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山学说

系列谈之一:孙中山国家统一思想的历史背景

发布时间:2016-11-23 11:07:56
  【按语】

  11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响亮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无论党派信仰,无论身在何处,更加紧密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在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如果说,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实践,树立了终结帝制、创建共和的历史丰碑;那么,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思想,则形成为革故鼎新、承前启后的时代先驱。其中,中山先生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在辛亥革命推翻“洋人朝廷”的清王朝后,对全体国民争取民主共和下的国家统一自主、民族团结自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在今天,在中国主体早已统一、香港澳门回归近20年而台海两岸仍然处于人为分隔的状态下,对海内外同胞共谋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新世纪的现实意义。为此,自今天(11月12日)起,特撰一组系统论述中山先生国家统一思想的文章,以志纪念。

系列谈之一:赶走皇帝而军阀割据 创建共和后再谋统一

  孙中山先生的国家统一思想,源于其整个民主革命生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印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掠,清朝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使曾创造灿烂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并影响过整个人类的中华民族,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课题,成为中华儿女代代志士仁人全力以赴的奋斗目标。继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等运动之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通过长期准备,经历一系列武装起义“屡败屡战”而“愈挫愈奋”,1911年10月骤然爆发于武昌,并迅速席卷全国,取得空前的历史性胜利: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侵掠中国成性的帝国主义势力,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冲破了禁锢中国思想解放的封建主义闸门,铺垫了推动中国社会继续发展的基础。此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窃国大盗”袁世凯要当“洪宪皇帝”,结果皇帝梦断83天;“辫帅”张勋乘混乱拥戴末代皇帝重登皇位,更是闹剧一场11天。此后,拥兵自重甚或挟洋自重者,皆自绝于人民;各类军阀割据、地方分裂等等,都为历史所唾弃;社会要进步、民族要强盛、国家要统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正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先生面对“赶走皇帝”、“建立民国”而国家未能统一的社会现实,顺应全民族希望国家统一重建的共同需求,不断就中国应该统一、能够统一和统一什么、如何统一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刻阐述。(华庆)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