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陈桥驿 斑驳赵公碑
王伟宾/图
在陈桥宋源湖发现的双石碑
□孙兴
在河南省封丘县东南部的黄河湿地,有一座绿树环绕、风景秀丽的小镇——陈桥。小镇紧邻大堤,长堤之外,就是宽阔奔流的黄河,躲在黄河长堤臂弯里的这个小镇,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陈桥驿。
责任编辑赵慎珠 美术编辑张焱莉
◎“黄袍、禅诏”促大业
一千多年前,在这个被称作陈桥驿的地方,发生了一桩震惊华夏的事件“陈桥兵变”。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新春,后周群臣正在欢度佳节。突然有边关急报:北汉、契丹合兵南侵。
后周符太后遂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大军六万,于次日仓促北上,迎战御敌。
正是寒冷季节。北风呼啸,霰雪飞舞,旌旗猎猎,战马嘶鸣。赵军人马,粮草辎重,浩浩荡荡,行进在漫漫黄沙、萧索旷野中。
红日西坠,寒鸦归巢。赵军来到距东京城四十五里的陈桥驿安营扎寨。
此时,军中星象师苗训向赵匡胤禀道:“昨观天象,见日下复有一日。下日金光四射,上日暗淡无光。两日并出,上下摩荡,主‘取代’之意。”不久,“二日并出”之说,军中上下人尽皆知。
中夜五鼓,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掌书记赵普等一批将士,剑拔弩张,列队于赵匡胤帐外大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赵匡胤答话,众人将一件衮龙黄袍披在他身上,接着倒头下拜,山呼“万岁”。赵匡胤半推半就接受了罗拜。天将拂晓,众将道:“事不宜迟,愿皇上早作定夺,回师京城。”
赵匡胤遂与众将士约法三章:“一、今上太后我尝北面而事之,尔等不得惊扰。二、朝中大臣将军乃我同僚,黎民百姓乃衣食父母不得凌辱。三、仓廪府库国之命脉,不得劫掠。遵令者赏,违令者斩。”众将道:“谨遵命!”于是,赵匡胤率军挥师京城。
至此,疑似赵匡胤自编自导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出大剧,徐徐落下了帷幕。正如清人张德纯诗词中慨叹的那样:“身上黄袍,袖中禅诏,大业真仓促。”
◎功过是非任评说
漫步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地陈桥驿,金碧璀巍的登极大殿向我们展示着一股王者之气;粗大虬曲的千年枯槐给游人“讲述”着赵匡胤“下马为将军,上马称天子”的传奇故事;斑痕累累的石碑上一篇篇荡气回肠的诗章,引导人们穿越千年时空,回到金戈铁马龙腾虎啸的岁月。
由于与几千年儒家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背道而驰,尽管赵匡胤对“陈桥”这个让他发迹的地方一往情深,然自宋而后的历代帝王都有意无意地冷落它、遗忘它。历代王侯将相、封疆大吏更是轻易不敢造访这个“千古龙兴旧迹”。唯一例外的是王安石,他曾路过陈桥并留下诗篇。作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大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执宰,不会不知道陈桥乃当朝的圣地。但他在《陈桥》一诗中,却只字未提“陈桥兵变”的史迹。其诗云:“走马黄昏渡河水,夜征归路春风里。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杨柳初回陌上尘,胭脂洗出杏花匀。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而士子文人就没有那么多禁忌了。清人金梦麟的《题系马槐》诗:“黄袍初进御,系马耀军威。翠盖开皇极,清荫护紫薇,风声惊虎啸,日影动龙飞,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顿生感慨。
而顾贞观的《满江红》则充满了历史沧桑感:“何必江南,堪俯仰、六朝遗迹。只此地,凄凉满眼,铜驼荆棘。五夜秋风花石冷,万家春水金堤溢。笑书生、多事说兴亡,添追忆。朱仙镇,陈桥驿,相望处,城南北,这两重公案,有谁参得。前后班师同假诏,金牌字映黄袍色。送厓门,雪浪抱香孩,魂空溆(寂)。”词中对赵匡胤采取非常手段,夺取江山的合理性充满了质疑。
◎袅袅青烟述古今
相传很久以前,陈桥是个百十口人的小村庄,村北有一条河叫济水,村民出入很不方便。于是,一位陈姓人出资兴建了一座桥。为答谢陈姓人的善举,村民将小村的名字叫陈桥。
唐代,陈桥为驿站,名“上元驿”,俗称陈桥驿。五代十国时,汴梁城北开有“陈桥门”,陈桥驿遂为中原来往燕赵的咽喉要道。
后周末,赵匡胤在此发动兵变,建立大宋朝,陈桥驿因为赵宋王朝发祥地,从此繁华起来。街道两旁商号、店铺比比皆是;作坊、客栈灯火辉煌,通宵达旦。
有宋一代,陈桥驿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条街、七十二眼井”之说。七十二座庙中,最为壮观的当属显烈观。据《玉海》载: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下诏建观,赐名‘显烈’,至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建成,凡二百三十二间。自此,每年正月初四,为宋创业之日,均修斋设醮,以示纪念。后金人南侵,显烈观毁于战火。
另据清朱云锦《豫乘识小录》载:“陈桥,在府城北四十里……有古槐大十余围,枝干盘曲可观,相传为太祖系马处。”如今系马槐犹存,虽早已不见当年的枝繁叶茂,但其巨大虬曲的躯干,仍令游人叹为观止。
金章宗明昌(公元1194年)年间,黄河改道,东西横穿陈桥与汴梁之间,陈桥由黄河南岸变为北岸。从此,陈桥与汴梁的陆路交通彻底断绝。
清末民初,陈桥镇尚保留有城墙四门、南北驰道、东西两司、官署衙门、冀鲁豫三省河台遗址及众多残破庙宇。
◎两通石碑道兴亡
2007年7月的一天,笔者与一位文物古迹爱好者,造访陈桥。与人闲谈间,听说了一个有关双石碑的故事。于是,我俩驱车来到黄河湿地,沿着曲曲折折的田间小道,终于找到了深藏于青纱帐中的“赵家坟”。但见累累坟茔中,果然有两通石碑突兀屹立。由于常年浸泡在湿地泥水中,两通石碑深陷地下,碑身露出地面仅一米有余。加上岁月的剥蚀,碑文斑驳模糊。仔细辨认,尚能看到只言片语,无法窥其全豹。
近日,由于陈桥宋源湖开发建设,赵家坟地面需要抬升,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两通石碑终于整体现身。两通石碑一为明宣德皇帝诰赠碑,一为明故征士赵公墓志铭碑。
明宣德皇帝诰赠碑,碑身高170厘米;碑座高60厘米,碑宽90厘米,碑厚15厘米。碑额篆刻“奉天敕命”四个大字。明《故征士赵公墓志铭》碑,碑身高173厘米;碑座高60厘米,碑宽90厘米,碑厚15厘米。
明《故征士赵公墓志铭》碑的书篆者有三:其一,明朝列大夫国子祭酒贝泰,字宗鲁,浙江金华人,明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太学士。其二,明翰林院检讨黄胤宗,浙江海盐人,明建文二年进士,曾任职河南彰德府,后升任国子监博士、翰林检讨。其三,明奉议大夫礼部郎中陈景茂,浙江金华人。
碑中写道:“公赵氏讳诚,字德成,顺天昌平县东白石庄人。或云宋宗室。旧经靖康难,流散寓此,世次莫详。盖业农号质行家有讳均泽者,能积德,教子极严。配王氏,是其考妣也。公益力学,为士至正末。元运已去,师北征,畿辅震荡,遗民失守。爰携扶持,适从乐土。时则河南底定,生者如归。公举族跋涉两千余里,间达开封,舍于陈桥村。
“当干戈甫戢,讻荒相仍。同时南迁者。大为饥窘所苦。公独资囊克□尽出用,买田宅。谋及安全而饥窘者,旦不及夕。争有假贷,弗忍坐视困乏,倾余资救助。以是人德之者众。其存心仁厚如此,期之事定而后复业。慨念先世故祥符人。释而不返古籍今数世矣。呜呼。尚亦艰哉。然坟墓之在昌平者,不得达礼凡□□□□之节惕然,感秉虔享祀,北面洒泣。其存心孝敬如此。治家居尊,执柔长幼,率化接人,谦恭自牧,乡党信爱。教子孙以学术,不习侈靡。□此而致今名。
“洪武戊辰,诏起遗逸。有司举茂才至京,奉于外。自江右□抵闽越,(煞)矣热瘴疠,使(越)乃病。庚午春,部拟注授,力请调养。归田里。一日,召家人与语曰:吾从事纷纷,中思济人,且自全耳。此归□幸行完先人遗□□,子孙见吾以正而毙足矣。复仕耶,却药不进,病势渐急。其年四月二十四日卒。距所生丁丑正月廿九,享年五十四。五月乙卯,葬大河之阳。配□氏,有□德,生于戊寅二月十五日,卒于乙巳。……”
“宣德八年癸丑月日”
据碑文可知:墓主赵诚,字德成,为赵宋王朝宗室。其先祖于“靖康之难”中,随“徽、钦二帝”流落至原顺天府昌平县东白石庄村。赵诚则生于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元至正末为官。未几,明师北征,京师动荡,民众纷纷逃离家园。其时,远在大后方的河南则比较安定,百姓趋之若鹜。于是,东白石庄的赵氏宗族便在赵诚率领下,踏上漫漫回故土之路。经过两千余里的艰难跋涉,他们来到开封附近的陈桥——昔日赵宋王朝发迹的地方——安家落户。
明洪武戊辰岁,赵诚也曾被朝廷“诏起遗逸,有司举茂才至京。奉于外”。在闽越期间,曾感染瘴疠。“庚午春,部拟注授。力请调养,归田里”。后因“却药不进,病势渐急”。于庚午(公元1390年)年四月二十四日卒,葬于陈桥赵家坟。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赵诚后人为其树碑两通:一通曰“奉天敕命”碑,一通曰墓志铭碑,即今人所称的“双石碑”。因此,“赵家坟”又被附近人们习惯称为“双石碑”墓。目前,家居陈桥东街的赵氏家族有人过世,仍然在“双石碑”墓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