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苏山上净居寺 东坡问茶留余香
图/王伟宾
大雄宝殿
□冬夏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十八日,一个平常的冬日。光州(今光山县)净居寺主持居仁,走出山门,接迎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客人中打头那位,正是44岁的苏轼(苏东坡)。他满身风尘神色落寞,看见居仁,才微微露出笑意。
苏轼于正月初一离开都城东京(开封),带长子苏迈,要走最近陆路赴贬谪地湖北黄州(今黄冈),担任团练副使——一个职位微末的官。在此之前,他刚经历了生死劫,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在东京御史台坐牢103天,险被杀。
从地理路线上,自东京抵黄州,苏轼的路线,是过淮河经春风岭(今新县小界岭),光州是必经之道。苏轼于是来到了净居寺,这应是他第一次来此。
苏轼究竟在寺中停留了多久,史书并无记载。林语堂著《苏东坡传》,记载苏轼二月初一抵黄州。由此推断,他在寺中盘桓时间不长。
但苏轼在寺中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叙)》,诗中道:“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苏轼视净居寺所在地大苏山为“吾家山”,称此地令自己留恋难舍。
苏轼离净居寺赴黄州后,在那里写出巅峰之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他在经历了炼狱一般的寂然无声后,冒出的宏大奇迹。
由果推因,其蜕变,有无来自大苏山净居寺的滋养?净居寺是否像当代专家说的那样,是“苏轼的灵魂家园”?
带着诸多疑问,走进大苏山,走进净居寺。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5月7日,微雨。出光山县城西南行20余公里,就是大苏山净居寺。此处,已是大别山北麓浅山区了。
满山苍翠,除了马尾松林,就是大片茶园。茶树,如滚滚绿浪,从山脚翻卷至山顶,新绿逼人。空气中,是复杂的香味,松香、茶香,还有怒放的淡紫色楝花的甜香……
沿盘山公路前行,转过几道弯,豁然开朗。群山夹峙处,有山坳腹地,视野之内,先是一池碧水(净居寺放生池),池后,是一组倚山而建的山寺建筑。远处半山,是新建的玲珑宝塔紫云塔。
刚刚下过雨,远近山峦,生出浅蓝色烟岚雾气。岚雾飘浮,池后山寺亦朦胧。
隔烟岚看池水,隔池水看山寺,皆有韵致。不由想起宋代诗人江湜的诗句:“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绕过池水趋近山寺,几株硕大苍劲的唐柏,赫然入目。
唐柏后,才是山门。两扇木门敛缩素朴,上悬小小匾额“敕赐梵天寺”。这是宋真宗的真迹,堪称“镇寺之宝”。山门两侧,绵延着青灰色水泥墙,上有徽派马头墙装饰。
全寺的建筑呈现,如同文章高手的行文,跌宕起伏。池水、唐柏、内敛山门,重重跌宕;又如同《红楼梦》中大观园入门处的一带假山,先将好景隐于其后,令人生出无穷遐思。
“一个历史长达1500多年的寺院,早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看头的东西太多了。”光山县委宣传部部长邵永峰说。
比如它的大雄宝殿、功德井、北齐摩崖石刻、苏轼诗并叙碑、紫云塔、古茶园,等等,令人盘桓良久。
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悬山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梁三十柱,三十扇花格门,卷棚廊檐。
“所谓卷棚,采用江南乌篷船造型,又用了北方回廊横栏。宝殿柱础,比北方庙宇柱础高三倍,又比岭南寺院柱础略低。这些,都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表现。”光山县净居寺管委会主任吴玉松介绍。
寺内东院,有口功德井,开凿于公元706年,至今保存完好,水质甘甜。相传此井七泉相通,有“功德润苍生”之誉。
◎唐代的古柏与东坡的诗叙
大苏山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北齐天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此结庵,开坛说法。慧思之后,其弟子智顗,在此精研佛理。
这之后,光州人道岸,成为大唐一代高僧,唐中宗对道岸“亲率六宫,围绕供养”。
706年,道岸回到故乡,在慧思结庵处,依照长安大寺院格局,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净居寺。
道岸借山就势,层层递高修了三进佛殿,东西法堂、僧竂、廊坊等,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景观。又在大苏山巅建紫云塔,成就“环山作屏,寺依青山”美景。
道岸在寺内长期居住修行,弘扬佛法。其门徒中,最有名者是鉴真和尚。
北齐慧思结庵说法,其遗迹有庙后一处摩崖石刻,上有16个字:“住大苏山慧思开石,甲辰三月二十五日。”
唐末,道岸所筑寺院,毁于兵火。遗迹,只有东院功德井,以及庙门口数株巨大唐柏。
数株唐柏中的一株,其上寄生了银杏和檀树,这棵树,被称为“三异树”。
到了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寺院重修。宋真宗赵恒赐名并赐匾额“敕赐梵天寺”。当时“僧超一千,房过一幢(一幢为一千间)”。但梵天寺名字,不如净居寺深入人心,比如苏东坡写《游净居寺》时,还是称其为净居寺。
清顺治年间高僧慧门,见净居寺残破不堪,发愿重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他建了前后大殿、东西禅房。现寺内仍存有一通他的《重修碑记》,也存有部分清代古建。
◎光山欠苏东坡一个大人情
再回到公元1080年的那个冬日,苏东坡来了,留下了《游净居寺》。
净居寺西院,有碑廊。净居寺导游霍震雯站在一通玻璃罩住的石碑前,郑重告知:“这块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沈绍庆刊刻的《游净居寺》,存留至今不缺一字,应是最幸运的一通石碑。”
净居寺是武汉大学宗教学专业的教学基地,武大教授麻天祥,曾数度来寺院。有一次,他在坍圮的紫云塔附近,发现了一块残碑,两本杂志大小。在周边翻找,又发现另外半块残碑,两碑一拼,一字不少,正是沈绍庆重刻碑。麻教授郑重告诉大家,这是镇寺之宝。
苏轼在《游净居寺》叙中写道: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慧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顗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
叙中,苏轼用百余字,讲述山寺的历史沿革及“江湖地位”。净居寺建于大苏山小苏山间,当地父老曰“苏姓”,地理上的“三苏”,暗合了文学史上的“三苏”。苏东坡油然生出亲近之心,认此地为“吾家山”。
诗名虽为“游净居寺”,但“游”之分量少,更多的是“思”和“悟”。
回到“吾家山”,苏轼淋漓尽致倾诉自我经历及感慨;离开“吾家山”,他纠结沉郁的心境,放松了。吹着山风,他反思往事,表达出皈依佛教的心情。
抵黄州后,苏轼心境更加豁达敞亮,创作也进入巅峰。这一切,都有“吾家山”及“净居寺”的滋养。
从这个意义上,学者曹辛华称“净居寺是苏轼的灵魂家园”,不过分。
苏轼离开净居寺时,“徘徊竹溪月”“出谷犹依依”。之后,他数度回来。
“他的青睐,引来黄庭坚、张耒,以及多位高僧,数次流连净居寺,净居寺在宋代文人圈中的影响日深。”邵永峰说。
千年过去,光山人对苏东坡充满感激,苏轼在光山留下《游净居寺》,他们觉得光山欠了他一个大人情。
2000年,由光山县文管会和净居寺茶场共同出资,在宋代东坡读书台遗址上,重建了东坡读书堂,并塑了像。
清代《光山县志》里,记载着“银枝落地东坡回”的传说。据说当年净居寺主持居仁和尚送别苏东坡时,问他:先生何时再回苏山?苏轼指着三异树上寄生的银杏树回答,银杏树枝落地时,我就回来了。
吴玉松说了这样一件事:苏东坡塑像落成的那天夜里,没风没雨,但银杏树上一根粗大树枝断掉落地。第二天一早,发现情况的茶场工人们惊呼:“东坡先生回来了。”
◎古寺与茶香
一般来说,山中的寺院很多,但茶山之上的寺院,并不多见。
“大苏山种茶历史悠久,相传慧思结庵时躬耕大苏山,劈山种茶,借茶悟道,惠及周边百姓。饮茶之风,由寺院逐步传入民间。”光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前说。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光山茶叶品质有详述:“淮南茶,光州上,生于古黄头港者,与峡州(宜昌,陆羽的老家)同。”而古黄头港,就是现今大苏山一带。
净居寺前东花瓶山上,仍保留有清道光八年(1828年)竺鼎和尚手植茶树60余丛,宣统年间茶树300余丛。这些百年茶树,生长茂盛,郁郁葱葱,如此保存完好的古代僧茶种植,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11世纪,宋人沈括把光山茶写入名著《梦溪笔谈》:“光州光山场,卖茶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卖钱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六贯(一千文为一贯)。”可见当时光山茶不但名气大,产量也是比较大的。
苏东坡是爱茶人,写过许多茶文、茶诗、茶词,有文思独特的《叶嘉传》,有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在光山写下了十余首诗、词及杂记,他在大苏山竹溪水月问茶,大苏山的茶香,和大苏山的清风明月一起,抚慰了他。
1000余年前,慧思在此结庵时,曾梦见佛祖命他“挖池种藕,辟园种茶”,慧思遵之。这,成为历代净居寺僧的传统,也留下多段故事。
1000余年后的当下,光山净居寺茶场,成为一个国营茶场,它有千亩茶园,产诸多名茶。当地人以茶养寺,修复文物古迹,令净居寺明珠重光。
茶园中的古寺,茶香中的古寺,香气氤氲,千年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