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港汽车码头。
|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南方大港的构想。他说:“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孙中山计划建设的“南方大港”港址,就选择在广州市东南珠江河段的虎门至黄埔深水湾一带。如今,孙中山的“南方大港”梦想已经成为现实,甚至在伟人构想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
目前,广州港是当今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是全球物流链中重要一环。广州港出海航道堪称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2015年,广州港吞吐量已达5.21亿吨,位居国内第四、世界第六;集装箱吞吐量1762.49万TEU,位居国内第四、世界第七。2015年通过广州港出海航道3000吨及以上的船舶已超4万艘次。今年11月13日,15万吨级“云顶梦号”邮轮即将在广州港运营。广州正朝着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努力向前。
文/广州日报记者李妍 通讯员李鸿斌(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记者乔军伟
昔日构想:“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
19世纪末,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的十余万字《实业计划》宏篇中写道:“第三计划主要之点,为建设一南方大港,以完成国际发展计划篇首所称中国之三头等海港。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他还写道:“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他计划建设的“南方大港”港址,就选择在广州市东南珠江河段的虎门至黄埔深水湾一带。《建国方略》中完整阐述了建设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和实施方案。其中,发展交通和通讯,是伟人在《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部分关注的重点。在英文编写的《实业计划》中,他系统提出了中国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发展规划。
孙中山《建国方略》最早提出,以北方、东方和南方三个世界级大港为中心,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三个经济发达区域,同时开发、协调发展。现在,孙中山所设想的三个区域已经形成了三个庞大的港口群。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已逐步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奎松曾感慨地说:“以当年人们的眼光,孙中山的许多言论设想确有其不可想象之处。然而,站在当今中国发展的水平上,再来看孙中山当年的那些言论,尤其是概括了孙中山对未来中国建设理想设计的这部《建国方略》,我们或许应该为孙中山的诸多远见而叹服。”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陈东林也表示:“今天我们读到《建国方略》,实在要惊叹孙中山的远见卓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准确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蓝图。对比此后中国所走过的经济发展和强国之路,竟与孙中山所勾画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
梦想成真
千年古港变华南 最大国际贸易港
伟人孙中山昔日所构想的“南方大港”广州港,成为一个拥有两千年历史而长盛不衰的世界级大港。
秦汉时期,广州古港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唐宋时期,“广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元朝时期,到广州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明朝1368年~1640年,广州港已成为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清朝1757年~1840年,广州的“十三行”、“一口通商”独揽全国外贸,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其间,外商先后在南河道两岸建筑了太古、渣甸、日清、大阪、德士古、亚细亚等码头、仓库和油库;广州地方业主也在东河道长堤一带先后修建了一些码头和货栈。1842年《南京条约》将广州列为“五口通商”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唐代至清代的1000多年间,除南宋和元朝两代外,广州港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港。
1938年~1949年民国时期,广州港口修建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产能极低。其间,仅在黄埔建成了400米深水码头泊位2个和3座木码头及相应的道路、堆场。“黄埔新埠”就此形成,也就是黄埔港的前身,及后由于泥淤久积,也只可靠泊四五千吨的海轮。至1949年,广州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仅180万吨,内河客运航线只有14条开航。广州解放前夕,广州港仍是一个规划不全,设施陈旧,设备落后,主要靠人拉肩扛装卸的落后港口。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广州港百废待兴, 港口经过整治和修复, 陆续恢复了生产。其中,黄埔港埠经过修复,于1950年10月设置广州区港务局黄埔办事处对外开放营业。以简陋的港口设施,组织了广州-海口、广州-湛江及广州湾各小港之间的航运,抢运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进口物资和支援解放战争,显示了它在华南沿海和远洋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1953年至上世纪60年代,广州港的建设开始启动,内港区主要是通过归类改造,把以前杂乱无章的沿海两岸的破旧码头,集中成为河南、芳村、如意坊等几个较规范的货运码头,并新建黄沙货运码头。结束了市区长堤一带三步一堆场,五步一码头,客货混杂,交通拥挤的局面。在黄埔外港区,在旧中国的400米码头的基础上,先后续建了中码头和黄埔大码头等几个万吨级泊位。
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州港的年吞吐量已达到700万吨左右。由于广州港历史上就形成了地理优势,社会货物的流向高度集中到广州港出口,因而,广州港已确立华南主枢纽港的地位,成为华南最大的港口。并且已与33个国家和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成为我国当时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1978年~2000年,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广州港发展又跨进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港建起了当时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西基煤炭专业码头和黄埔集装箱专业码头。这两个专业码头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广州港从半机械化向专业化、现代化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更引人瞩目是新沙港区的建设。当时新沙港区一期10个3.5万吨级泊位工程于80年代后期开始建设。1978年~1998年,20年间,广州港共投资30多亿元进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10个泊位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沙10个泊位的建成投产,不仅为广州港增加1000多万吨的通过能力,同时使广州港的装卸专业化、现代化程度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进入21世纪,广州港南沙港区一、二期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广州港从内河港向海口港历史性的跨越、质的飞跃,更令世人感到赞叹。南沙港区一期工程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竣工投产,创造了我国建港史上的“南沙速度”。
如今,广州港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拥有集装箱、油品、粮食、煤炭、化肥、客运等各类专业性码头和众多综合性码头。广州港出海航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不仅是珠三角港口群连接国际航道、通达国内外港口的水路运输大动脉,也是广州港、虎门港和深圳西部港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2015年,广州港吞吐量已达5.21亿吨,位居国内第四、世界第六;集装箱吞吐量1762.49万TEU,位居国内第四、世界第七。2015年通过广州港出海航道3000吨及以上的船舶已超4万艘次。越来越多的巨轮靠泊,标志着广州港已具备一流的码头装卸能力。
预测未来
广州港将成华南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之一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陈玉罡教授预测,未来广州港将在粤港澳湾区经济或者华南区域经济中发挥“设施联通”的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增长极之一。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南沙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总体方案重点提到了航运物流,在南沙片区实施方案中对航运物流也做了明确界定,即在海港板块重点发展航运物流、保税仓储、国际贸易、航运金融、航运交易等。
具体来讲,南沙发展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南沙是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国家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与出口基地、珠三角核电装备制造业基地;第二,南沙港三期已建成投产3个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三期全部工程年内完工,建成投产后年吞吐能力可增加570万标箱;第三,港口吞吐量逐渐快速增长,2014年货物吞吐量达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00万标箱;第四,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现有内外贸班轮航线75条,江河联运支线48条,内陆城市“无水码头”穿梭巴士航线30多条。
未来的南沙将以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为主,国际航运中心的打造将使南沙成为新的贸易与投资增长极。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