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柏枯木三叶草 古墓碑林比干庙
绘图/王伟宾
三叶草
大殿、“开心柏”、乾隆御碑
□河南日报记者赵慎珠
微子、箕子和比干,在《论语·微子》中,被孔子誉为殷代“三仁”,孔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与前“两仁”相比,比干既忠且慧,最后却被纣王剖心,其死极为惨烈。
3000多年来,比干墓历经风霜,依旧古柏苍苍,庄严肃穆。拜谒的人们,往来不息,他们收拾心情,整理步履,毕恭毕敬,走近比干。
◎浩然正气
身为商朝贵族的比干,聪慧好学,20多岁时,就以少师的身份辅佐皇兄帝乙,帝乙临终时,又郑重托孤,请他辅佐帝辛。
比干兢兢业业,没有辜负先帝的信任,他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生产,提倡冶炼铸造。
继位后的殷纣王帝辛,励精图治,攻克东夷,平定东南,发展中原和东南之间的交通,奠定了中原文化向东南地区交流传播的基础。殷商富国强兵,《史记·殷本纪》说它“诸侯毕服”,民谣传唱:“纣王江山,铁桶一般。”
纣王以为四方归顺,于是志得意满,终日坐在摘星楼上,夜夜笙歌,不问民间疾苦,以致“暴虐无道,杀害生民”。
纣王的叔父比干,多次前去进谏,纣王非但不听,反而愈加反感。
纣王的异母哥哥微子,劝谏纣王,纣王置之不理,微子极其失望,投奔周武王而去。
纣王的伯父箕子劝告纣王,纣王置若罔闻,箕子披头散发装疯,纣王把箕子囚禁了起来。
比干非常痛心,深深叹息:“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他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向纣王进谏,一连三天,猛烈抨击纣王的罪过。
纣王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回答:“修善行仁,以义自持。”
纣王恼羞成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是有七窍的,但不知道你是否符合。”他当即命人把比干拉出去,剖胸摘心。《史记·殷本记》中记载,63岁的比干被剖心致死。《西河九龙族谱》记载,纣王杀死比干后,取出心来观赏,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3000多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几乎抹去了商王朝的亮色,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长留人间。他的以死相谏,开启了历代忠臣甘愿为民赴汤蹈火“忠谏”的先河。
《尚书·武成篇》记载,周武王深为比干所感动,伐纣后,派大臣闳夭前去封比干墓,在比干潜埋处,加盖封土,划定墓区范围。
学者耿玉儒考证,殷周时期的帝王陵墓,不封不树,没有坟丘,武王为比干封的墓,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比干墓而修建比干庙,此后,历代尊崇,或修葺或封谥,比干庙成为第一座墓庙合一的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
◎万民敬仰
大暑日,赤日炎炎,大地如同蒸笼。
卫辉市城北3公里处,规模宏大的比干庙建筑群,在烈日下一片寂静。
庙院坐北朝南,朱墙环绕,进山门10余米,是一座高6米、宽10米的照壁。比干庙景区负责人吴建国介绍,照壁建于明代,壁的前后,镶嵌24块绿色琉璃砖,构成牡丹花卉图,构思精巧,色彩绚烂。牡丹花根长在一个花瓶中,寓意万根同本,繁衍不息。
山门、二门、木枋、碑廊、拜殿、大殿等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庙宇宏大,古朴典雅,保持着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建时的规模。
庙院内古柏交柯,86通碑碣,记载着历代朝圣者的虔诚之心。
大殿后,阴阳墙相隔的,就是比干墓。墓顶隆起,高20米,直径20米。墓冢周围,砌着青砖,铺有小径,墓周古柏掩映。工作人员李金保说,比干墓原来占地有5亩之大,直到1994年才围起了眼前的青石券。
巨大的墓冢,寄托着后人的无限哀思。据称,孔子经过此处,用佩剑刻下“殷比干墓”碑,清乾隆皇帝为该碑题写“宣圣真笔”。学者考证,这通碑是现存于世的几通上古名碑之一,研究金石学的著作,对它都有记载和考释。
历代的统治者,或为标榜圣明,或为稳定局势、安抚人民,多郑重其事地拜墓祭祀,留下一篇篇珍贵的文字。阅读这些文字,好似看到一幅幅尘封已久的画面,读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往事。
周武王封墓后,题写铜盘铭:左林右泉,前岗后道,万世之灵,于焉是宝。
北魏孝文帝在危机四伏之中,带领82位官员,两次亲临吊祭比干,感慨“胡不我臣”,渴盼忠臣君子辅佐朝政。并撰写《皇帝吊殷比干文》,立碑保存。祭文语言瑰丽,行文浪漫,魏碑体书写的碑文,字体瘦硬、古拙,被历代书法家所珍视。
唐太宗李世民在戎马倥偬之时,祭祀封谥,追赠比干为“太师”,疾呼“惜善爱仁”,留下《皇帝祭殷太师比干文》和《赠殷太师比干诏》碑。清乾隆皇帝享受着太平盛世,也希望臣子能够“披沥以陈,甘于殒弃”,御书《过殷比干墓》碑……几通碑行文铿锵有力,字体或气势磅礴,或端庄严谨,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佳品。
元代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泰定帝赐田地九顷六十亩;明代明成祖、明英宗和明宪宗修墓及祠……他们称比干是“三代孤臣”“谏臣极则”“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就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羊、豕二牲)之礼祭祀。
◎草木有情
比干之死,感天动地,一草一木都关情。卫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永志老先生讲述了有关比干的传说。相传比干被剖心后,经神人指点,骑马出朝歌南行到心地(新乡)去补心,但是途中不能与人说话。他走到牧野荒郊时,遇见一老妇人在高声叫卖无心菜。比干好奇问她:“菜无心能活,人无心能活吗?”老妇漠然回答:“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即死。”一语道破天机,比干顿时口吐鲜血,倒地而死。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掩埋了比干的尸体。随后,墓冢上长出三叶无心之草,传为比干七窍玲珑之心所化。
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庙周围的田野里,仍然生长着一丛丛茂盛的三叶小草,百姓叫它“无心菜”,并称:此草只在庙中生,走遍天下难寻觅。
比干庙内,古柏森森,大多树干伟岸,然而却有数十株造型奇特、与众不同的“开心柏”,其主干顶端三枝外裂,中间空虚,传说是树通人性,欲献心给比干;更有多株奇特“板柏”,主干平直,向阳面如斧劈锯切,棱角分明,如同一块经工匠加工打磨的木板,传说上天欲为比干做棺木,侧柏有灵而自献;还有“平冠柏”,古干粗皱低矮,顶平若帽似盔,如同向墓地弯腰致哀……山门东西古柏,一株郁郁葱葱,一株干枯而死。据称,东边那棵植于1500多年前,300多年前枯死,如今仍巍然屹立,传说它能“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百姓为它取名“忠柏”,象征比干为国尽忠,虽死犹生。
专家考证说,庙院内的柏树形状,是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影响,但神奇传说所表达的,正是百姓不忘比干的一种精神寄托。
◎拜祭祖先
古时,人们认为进行思维的不是大脑,而是心脏,心窍越多,人就越聪明。纣王“剖比干,观其心”,他看到的比干之心,到底有几窍,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是比干死后,后人相信他有一颗聪慧之心,是极其聪明之人。
儒家评价比干是智者,但是智者怎么会被剖心?那是因为智者是保证自己的不惑,而不是单纯的圆滑保命之徒,若智者生活在君主昏庸的时代,只能是技穷。《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的感慨:“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他说的是,如果有智谋的人能够畅行无阻,还怎么会发生比干被剖心的事情呢?
比干“以义自持”,儒家将他确定为仁者的楷模,在后世的心目中,他更是圣人的化身。
相传,比干死后,纣王并不罢休,定要满门抄斩,以除后患。当时,比干妻子陈氏已怀胎三月,为了保住忠烈一脉,她在4位婢女的护送下,星夜南逃,躲避在长林山的石洞里(今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附近),之后生下遗腹子坚。
坚出生后,遭遇到纣王追兵的盘查,他们质问婴儿的姓名,陈氏望着满山林木和洞外泉水,急中生智,指林为姓,以泉为名,说孩子的名字是“林泉”,才躲过杀身大祸。
武王伐纣,商纣灭亡,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派人寻找比干后裔,比干夫人携子归周。武王以其长林而生,赐姓为林氏。由此,林坚成了第一个以林为姓的人,被尊为林姓始祖,他的父亲比干被尊称为太始祖。长林(今河南卫辉)成为林氏的发祥地。
这一故事,记录在了比干庙内。大殿外的西侧,有一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9年)卫辉府同知裴骞撰写、近千字的《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蟠龙碑帽,庄严肃穆。全文叙事简约,韵味深沉,既有对比干的颂扬,也记载了林姓的由来,是国内仅有的一通追溯林氏起源的石刻文物。其中“无林不开榜”一句,赞扬了林氏的忠孝传家,人文昌盛,尤其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地的林姓子孙们纷纷来到卫辉比干庙,寻根问祖。自1993年起,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卫辉市都会举办“比干诞辰庆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林氏拜祖团体。
在比干庙盘桓半日,伫立比干像前,又想起数千年前的故事,仿佛能看见他笃定前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