,再品赏其背面墨迹未干的秀丽行书,赞叹不已:“吴司令,您真是文武全才啊!”

  海际上的太阳升高 ,海山岛沐浴着灿烂的阳光。1个多钟头过去,郭少音深恐吴司令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便与之告辞。临别时,依旧是殷勤的握手,亲切的微笑。吴司令说:“我今晚也要回汕头去。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南澳岛再见吧!”

  郭少音告别了吴司令,再到附近黄厝祠采访洪之政、陈汉英及军人和海山岛支前者,在岛上住二三天。然后,与洪之政、陈汉英一起乘船往澄海县东陇樟林村。翌早,在一座大祠堂内,参加了潮汕各界慰问义勇军自卫队座谈会。

  到会的,除洪部生还官兵约60人(出征180人)外,另有近百人,多数是来自各市县的头面人物、乡绅。汕、澄、饶、潮青抗会代表,挑着一批慰问物资,前来劳军。

  当逃兵而吹嘘上岛督战,第九区自卫团大队长、南澳县长洪之政,恬不知耻,装模作样,上台介绍自己所谓“指挥作战”经过。义勇军在四夜偷登南澳中,未遇敌人,他却随意胡扯说:“第三晚,继续前去。登岸后,即遇到了敌哨。敌人的步哨,是十几个人一排,我们的步哨只有一二人,当下我命令冲过去,敌人很胆怯,纷纷逃回敌舰,然而已经被我们击毙了27人……”

  接着,陈汉英发言。这位副大队长、真正上岛血战而受伤的汉子,虽然那脸容因战争折磨而消瘦了好多,气色也因长期缺营养而略为变黄,但他滚瓜烂熟,叙述了血战中亲历其境的大量惊险、悲壮的事例,令满座泪下,“向义勇军学习!” “向义勇军致敬!” “南澳抗日忠烈永垂不朽!”“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中华民族万岁!”口号声响彻祠堂,充满悼忠烈、抒壮志的抗日救国气氛。

  会上,向血战幸存者,颁赠了奖品的纪念品。

  郭少音回汕后,很快写出了《吴耀波访问记》、《洪之政访问记》,旋被国内和暹罗(泰国)《中原日报》(除登多篇消息外,又登二篇专稿)、香港《珠江日报》等报纸、通讯社采用了。义勇军南澳血战的英雄事迹,传遍中外。

  汕头市启明书店的经理,是位爱国者,他特约郭少音编写一部《南澳血战记》之书。郭少音欣然接受,日夜苦战,辛勤笔耕,于9月2日脱稿。再由他校对,9月里就印出1千册,发给他30元稿费。该书3万余字,内附有南澳岛地图、吴耀波照片(照片上他题有“军民合作,坚持抗战”)及其“军民合作”四个大行书、洪之政题“血泪话南澳”,一五七师政治部主任吴今写序。内容有专访、特写,具报告文学味道,词语生动,情节精彩,感天地泣鬼神。书一出,很快销售一空。香港青年救亡出版社,再版印行成万册,除香港,发行马来西亚、安南(越南)、暹罗(泰国)、潮汕各地。此举,使南澳血战事迹,在中外更被广为传颂。

  汕青抗领导人杜柏深、曾应之,亲切会见了郭少音。杜柏深紧握着郭少音的手,笑着说:“当今是国共合作,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你这位青抗会会员,为宣传全民族抗战,做了一件大好事,为青抗会争了光。我代表汕头青年抗敌救亡同志会,向你表示祝贺!”同时,请郭帮忙编《抗敌导报》。

  三、返闽笔耕执教鞭   历尽劫波享晚年

  1939年6月21日端午节,日军侵占汕头。郭少音随汕青抗同志们撤退,他到潮安县古巷,抗日的国军独九旅官兵接待之。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越月他到福建永安县(时为福建省会),冒充潮汕同乡,讲潮汕话请潮汕人、《中央日报》主编陈宛烈(中统),帮忙照顾,当上了记者。1946年报社移址福州,郭积极报道了国共“双十协定”,盼望和平,报社按上司旨意把他解职。12月当上《福州日报》编辑。

  1949年底厦门解放。1950年1月,他当厦门第一中学教师。1956年,设于鼓浪屿的厦门师范学校扩大,他被调去执教。

  1957年在全国“反右派分子”浪潮中,他被扣上“右派”帽子。史无前例的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中,又加戴“反革命分子”帽子,受尽批斗,吃尽苦头。庆幸“四人帮”跨台,祸国殃民的极左政策结束,他与全国千千万万含冤受苦人一样,喜获平反,重见天日,走上新生。1981年办理了退休手续,每月有工资度生,终于享受了晚福。

  他与夫人林淑美(1922— ? 龙海县石码镇人,小学老师),育三子一女:儿:郭耀明(1952—   、当教师)、郭晃岩(1956—  )、郭耀春(1967—   )、女:郭隽华(1960—   )。他们过上了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新生活,不像父母那样遇厄遭难了。

  (据1985年10月19日采访郭先生,2016年7月17日整理,  月  日由     补正)

  (林俊聪)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