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山学说

孙中山:广东历史名人“至尊”

发布时间:2016-11-09 12:14:32

  孙中山是广东最大的骄傲!全世界——不论何种社会制度或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公认他是中国伟人。使祖国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给人类以和平与幸福,是他毕生奋斗并贡献出自己一切的目标。他不愧为高举“政治革命”旗帜、推翻中国漫长帝制的反封建斗士,为中国描绘出一幅任何人、任何权力都受到制约,都处在公民真正有效监督之下的民主共和政治的理想蓝图。

  孙中山为什么出自广东?杰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无疑是令人深思的富有哲理性的课题。“人杰地灵”,这句古语一般触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科学的论断则是:杰出人物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烙上了杰出人物活动的印记。由于得天独厚的远离中央集权和毗邻港澳的地缘关系,广东文化向来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传统。外来文化往往首先在广东登陆,而广东人面对外来文化往往又持一种开放、兼容的态度。广东文化的开放、创新特性,孕育、生长了各个时代在社会各个领域建下丰功伟绩的风云人物,迄于近代更是群星辉映,孙中山当属其中最大最亮的一颗。只有广东,才能产生孙中山这样的伟人。

  孙中山未能目睹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他留给我们的遗言。近百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迅跑。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得孙中山难以容忍的“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状态正在消弭。作为反封建斗士,孙中山给广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激励着我们努力将一切封建残余从社会政治生活中彻底清除干净!

  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与广东

  广东是孙中山的出生地和一生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

  1866年,孙中山诞生在广东依山濒海的香山县(今中山市与珠海市)翠亨村一个“贫苦之农家”。12岁时,他和母亲前往夏威夷投奔他的长兄孙眉。5年后,初步沐浴了“西学”的孙中山回到祖国,并在香港读完高中和医学院的课程。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但却更热衷于“医国”事业。1894年建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后,孙中山于翌年策划了广州起义——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度后,他为捍卫共和而3次在广州组织革命政府。然而,第一、二次护法运动均遭失败,尤其是1922年中,已沦为新军阀的陈炯明公开叛变,炮轰当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居住的越秀楼。孙中山和宋庆龄先后冒死脱险,但宋庆龄却在紧张的颠沛流离中不幸流产。残酷的斗争现实,使孙中山毅然在最后的岁月里“另为彻底之革命运动”——去世前一年(1924年),他在广州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赋予三民主义时代精神,阐述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思想,提出创办黄埔军校,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护和经营文物环境求发展

  记者目击

  从广州来到位于中山市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路上用了不到两小时。下了高速公路直到纪念馆门前,一直都是宽阔的大马路,交通真是非常方便!

  由孙中山亲自设计建造的二层故居小楼,连院子在内占地面积也不过500平方米,但整个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面积却是故居小楼的240倍,内容之丰富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想。

  文物周围环境是关乎文物保护的大事。如今,文物跟面目全非的周围环境形成使人难以忍受的强烈反差,这样的例子决非个别。“对待文物环境,我们绝对是‘顽固守旧’!”馆长萧润君说,“不仅仅是故居这栋国家级文物需要保护和经营,它周围的环境即文物环境同样需要保护和经营。保护和经营文物环境求发展,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个世纪90年代,“房地产热”不断升温,许多地方都大兴土木拆旧建新。萧润君敏锐地意识到,故居周围的土地如果一旦落到了房地产开发商手里,建起现代化风格楼房,那么对孙中山故居的文物环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游客走进故居,举目四望,到处都是别墅、洋楼,故居成了现代化汪洋中一座孤伶伶的小岛,你说有多难受?历史的氛围不在,谁还愿意再来?所以说,保护文物决不能单单盯着某一座建筑、某一件物品,而应该把当年的整个环境、风貌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在政府支持下,纪念馆有计划地用收购、交换和租借等方式,将故居周边的旧民居控制在保护范围内并加以修葺,还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按当年的风格搭建了一批房屋,建成一个与中山故居风格相吻合的“翠亨民居展示区”;同时,纪念馆还开发了孙中山及其祖辈乡亲当年耕作过的一块4万平方米的“龙田”,建成一个“农业展示区”。这样一来,不仅把故居与如今现代化的居住小区远远隔开,成功地保护了文物环境,而且,两大展示区还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孙中山诞生和成长时期的整个社会历史环境、人文背景及其发展、变迁,使“清末翠亨村”这部交响乐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环境非常整洁幽静。为了不破坏文物环境的氛围、风貌,它清除了其他旅游点司空见惯的纪念品摆卖摊档;修建了地下隧道贯通中山纪念馆、农业展示区、民居展示区和管理办公区等区域;整个纪念馆内不但没有汽车、闹市等噪音污染,连“视觉污染”也不多见——到处都种满了竹木、果树,植被犹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使馆外依稀可见的那些风格不甚协调的现代建筑无法进入游客视线……这类用心良苦的细微之处在此真是不胜枚举!保存完好的文物环境,多元开发的展览体系,令20元一张的门票显得物有所值。我们采访那天虽然不是节假日,但等候入场的观众还是在馆外大门前排起了“长龙”。据了解,近10年来,中山故居每年参观人数平均50万,最多的一年达到了80万!

  专家说法

  张磊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不愧是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先进典型。故居不仅保护、经营得好,营造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随时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丰富其陈列内容。我来过无数次,感到常看常新。这很不容易!很多人只知道这里是孙中山故居,其实这里是“三驾马车”并行,不但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还是“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和“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我听说他们很快又要挂出第四个牌子:孙逸仙图书馆。可以说,这里已基本实现国际博物馆要求具备的“收藏保管、社会教育、科学研究”这三大职能。他们还非常支持有关孙中山的学术研究,国内很多研讨会都是在这里开的,他们免费提供食宿、会场和服务。一个文物事业单位能做到这点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们和学术界的关系特别好,一说要办研究所,全国第一流的专家都愿意担任客座研究员!平时有什么困难,不论是复原的、陈列的,专家们二话不说就过来帮忙。我和一些同行们都成了故居纪念馆的“编外员工”了。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近千平方米被占 周边环境恶劣

  记者目击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即国民革命军政府和大本营旧址,位于广州市纺织路东沙街,是孙中山最后离开广东前的驻地,也是现存孙中山遗址中最为宏伟的建筑物,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1917年和1923年,孙中山两度在广州组织革命政府并任大元帅,此处皆被征用为大元帅府。孙中山后期活动的很多重大决策均在这里作出。

  副馆长黄璨昆回忆了大元帅府的收归和整修过程:“我们是1998年10月开始接收大元帅府的。当时这里一幢楼就住了64户人!用大卡车运走了100多吨垃圾,才初步把两栋主楼清理出来。可某公司的一幢6层宿舍楼还‘骑压’在大元帅府门楼上。政府又在2002年投入1500万安置住户并把这座楼拆掉,修复了门楼,大元帅府才算大体有了当年的模样。

  “但大元帅府至今仍未恢复原貌。某公司还有另外两幢8层宿舍楼‘屹立’在大元帅府领地的西南侧,侵占了近1000平方米面积——这里当年是大元帅府的网球场、后花园、卫兵营和马夫房。另外,门楼虽然是恢复了,但门前仅数米处就有两个庞大的高压变电器挡着,很危险。”

  记者看到,大元帅府周边环境真是恶劣。门楼前的高压变电器让游客想取景留影都办不到;侵占大元帅府保护范围的两幢住宅楼,厨房正对着大元帅府的两栋主楼,废气污染严重;北面被近在咫尺的江湾大桥引桥、一间小学校和一片居民楼挡得严严实实,珠江自然是看不到了;西面的中海名都、椰城苑、花城湾畔等高层建筑如泰山压顶;南面的江湾花园也是高楼林立;东面各种纷繁杂乱的霓虹灯招牌十分碍眼……大元帅府这一“国宝级”历史文化遗址,在这样的现代氛围“压迫”下局缩一隅,犹如一座可怜的“孤岛”!

  我们随后赶往中山大学,随机访问了10名四年级本科生。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学生虽身在广州市读了近两年书(一、二年级在珠海校区),却说不出大元帅府旧址在什么地方——他们甚至连“大元帅府”都没听说过!事实上,大元帅府离中山大学的北门广场仅3站路。大元帅府的知名度如此之低,难怪我们去采访那天,大元帅府6块钱一张的门票全天仅卖出7张。

  专家说法

  张磊说:看着这个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心里挺沉重的,更感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护周围环境真是很有眼光。大元帅府周边环境必须改造,如此暴殄天物对不起历史和后人。移走两幢宿舍楼估计需要4000万元,迁走变压器也就是150万元左右,应该都是不太难做到的。还有,当年大元帅府离珠江只有5米之遥,但近50年的填江工程,使5米变成了80米!如果下决心将这80米内的建筑全部拆掉,建一个临江的绿化广场,恢复当年从大元帅府可以望见珠江,在珠江上也可以目睹大元帅府的原貌,尽管花费的人、财、物力不小,但意义却非常深远。我们的珠江夜游为什么难以与巴黎塞纳河夜游比?主要是珠江夜游缺乏历史文化内涵,而塞纳河两岸尽管没有我们那么多高楼大厦和华丽灯饰,但大部分建筑物都是有来历可追溯的!珠江夜游如果可以看到大元帅府等历史文化遗址,其文化品位就大大提升了。

  书记观点

  中山市委书记崔国潮——依托历史名人打造现代城市

  记者:孙中山故居及其周围环境是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才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而有些地区的官员对当地历史文化遗存并不重视,心思和资金都放在了那些能在短期内速见政绩的“形象工程”上。请问,究竟是什么想法在支撑中山市委、市政府与众不同的做法呢?

  崔国潮:诚如张德江书记所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日渐共融,文化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城市发展后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中山故居是中山市一张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将之作为整合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化的“龙头”。近10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投入累计高达1.1亿元,并积极支持孙中山故居扩大保护范围和向公众开放区域,在收购回来的故居周边地段中,就有原翠亨村镇政府大院和原翠亨村镇公安分局大院。

  记者:据说中山市的城市定位是“名人城市”,是否一直依托孙中山等历史文化名人打造城市品牌呢?尽管中山故居纪念馆现已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但中山市仍将其收入全部返还,用于故居的保护、宣传、开放和利用。请问,为什么不把故居纪念馆当作一棵“摇钱树”——用时髦的话来说,当作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呢?

  崔国潮:中山自南宋设县制始,已历852年风雨岁月,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山更是名人辈出,除孙中山外,还涌现了郑观应、杨仙逸、容闳、刘师复等一大批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震古烁今的名贤先哲,是中山市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建设文化中山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几年来,市有关部门先后对近10位中山历史文化名人故居进行了考察。全面整合中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名人故居的庞大工程已经启动。

  人文历史资源具惟一性和独创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山故居是无价的,是中山人民精神家园中的“圣地”,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急功近利地拿它来赚钱。文化建设的回报不会立竿见影。我们只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就会发现,开发和保护好名人故居特别是孙中山故居这个品牌,将大大丰富中山这座名人城市的精神内涵,使中山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得到提升。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山市的文化优势已经成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使中山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中山市工业增幅已连续3年居珠三角城市之首;城市化水平达到60.7%;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9.6%。

  顾问张磊简介

  张磊,北京大学1958年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孙中山研究,著述甚丰。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省社科联主席,现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又为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他还是上世纪80年代获8项金鸡奖及百花奖的电影《孙中山》的编剧之一。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