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官渡回眸:1800年前的那场战争

发布时间:2017-11-24 09:55:09

图/王伟宾

    □冬夏

    公元199年,曹操与袁绍,这两个黄河流域的霸主,昔年“发小”和盟友,利益和事业发生巨大冲突,走向决裂。

    两雄决战,以天下为赌注。决战时间,公元200年。决战地点,官渡。

    “这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是一场决定着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袁绍固然志在必得,曹操也只能胜不能败。”知名学者易中天评价。

    袁绍,拥兵十余万,将帅如虎,谋臣如狼。曹操,刚完成势力搭建,部众两万,部下多以为打不过袁绍。结果曹操出奇制胜,以弱胜强,打了一场后发制人的经典战役。

    这一战,曹操击溃袁绍主力,袁绍不久郁闷而死。曹操七年后平定河北,统一北方,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为魏晋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魏大臣刘放认为:“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这一战,宋朝理学家范浚总结为“以奇取胜”。这一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

    曹胜袁败,“人谋说”“大势说”“后发制人说”,都对。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郃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就此大溃,这大约因袁绍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五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冷兵器时代,战争有极大风险,很难说谁有必胜把握,将帅意志和决策,常为成败关键。

    这一战,表面上,是十几万军队血与火的厮杀。骨子里,是袁绍曹操两人勇气决心的高下不同。

    ◎“也无官渡也无桥”

    官渡决战地在官渡水,这是一条河,今已无存。

    《郑州古代军事》一书记载,官渡古战场,位于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里官渡桥村一带,因傍官渡水得村名。村内原有关帝庙,有清乾隆年间石碑一块,碑文云“官渡乃关帝拒袁斩将处”。

    《中牟县志》记载,这里旧有城名“官渡城”,又有台名为“官渡台”或“曹公台”,是曹操驻兵处。附近还有村名“水溃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绍岗”,传说是袁绍屯兵处。

    自公元200年至今,1800余年间,黄河决堤淹了它70多次,遗迹全被淤埋于地下。民初中牟才女周淑君感叹:“也无官渡也无桥,化作烟村柳万条。若问其名还似昨,空存三字到今朝。”

     2017年春日的一个周末,笔者抵达官渡桥村。

     它是大平原上样貌庸常的小村庄,村里到处是蔬菜大棚,农民一遍遍翻倒着黑褐色的农家堆肥,直至成松散颗粒状。堆肥,在早春艳阳下蒸腾出复杂气息,很田园。

    小村有七八百口人,多以种菜为生,“日子过得还成”。

    梁姓村民,66岁,正翻腾堆肥,问他“官渡之战”,他摇摇头:“太早了,说不来。村里谁能说得来?没人。”

    官渡桥村上世纪90年代建过官渡古战场旅游区,我在网上找到一些图,人造景观,用声光电还原战争场面。

    在村北头,我找到这个景区,是个大院落,树木繁茂,紧闭的大门已锈迹斑斑。

   “里头很大,原来好些人来玩。后来开发商买了这块地,也没开发,撂在这儿,好几年了。”梁姓村民道。

    村西头,还有一处新翻修寺院——官渡古寺,占地30亩,规整漂亮。它出现在一个小村庄里,让我很意外。

    寺门前有简介:官渡寺,寺名源于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关羽以其勇力建功立业,老百姓在此建关公庙。明神宗时,朝廷加封关公为“关圣帝君”,人们改关公庙为关圣寺。清顺治时,清廷封关羽为帝,降旨此地为官渡寺,关羽成为佛教护法菩萨。

    我在寺内试图找与官渡之战相关老物件,未果。寺内,年头最老的是棵七百年古槐,离汉代,远着呢。

    就官渡之战而言,主角是曹操与袁绍,关羽不过是小配角。官渡村建庙宇不祭祀大赢家曹操而祭祀关羽,也是因后世关羽愈来愈被正统推崇、加封的缘故。

     再讲那条消失的河流官渡水。

    “相关史料载,官渡水源自荥阳,前身是鸿沟。官渡水横亘在原阳与中牟间,黄河在其北边。”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任崇岳道。

    官渡水地势易守难攻,其西边是大沼泽圃田泽,东边是官渡水和阴沟水汇合处,河宽流缓,积泥数尺。袁绍从邺城(安阳市附近)攻许昌,最近路线是经浚县、滑县、原阳、中牟到许昌,约500里,官渡水是必经之路。曹操看中这里地势,在此苦心经营。

    两军决战时,袁绍在官渡水北岸扎营,东西达数十里。曹操在南岸分营相迎,利用苦心经营的有利地形,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对峙,这一对峙,就是半年多。

     ◎一决雌雄

    官渡之战,是一场复杂纷繁、持续时间很长的战役。

    200年2月,袁绍派十余万大军离邺城,进驻黎阳(浚县东北),派颜良渡黄河攻白马(滑县东),曹操声东击西,去打延津,佯装渡河,袁绍分兵延津,曹操见袁绍中计,拨转马头,率轻骑东进,直扑白马,颜良被关羽斩于马下。

    袁绍下令全军渡河,从延津以南派文丑为先锋追曹。曹操把从白马运来的粮食辎重,全丢在路上,命令骑兵埋伏。

    袁军到,抢粮草,曹操一声令下,数百骑兵把袁绍先锋冲散,文丑被杀(一说是关羽所杀,存疑。这一仗后,关羽挂袍封金,找刘备去了)。

    “白马延津之战,是官渡大战前哨战,是战争的第一阶段,曹操小胜。但两家强弱基本形势未改。”任崇岳道。

    曹操退守官渡,诱敌深入。200年8月,袁绍引军逼近官渡,曹操坚壁不出,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战争凸显“技术含量”。

    袁绍令士兵在曹营外筑起土山,山上筑起高楼,用弓箭射曹军。曹军连营地也不敢出,偶出,匍匐前进,或用盾牌遮蔽身体。

    曹操令工匠连夜制造发石车,向袁军抛发石块,响声隆隆如雷,人们叫它霹雳车,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击毁袁军高楼,士兵纷逃。

    袁绍又让士兵挖地道,曹操则让士兵挖深沟,切断地道。

    曹操又派奇兵袭击袁军运粮车,烧得袁绍叫苦不迭。这一阶段,双方在官渡相持,谁都胜不了谁。

    相持,熬人。不讲袁绍,铁打的汉子曹操也心力交瘁。9月的一天,他看见运粮士卒疲于奔命,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脱口道:“再过十五天,我一定为你们拿下袁绍,再不让你们辛苦了。”

    曹操不想打了。远在许县(许昌)的荀彧鼓励他一定要坚持。

    曹操咬牙坚持,机遇来了,战争进入“转折阶段”。袁绍遭遇“三连击”。

    “三连击”先是盟军刘备开溜。刘备政治上敏感,像海轮上的耗子,能预知船会不会沉没。他投奔袁绍打曹操,却预感到袁绍的失败。刘备开溜,是袁绍即将失败的征兆。

    第二件事是许攸叛逃。谋士许攸劝袁绍,趁许都空虚,派兵马袭击曹操后院,袁绍不听,还把许攸家属扣留邺城,许攸夜逃降曹。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许攸一来就为曹操出了“火烧乌巢”的孬招,他道,袁绍把一万多车粮集中在乌巢(原阳东北),守将淳于琼爱喝酒,防备松,为何不烧掉它?

    其实在此之前,袁绍谋士沮授曾建议袁绍另派兵马守乌巢,以防曹操抄掠。袁绍不听。

    许攸献计第二天,曹操亲带五千人马,人衔枚,马缚口,趁夜色,抄小路,急行军奇袭乌巢,一把火烧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

    袁军粮被烧,直接导致袁军大将张郃反水,投降曹操。

    “刘备开溜,袁绍没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失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膀臂。”易中天分析道。

    战争进入了第四阶段——决胜阶段。曹操认为时机已到,发起总攻,灭袁军七万多人。袁绍丢弃大量辎重和珍贵图书,仅带800多骑兵,渡黄河逃到邺城。

    202年,袁病死,其子自相残杀争战。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歼灭袁氏兄弟,统一了北方。

    ◎“挺住意味着一切”

    奥地利名诗人里尔克曾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堪称官渡之战的注脚。

    古来征战,先讲军心。一支军队只有坚信自己能打胜仗,才有打胜仗的可能。当两万对十万时,那两万人若想取胜,首先士兵要——不怕。士兵不怕和必胜的信念来自谁?统帅。历史上奇迹发生地,总是与一些大神级名字紧密相连。

    当柏举的孙武、巨鹿的项羽、井陉的韩信、昆阳的刘秀都已成为传说时,200年,在中原,新的盖世英雄诞生了。他“没有踩着七色的云彩”,却能“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袁绍大举来袭,“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之时,曹操主动做出决战部署,这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战争相持阶段中,曹操也快顶不住了。他明知袁绍非对手,但他也开始怀疑自己。他准备十五日之内撤军,不打了。

    他写信给荀彧,荀彧坚决反对,不能撤,必须顶住,袁绍拿十万精兵倾巢而出,你顶不住全盘皆输。曹操又去征求贾诩意见,贾诩也反对。

    贾诩和荀彧的意见是对的,战争是风险极大的事情,战争中做到万无一失是很困难的,这需要主帅钢铁般意志。这种情况下,战争胜负往往决定于主帅的意志是否坚强,最后胜利,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曹操听从荀彧建议,他坚持到了粮草将尽那一刻。那一刻,荀彧的话,如同预言般,神奇实现了。

    荀彧说:“情见势竭,必将有变。”变数来了,许攸降操,乌巢大火,张郃投诚。

    整个官渡之战,袁绍浪费了多次良机。曹操只有一次良机,他死死抓住了,他咬牙等到了。

    曹操,极丰富多面的人物,《三国志·武帝纪》曾写到他的各种笑,放声大笑、开怀大笑,苦笑、嘲笑,讥笑,冷笑等等,笑是他的高频词。

    站在官渡水边,眼见袁绍七万人马丢盔卸甲,我相信,曹操一定会放声大笑。

    他的大笑,七年后北征乌桓登碣石山时,也会再度发出。面对沧海,他大笑慨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