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桐柏山顶探淮源

发布时间:2017-11-20 10:02:50

小淮井

绘图/王伟宾

    □冬夏

    淮河,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古淮河流域,河道众多,沼泽密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甲骨文“淮”字构造,形声加会意,由一只水鸟和一条河流构成。会意表达,是众多水鸟在水面上欢叫飞翔。

    淮水,又被称为“天下第七佳水”,有专家认为:“淮,拆字来看,佳水也。”其蕴含了人们对淮河之水的由衷赞美。

    西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古称)东南入海。”资料显示:淮河发源于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如斯大河,源头何等样貌?又有何独特的淮源文化?又如何涓滴归流,成就万千气象?

    ◎井中“淮源”

    桐柏山,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西起南阳盆地东缘,东南接大别山,山之北侧,是淮河发源地。

    因为天长日久水系的“切割”作用,整个桐柏山北侧,形成了很多南北走向的深谷。

    “从山与河的角度而言,桐柏山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诞育了淮河,涵养了淮河上游的水源。”桐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杜福建说。

     炎夏,在雨中登桐柏山脉最高峰太白顶。

    上山有盘山公路,开至海拔800米处,盘山公路到头。之后的200多米,我们顺石阶爬至山顶。

    刚刚下过一场雷雨,空气清冽甘甜。雨后山景,老树掩映窄窄石径,满山苍翠欲滴。

    爬至山顶,四望皆绵延山脉,隐现于薄薄云雾中,云雾软化了雄伟山势,添加了一缕柔美。山顶温度,较山下低许多,那份凉意,竟如初秋。

     从太白极顶俯瞰,陡崖垂直,怪石耸立。豫鄂两省,正是从眼前这个山脊处分开,南边是湖北省,北边是河南省。太白极顶上,有新修寺院名云台禅寺,红墙碧瓦,色泽鲜明。禅寺山门旁,有一灰石亭,飞檐翘角,亭下有一井名“小淮井”,圆圆灰石井台,高约半米,井口有小儿洗澡盆大小。站井边往内看,深不见底。难道山有多高,井有多深?

    当地文化工作者李修对介绍:“惟长惟高为源。整个桐柏山,找不到比此处更高的出水口了。此处海拔已是1140米了。这口井,潜行地下三十里,抵达山下淮祠(又称淮渎庙、淮源庙)内的淮池,冒出水面。”

    淮河源头,竟在一口井中!打水尝尝,口感甘甜。

    古代有四条重要大河名“四渎”,分别为“江、河、淮、济”。

    长江、黄河发源地,是在三江源浩渺无人区内,其样貌,是源自雪山的清澈刺骨的一股股细小水流,在地表沙砾野草间散漫流淌。景观呈现,拒人千里,神秘而富诗意。

    淮河源头,则是烟火味十足的桐柏山顶一口井,易达易至,亲切家常。

    事实上,淮河源头,是“四渎”中最早被确认的。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定玛曲为河源正源。关于长江源,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于1976年和1978年,两度组织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

    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被黄河“吃掉”,被世人遗忘。

    淮河,《尚书·禹贡》已记载:“(禹)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是淮河源。清康熙年间所立的“淮源碑”也印证了此事。

    “到清乾隆时期,黄河占据淮河水道,导致淮河连年泛滥。乾隆为疏通导淮,曾两次命人重新勘定淮河源头。当时河南巡抚毕沅,从山下淮祠探寻上山,在太白顶发现这个泉眼,最终将它认定为淮河正源。乾隆认可这个勘测结果。后来,云台禅寺僧人建井护泉,并将其命名为小淮井。”李修对说。

    对源头的精准定位,数百年前淮河已然完成。

    ◎两个淮祠

    淮源水,地下潜行15公里,抵达山下淮源镇淮祠处。

    顺着淮源水走向,来到山下淮源镇淮祠处,寻找淮河出露地表的风姿。

    淮祠内,找到了淮池,是一个石栏杆围起的不大的水池,水清澈。“这是淮河源地下水第一次冒出水面,它下面有泉眼,水利部确定淮河长度时,此处定为零公里起源处。”李修对介绍说。

    淮池北侧院墙外,有一座小桥名叫“淮河第一桥”,桥下有河道,因旱不见水。

    淮河从此处开始,收纳多条支流,开始了长达1000公里的入海之旅。

    在桐柏,见到它第一条重要支流龙潭河,水量丰沛,水色碧清。

    在桐柏,见到山间奔流的小溪小河,村妇在洗濯衣物,孩童在水里嬉戏。

    在桐柏,还看到磨盘大的天然泉眼——龙泉出露地面,周边居民担水饮用。

     淮河主河道,从发源地到出桐柏县境,长40公里,最窄处10余米,最宽处30余米。这些泉眼和大小支流,“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

    中国古代,对五岳四渎之祭祀,始自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诏令祭祀名山大川,在淮源镇建了淮祠。之后历朝历代在此祭祀淮河,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桐柏采访,发现有两处淮祠。一处在淮源镇,一处在桐柏县一高的老院内。

    李修对说:“直至隋唐时,淮祠均有祭祀。老县志曾记载隋朝司隶大夫薛道衡写的《祭淮文》。祭祀是受皇帝派遣,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一般随从和当地人匍匐前进。”

    北宋开宝年间,宋太祖遣臣祭淮后,对淮祠原址不满意,下令迁祠。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淮祠迁至桐柏县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重修,动用了唐邓许颍等四州屯兵,工程量相当可观。

    淮祠迁新址后,不断扩修。“至康熙年间,已有建筑四百三十九间,居守道士若干”。康熙皇帝御书“灵渎安澜”致祭,雍正皇帝御书“惠济河漕”赐庙……

    李修对介绍说,1927年冯玉祥督豫,勒令各地扒庙赶神,淮祠被废,扒掉之后建了好几所学校,还建了个火神阁。扒之前淮祠有300多间房舍。

    李修对说:“桐柏县城修了新淮祠后,淮源镇上老淮祠其实一直在。明《南阳府志》、清康熙《桐柏县志》,都称‘二庙并存’,只不过淮源镇老淮祠规格规模,都比县城淮祠小。”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淮源镇老淮祠,已破败不堪。

    1995年,国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以建淮源文化展示馆的名义,拨款500万元,按清代县志留下来老淮祠的图案,在淮源镇淮祠旧址上复建淮祠。

    复建的淮祠,是淮源的标志性建筑,庄严肃穆,有禹王殿、淮井亭、淮源文化陈列馆等20余处景观。

    禹王殿,为两层宫殿式建筑,古雅宏丽,殿门上悬挂着“灵渎安澜”金字匾额,殿前抱柱楹联制作精良,上联是“大木森森桐柏榆松枫杨”,下联是“细水淼淼淮源溪流湖海”。殿中,供奉着汉白玉材质的大禹全身雕像,他戴斗笠,着短装,手执铲杖,目视前方,面色坚毅。

    淮祠内还砌筑出“走读淮河”微缩景观,将淮河干道及重要支流,按万分之一比例浓缩,在地面上构筑成蜿蜒复杂河道。

    游客可从源头桐柏山,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一直“行走”到洪泽湖,看淮河分两路入江入海。

     县城内的淮祠,至今还残存着房基,不少老石碑,成摞地摆放着。

    “两祠并存”,是此地深厚的淮源文化的体现,反映出老百姓对淮河的敬畏与崇拜之情。

     ◎“害河”变“佳水”

     桐柏民间有说法,淮河没被黄河夺道之前,它是益河;被夺道后,百姓认为是“害河”。

     佳水变“害河”,祸首是黄河。

     黄河过郑州进入平原后,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决溢泛滥,寻找新的入海通道。

     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的1700余年里,黄河侵袭海河水系流入大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侵袭淮河水系流入大海。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它夺济水入海,“四渎”之一的济水被“吃掉”消失。

     黄河北侵海河,灾难相对还小一些。黄河夺淮700年,改变了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水系结构,形成淮源淮尾地区高、中间地区低的畸态。

     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流域“本是个好地方”,走出了老子、庄子,站起了刘邦、曹操,还养育了北宋东京的繁华。黄河夺淮后,造成洪泽湖水满为患,酿成人间惨剧,导致全淮河流域落后。

     1950年淮河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水患。毛泽东心情十分沉痛,他提笔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此之后,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分淮入沂水道等4条泄洪通道得以修建。

    “到现在,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了防洪、防涝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可防御流域性大洪水,铸就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巍巍丰碑。”杜福建道。

     桐柏是“中国盘古之乡”,“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

     桐柏有盘古山、盘古庙、盘古洞、盘古斧、盘古墓等奇观,神话学家认为“盘古开天在桐柏”,从这个意义上讲,淮河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

     而当淮河水成为“佳水”时,是桐柏之幸、淮河儿女之幸,也是家国之幸。

     桐柏淮源镇淮祠大殿上,悬挂着“灵渎安澜”匾额,这是康熙为桐柏淮祠题写,承载着对淮河的无限期盼。但只有新中国的治淮工程,才真正实现了“灵渎安澜”。

    “茶圣”陆羽,曾评定天下水品二十等,唐州桐柏县淮水源位列“天下第九佳水”。

     苏东坡当年过淮水时写下名作《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诗中道:“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过淮山渐好,松桧亦苍然。蔼蔼藏孤寺,冷冷出细泉……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

     此诗写于1084年,诗中描写的淮河景色既壮阔雄浑,又有清新之境。

     正如当下的淮河,佳水,美水,好水!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