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山学说

读书行医革命 伟人广州情缘

发布时间:2016-11-15 15:39:28

  ②辛亥革命纪念馆正举办特展纪念孙中山先生。

  编者按: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广州日报推出“伟人来自广东梦想今日成真”主题报道,沿着中山先生的足迹追访历史,回顾那些已影响历史进程的决策与设想。当年中山先生的许多心愿,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中国人民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已梦想成真。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这是孙中山先生在1899年秋作的七言绝句《咏志》。在经历4年前的广州重阳节首义失败后,他越发刚毅沉稳,远赴海外发动宣传,为打响下一次革命起义的枪声准备弹药。回顾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这样失败与成功交织的时刻,此起彼伏,但这位奇男子始终雄心未减,一往无前。

  广州因历史机遇与孙中山结下不解之缘。正是在此学医行医,孙中山痛感“医人不如医国”,由此踏上革命道路;他在这里策划第一次武装起义,三度建立革命政权,终于创建和保存了广东“护法根据地”。

  如今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里,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相关的革命旧址超过40处。他视“教育为神圣事业”,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人才辈出名扬海外;他在《建国方略》提出的改良广州港口、水路和铁路,与广州目前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等定位遥相呼应;他还倡建第一座人民公园,使人们深感生活在“花园城市”的幸福……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探访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的足迹,他的丰富遗产依然闪烁光芒。

行医:

  医人不如医国

  思想渐成轮廓

  学医时打破封建礼教旧观念

  地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位于沿江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在广州沿江西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人流如织。作为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它经历了183年历史的洗礼,从一所小小的眼科医局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医院。这栋古朴的建筑最显眼的位置,至今还竖立着“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的纪念碑。

  1886年,20岁的孙中山第一次来到广州,因为幼年在香港亲眼看见“江湖骗子”卖假药欺民,因此立志行医救人。他以“逸仙”之名,进入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博济医院”附属的南华医学校就读学医。当时,他住在哥利支堂10号宿舍,“竹床瓦枕,随遇而安”。

  医学堂当时全班有男生12人,女生4人。孙中山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他给同学的印象是“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无事不言不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共语。”据医院历史资料,当时所开设的课程有:《全体新论》《化学摘要》《内科全书》《割症全书》《妇科精蕴》《眼科撮要》《儿科全书》等。

  从这则课程简表来看,孙中山有涉猎产科和儿科的知识。然而,当时学校还有一条迂腐的规定,男生不能参加产科实习,孙中山亲自到校长办公室要求取消这条不合理的规定,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的旧观念。

  孙中山进西医院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来改造衰落古老的中国。然而事实证明,治疗身体病痛是不可能救中国的,实践让孙中山渐渐萌生“抛弃改良,选择革命”的想法。

  第二年,孙中山转入香港新开办的西医书院读书,更加刻苦学习政治、经济、农业、历史、法律、军事乃至天文地理等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凡有关国利民富的知识,他都潜心研究,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

  行医后结识大批会党人士

  地点:广州西关冼基街东西药局

  在香港和澳门辗转学医行医后,孙中山又回到了熟悉的广州。1893年底,他在广州西关冼基西开设东西药局,深感“医人不如医国”,他通过行医结识了大批会党人士,逐步产生了组建团体的意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思想渐成轮廓。

  走在冼基街,西接十八甫南路,东邻对外贸易繁荣的十三行,趟栊门、青砖墙、麻石脚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成行成列,可以想象当时街上的热闹程度。清末民初,冼基街除聚集了20多家传统的中医馆外,还吸引了许多西医生在此开设诊所。此外,街内不但有很多药商开设中成药加工场、制药作坊、中西药局和药铺等,还有许多销售药材和原料的批发摊档。

  在冼基街设立东西药局时,孙中山的名声在广州又很快传开。他每天上午10时到12时在中心药局特设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以济世利物为怀,故迅即声誉鹊起。由于东西药局知名度越来越高,前往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孙中山又在双门底圣教书楼(今北京路白沙巷口)开设“东西药局”分诊所。

  对于孙中山个人而言,在广州行医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借着医生职务,“出入衙署,一无阻碍”,与广东的知识分子、官员和乡绅多有来往,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救国救民的议题。孙中山所结交的广大社会各阶层人士,为其日后从事革命运动打下广泛的基础。

  革命:一再把广东选为武装起义突破口

  第一次武装起义在广州策划

  1894年春夏间,孙中山为实现革命梦想,结束了在广州的行医生涯转头北上。一场更大的革命暴风雨即将席卷广州。

  当年11月,孙中山联合革命同志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香港总部,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广州作为革命根据地。1895年2月在双门底王氏书舍设立了兴中会广州分会,积极策划广州起义。

  王氏书舍就位于如今广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北京路上的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内。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的李穗梅表示,由于书舍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周围也集中了不少清政府的机关,在这里革命起义比较容易一举夺下。

  经过半年的筹备,8月底,起义准备工作大体完成,决定以重阳节为掩护,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正式举义。然而由于起义风声走漏,原来负责起草檄文的革命党人将消息泄露给其兄,后者更向清政府告密,致风声外露。起义计划全部遭到破坏。

  血雨腥风马上扑面而来,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40多名革命党人被捕。陆皓东等多人被杀,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当时,孙中山从广州转移到香山县,后经友人协助,登上伪装运鱼草饲料的小船抵达澳门,才脱离险境。

  这次广州起义失败后,王氏书舍一度被清政府封闭,并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飞机炸毁。斗转星移间,这里修建了一个游乐场,又变成了民乐剧场,最后才建起了青年文化宫。

  这次起义虽然未来得及发动便失败,但却开启了以武装起义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革命事业,这也是广州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重要舞台的开端。

  曾在广州发动过三次起义

  孙中山的《孙文学说》曾回顾了兴中会建立到黄花岗起义的十次主要的起义,其中有八次是在广东境内举行,而在广州的就有三次:1895年的广州起义密谋,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1908年的钦廉上思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孙中山为何一再把广东选为武装起义的突破口和革命力量的集结地?这个问题让后世人十分好奇,学术界推测或是因为孙中山来自广东,在中山、广州、香港和澳门辗转求学行医,累积了重要的人脉。

  其实,在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就革命方略进行多次笔谈中,孙中山直言“以广东为最善,因人地合宜也。在广地,一月之内必可集山林剽悍之徒三四十万”。后来的历史进程也确实应验了这句话:武昌起义以后,同盟会在广东发动民众,一口气组织了十几万“民军”,一个月后广东便实现“和平光复”。

  广州对于孙中山的意义更是重大。孙中山的四个重要助手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三个是广州市区人。廖仲恺是惠阳人,但也在广州居住,夫人何香凝则是广州人。革命党人中很多也来自于广州。想来广州在19世纪后期是华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城市,得风气之先,人们易于接受新变革。孙中山领导的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其余各次起义,广州也是计划攻占的目标或策应之地。

  辛亥革命及此后二十多年,广州是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基地。1912年4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回到阔别17年的故乡广东,在广州逗留了近一个月,频繁会见各界代表,发表演说反复宣传平均地权的主张,希望发展实业,改善民生;他还在广州发表《通告粤中父老昆弟书》,宣布自己对广东抱有无穷的希望。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期间,初步实践了他的革命理念,开启了广州近代化的先河,使广州成为革命政府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蓝图:

  对广州规划

  有宏伟设想

  设想:倡导建设广州“第一公园”

  如今:广州公园遍地享“花城”美誉

  ①广州人民公园位于广州老城区传统中轴线上。1917年,孙中山倡议辟为公园。公园1918年建成,命名为“第一公园”。

  “云山珠水环翡翠,古都花城铺新绿。”广州作为著名的花园城市,开门见绿的“花城”特色不断深化。但实际上,广州在1918年以前是没有公园的,居民熟悉的四大公园——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其实是20世纪50年代才建起来的。

  广州的第一座公园,是如今广州起义路北端的人民公园,此地原是清朝广东巡抚衙门旧址。1918年在孙中山的倡导之下,历经三年磨难,由孙中山之子、时任广州市长的孙科接力,终于在1921年10月12日落成开园。这个公园位于广州市传统中轴线上,面积4.46万平方米,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故名“第一公园”。当年孙中山曾多次在此向群众演讲,宣扬民主革命理论。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期间,筹组了广州市政公所,专责广州市政建设,这是中国近代市政制度的开始,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做了具体规划。他客观分析了广州依山傍水又临海的有利的地理条件,提出广州的建设应有新式市街、新式住宅、新式交通以及享乐性设施。他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人才辈出,居功甚伟。

  在孙中山的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其子孙科主持的广州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匿居于香港、上海之广州商民陆续回粤,携带资金回归,购买地产,兴造工厂楼房商店,各种新工业到处勃兴,省城地价遽比上年增高一倍”。

  设想:把广州改良成一个世界大港

  如今:广州成为第一批国家综合交通

  枢纽示范工程城市孙中山的名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涉及广州的经济建设有较大篇幅的规划。改良广州成为一个世界大港、改良广州水路系统、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等都有详细论述。

  孙中山提道:“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广州不仅是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广州实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中国而得开发者,广州将必恢复其昔时之重要矣。”

  事实上,广州在日后的发展中,确实以港口和铁路为抓手带动经济。广州港目前已经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出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广州依托白云机场、广州北站、黄埔港、南沙港等各大海陆空交通枢纽,成为集航空、航海、城轨、地铁、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于一体的立体式综合交通枢纽。近日,广州市更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孙中山当年的设想,不可不谓颇有远见。

  广州与孙中山的革命生涯结下不解之缘。从读书、行医,到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一生的荣誉与挫折都与这座城市分不开。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从大本营乘小轮到天字码头处乘永丰舰北上离广州,最后这一次,各界人士数百人站在天字码头送行,孙中山站在永丰舰甲板上举帽还礼挥手。

  这一动人的告别画面,在历史瞬间定格,在天地永恒长留。孙中山先生此一去再不回来,“振兴中华”的声音百年间响彻五湖四海。富有远见卓识的“建国方略”,如今在广州绘成方圆,新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如今,从天字码头出发,乘船游珠江的旅客络绎不绝,孙中山及他的辛亥往事将伴随着珠江水,经久流传。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