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刘郎”长眠地 荥阳檀山原

发布时间:2017-11-13 16:39:48

刘禹锡墓园按《陋室铭》复建的房屋

刘禹锡墓

 

    □冬夏

    他是唐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还是勇敢的政治改革家。他其他方面的成就,都被他光芒万丈的诗歌淹没了。

  他是刘禹锡,诗中自称“刘郎”——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朝,时代主旋律豪迈积极,“诗豪”候选人不少,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这顶桂冠谁戴上都合适,白居易给刘禹锡戴上了,而且大家都服气。是因他的诗豪迈雄奇,他的性格,豪气乐观。

  他被称为“中唐诗坛之冠冕”。他的七绝,“高处不减盛唐”。他的迁谪诗,“是对中国迁谪文学的突破”。他的乐府诗,唐代红透半边天,到了宋代,还是流行金曲。

  刘禹锡生于772年,逝于842年,享年71岁。他是洛阳人,逝后归葬荥阳。

  ◎归葬檀山

  刘禹锡自称“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据称,刘胜有子“百二十余人”,说是他的后人,还是有可能的。

  据著名学者卞孝萱考证,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先祖是北魏时期迁入洛阳的刘亮。刘禹锡的父亲因“安史之乱”,从洛阳迁到苏州,他出生在嘉兴,成长于江南。

  刘禹锡个性彪悍,是有点游牧民族的味道呢。

  刘禹锡在自传中写道:“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洛阳是祖籍地,曾祖以上“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并称自己逝后要“葬近大坟(祖坟),如生时兮”。

  荥阳市京城路街道办事处狼窝刘村南,横亘着一条地势较高、东西长约十公里的土岗,古称檀山或檀山原,这儿,就是诗豪长眠地——刘禹锡墓园。

  墓园在京城路、310国道交叉口东南角,占地18万平方米。

  刘禹锡墓,是个挺大的封土墓,用夯土分层筑成,高约数米,周长20米,外观整饬,是“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当地人说:“从墓地向北不远,有村子叫狼窝刘村,百姓都姓刘,自称是刘禹锡后人。”

  墓园中,建了十二座地名牌坊,以时间为径,串起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又精彩非凡。嘉兴、长安、连州、和州、夔州、洛阳、荥阳等地,都是诗人生活创作的重要地域。

  从其出生地嘉兴坊走到归葬地荥阳坊,好似历尽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如他自作铭文:“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他在秋声中长眠。

  他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改中国文人悲秋调调,28个字,横扫千古。

  ◎一生豪迈

  刘禹锡,字梦得。父亲是进士,母亲是范阳士族。他童年早慧,21岁(一说22岁),高中进士。

  三十出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主导的“永贞革新”,主张限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加强中央集权。王叔文倚重他,把他和柳宗元一起“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藩镇、宦官、腐朽官僚疯狂反扑,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因此前后被贬谪23年。他刷新了古代文人被贬谪时间的最长纪录,他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

  中国文人迁谪文学,始自屈原,他的怨愁、忧惧、愤愤,奠定了后世迁谪文学的基调。“自屈原至中唐千年之中,中国迁谪诗歌,大体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直至刘禹锡的出现。”学者刘梦初著文说。

  刘禹锡比柳宗元大两岁,两人年岁经历相仿,同经漫长贬谪,柳宗元46岁幽怨地死在异乡柳州。刘禹锡,71岁在故土荥阳寿终正寝。

  刘禹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刘柳同是病树,柳宗元成沉舟,刘禹锡扬帆归。不同的人生结局,缘自两人迥异的个性,柳宗元沉郁感伤,刘禹锡超脱豪放。

  著名学者尚瑞峰在专著《刘禹锡诗论》中,将刘禹锡和苏东坡、辛弃疾作类比,认为三人之豪,个个不同。苏轼之豪,是旷达,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辛弃疾之豪,是激愤,“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刘禹锡之豪,更多地表现为豪迈、亢奋、昂扬。

  他被贬十年奉诏回京,在长安玄都观看桃花,他写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字里行间,满是影射。唐宪宗一怒把他再贬出京。13年后,他再回“玄都观”,又说了四句话:“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重提旧事,挑逗权贵神经,表示永不妥协。

  他被贬和州时,和州地方官整他。先打发他到偏僻的城南面江而居,他写幅字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地方官把他从城南迁到城北,住房小了一半。刘禹锡又写幅字,“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刘禹锡再被整,被调整到城中心的一间屋,仅容一桌一椅一床,啥风景都没有。

  刘禹锡却写出《陋室铭》,81个字,传诵至今。

  每次读它,都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句:“即使把我关在胡桃壳子里,我依然尊贵如帝王。”

  他被贬夔州时,境遇艰难。他却被质朴又深情的《竹枝词》深深吸引了。他先尝试仿写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面世后大受欢迎。

  兴奋之余,他一口气写了《竹枝词九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篇章。

  九首诗,太精彩,流传到长安、洛阳,成为“流行金曲”。挑两首分享。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苏东坡读此,叹:“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受刘禹锡影响,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都写过《竹枝词》。黄庭坚还编造了梦见李白写《竹枝词》,要他传播人间的“假新闻”。

  元明清,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竹枝词)为活谱”。

  这样的刘禹锡,比苏轼多执着,比辛弃疾多通脱,“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人生态度最少偏执,不高蹈出尘,不哀伤消沉。”

  尚瑞峰赞叹说。

  ◎哲人,诗人

  刘禹锡诗名太盛,常人很少想到他的另一个身份——哲学家。

  他在《天论》中,提出“天人交相胜”论,还提出“矛盾”概念。郑州大学教授郭殿忱曾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辩证法的大哲学家,比费尔巴哈、黑格尔要早一千年。”

  哲学家李慎之撰文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它的对立面,即主张“天人相分”的学派……唐朝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天与人不但不能合一而且相互对立。

  所谓“天人交相胜”,意思是,人能胜天,天也能胜人,“交相胜,还相用”。放诸当下,对于大自然,要开发与保护并重,只开发不重保护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刘禹锡说“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万物的无穷运动变化,源自万物间的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相互依存。他提出的“矛盾”概念,被毛泽东移植到哲学著作中,演变为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哲学的沉思,让他把生活中的苦难化解为人生智慧,名作中都有哲学和辩证的影子。

  哲学智慧的照耀,令他开创了唐代咏史诗的先河。

  他写作《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诗时他尚未到过金陵,写的石头城是他的想象,却达到了“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辞矣”。

  他写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令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他写作《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被称为“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

  宋代计敏夫《唐诗纪事》中记载,刘禹锡、元稹、韦楚客在白居易家,写同题诗,刘禹锡这首诗先成,白居易说,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所余鳞爪何用?另外三人就不再写了。

  刘禹锡和柳宗元,有长达26年的真挚友谊。两人并称“刘柳”。

  公元815年,刘柳被贬十年后奉诏回京,刘禹锡写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惹怒宪宗,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马上又被贬。一首小诗,累了朋友,刘禹锡也后悔,骂自己“智乏周身,动必招侮”。

  柳宗元对刘禹锡无一字指责,他的贬地,比刘禹锡条件略好,他甚至上疏皇帝,希望两人换地方。

  柳宗元去世,刘禹锡“惊号大叫,如得狂病”。柳宗元曾嘱他写《墓志铭》,他一字一泪写下《祭柳员外文》。柳宗元希望刘禹锡为他抚养孤儿、编辑遗稿,他都照办了。

  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岁,两人称为“刘白”。

  白居易为刘禹锡写了100多首诗,白对刘,真心欣赏。刘禹锡曾即席给白居易写名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两人同龄,个性不同。白居易知足常乐,刘禹锡深蕴猛志,心有不甘。

  白居易曾有“叹老诗”给刘禹锡,刘禹锡回给白居易,“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人咏老诗篇中,刘禹锡这首被称为“冠冕”。

  刘禹锡逝后葬荥阳,白居易葬洛阳,“刘白会”,易;柳宗元远葬柳州,“刘柳会”,难。

  绘图/王伟宾摄影/洪 波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