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之野楚长城
葛花沟因树而得名
大关口城垣
烽燧出土文物
图/王伟宾
□冬夏
2011年新年第二天,长城研究专家成大林去拜访了罗哲文先生。曾师从梁思成的罗老,时年80岁,是著名古建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成大林告诉他,经多年实地考察研究,河南方城县境内确认了数十公里楚长城遗址。
罗老闻之,“不胜之喜”。他说:“这不仅遂了我五十多年的楚长城必然存在的心愿,更是长城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罗老即兴赋诗一首:“闻说方城现楚垣,遥看北塞望南天。千年疑案今终断,爱我长城不朽篇。”他说:“这是新一年我收到的最好礼物。”罗老为何如此激动?说到长城,我们想到的都是明清长城,青砖城墙,巍峨敌楼,雄伟关城。但楚长城,年代久远,记载极少,地面遗迹留存不多,曾引发专家长期争论。它是否存在?其确凿位置、具体形制如何?史料语焉不详。楚长城,被长城专家们称为“难解之谜”。
中国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认为“其他长城大都有定论,唯独这个楚长城,多年来争议非常大”。为此,2011年之前,成大林曾连来方城三次。而方城楚长城,被《万里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杂志编辑部主任郑严称为“长城研究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如此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罗哲文听到方城楚长城新发现时的“不胜之喜”。
◎楚国首修长城
如果乘坐“玄幻小说”中的时光穿梭机,回到春秋战国时期,从高空俯瞰大地,你会发现,地面上密布长长短短的墙,隔断大大小小的国。楚国则以湖北郢都为地理中心,在西北和东北面,修筑长长短短的墙——长城,构成对秦、晋、齐、韩、魏等国防御态势。
楚长城修建时间最早,被专家称为“中国长城之父”,它决定了之后长城重要结构形式,它勾连起之后诸般长城景观。
楚国是进攻型国家,为何会首修防御型长城?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楚在春秋先后吞四十五国,楚国君臣自称蛮夷,专力攻华夏诸族,五年不出兵,算是莫大耻辱,死后不得见祖宗。
到了战国,楚地盘最大,包括今湖北全部,湖南、江西、安徽北部、江苏大部、河南南部及陕西东南部。
楚国虽然灭了一堆国家,但齐国随时可借周天子之名,带一群“小弟”征伐楚国。楚国遂修长城。
楚国开了头,大家回过味来,都在自家修筑城墙、土围。黄河以北的燕魏赵秦,除了防邻国,还要防北方少数民族。
楚修长城,规模浩大,延续时间跨越春秋战国很长时间段。
楚修长城,人力物力跟得上吗?
它“不差钱也不差人”。楚国的青铜冶炼业、铸造业、农业都很发达。楚占领南阳盆地西周诸封国后,财力陡增。
《中国通史》记载:战国七雄的人口总数2000万人,楚人口最多。楚有兵百万,按民与兵5∶1的比例,它有人口500万左右。
谁是楚长城建造者?
按罗哲文推测:第一是戍防军队,第二是强迫征调的民夫,这是主要力量。第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这是补充力量。
◎专家追寻“它不为人知的美”
方城,人文积淀丰厚。2010年时任方城县常务副县长、旅游领导小组组长的白振国说:“方城人对歌哭于斯的地方文化,有天然情感。它太厚重,我们这代文化人一定要认真调查,深入发掘。”
于是2010年年初,方城县成立楚长城调查队,拨付专款,“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两万五千里,通过艰苦田野调查,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实证。”方城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李迎年介绍。
2011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了“方城楚长城研讨会”,全国20余位长城研究专家,来方城实地考察研究,认为“方城楚长城确实存在,为我国现存最早长城之一。基本走向轮廓明显,遗迹清楚”“有土之处,夯土筑墙,无土之处,累石为固”,与山险、水险构成军事攻防体系。
专家认为,方城楚长城始建和废弃大体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2016年12月中旬,笔者抵方城,先至方城独树镇大关口。
冬日,低缓绵延的低山丘陵,是深深浅浅褐色、黑色,间以嫩绿冬麦颜色。树,落尽叶子,唯余细密枝柯,如钢笔画。不时有大群灰喜鹊被车惊起。
此地,楚长城遗址东西走向,两侧山脉南北走向,形成一道10公里长的峡谷,中间最窄处仅可通行一辆汽车。
山凹间避风处有小自然村黄家门外,村东西两侧山坡,皆有楚长城遗址。
村东侧遗址,修筑在峡谷最窄处东西走向山脊上,多用土筑,残高1.5米至3米,顶宽1.5米,底宽10米。村西侧遗址,依山势而筑,有土则土筑,无土则石垒,沿山势陡峭处延展,呈环形,经三山峰顶与村东侧南城垣相连,总长3019米。
“大关口,曾为楚国最北边界,出关是魏,西侧是强秦。”方城文管办主任王海林说。
小村仅有四十几口人,除一家外来户外均姓黄。村口有老井,上盖石板,已废弃。小村家家均是新房子,也有老土坯屋,已废弃。
村民黄福泰,71岁,他家房是新房,但没院墙,也没喂牛羊。黄福泰说,媳妇有残疾,自家地不多,自己身体不好,羊也放不成。独生女才十六岁,在外打工。日子苦了点儿。
“知道门前这是楚长城,啥时修的不老清楚。听老人讲,明代设关,黄将军在此守关,我们都是他的后代。人老几辈子都住这儿。”黄福泰说。
他说山上还有车马道,“当年驻军,山上山下都有,给山上驻军送粮送物,需要车马道。”
顺着山水冲出的一条碎石路,我们爬上门前小山半山腰,杂树林中,明显有条整理过的通道,虽覆满落叶,但地面较平整硬实。
“1981年2月,这村的村民黄书典,发现一个青铜戈和数十枚铜镞。是春秋战国的东西。”王海林说。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楚长城遗址中公布最早的一处河南“省保”。
大关口,古称“方城塞”,是《吕氏春秋》列出的“天下九塞(重要关隘)”之一。由此可知,方城塞对于楚国“以逼华夏”的重要战略地位。
方城境内楚长城,现已发现近百公里。除大关口外,比较重要的楚长城遗址,还有走马岭和葛花岭长城遗址。
站在老鸹山上,山风凛冽。放眼望去,完整天际线让人心境舒展无比。面朝北方,看走马岭楚长城遗址,一条黄色“土龙”东西向蜿蜒,全长约2000米,莽莽苍苍,跨越在山脊线上。
走近遗址,会发现,其石筑城垣被人彻底扒毁,但仍存城垣基槽和碎石,残址宽4米,碎石堆于基槽两侧,基槽走向清晰可辨。
自东向西行走在“土龙”上,北侧是深沟深涧,南侧墙脚下地面下陷,显然是就地取土石砌筑长城而致。
“土龙”上,满覆黄稗草,长大厚软如绒毯。“草丰茂,是因土是活土,从别处取来。”王海林说。
走马岭长城遗址上,保留着文物部门当年发掘剖面,边沿上是用大石砌筑,底层铺碎石,其上填土。
去葛花岭长城遗址时,未至遗址先见一荒废小村,村头一棵白蜡树,苍黑遒劲,身缠两枝古葛花藤。可以想见春日葛花繁盛,葛藤古树攀满的样子,村名正叫“葛花村”。
葛花村离方城县城、叶县县城都很远,因此老村废弃,新村后退再建。
这是在方城所见另一处楚长城下的村落。
抵葛花岭长城遗址时,看到的是小小垭口,像微缩版的大关口,城墙为土筑,长草披拂,完全符合“有土之处,夯土筑墙”的楚长城筑建方法。
◎楚垣孤烟直
古代最早最著名的一炷烽火,怕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买美人褒姒一笑的那炷了。
古诗中吟咏烽火有很多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为著名,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格外醒目。
烽火又名烽燧,是“烟火”合称,古人白天放烟即烽,夜里放火即燧,古代传递军情,最快的方式就是“烽燧”。
“以方城烽燧为代表的楚长城烽燧调查、发掘、研究,可以确定楚长城的防御体系和防御框架,填补了史书记载空白。”2011年,方城楚长城研讨会上,有专家这样评价。
方城,有一批奇怪的地名,比如望火楼、望花楼、万花楼、看花楼、看河楼、玩火炉、王和楼、烽火台、狼烟洞,等等,它们都是楚长城烽燧遗址。
它们大多仅存土台,土台外表近似覆锅状。多数土台中间堆积大量红烧土,里面有木炭。
“从断面上可看出,部分土台为堆筑,部分为夯筑。个别土台地表,发现有较多的筒瓦、板瓦。”李迎年道。
2011年3月到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方城四里店乡米家庄村南望火楼进行发掘。它呈正方形,夯筑而成,土台顶部挖建一个近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子。
房子开口于表土层下,房子所在人工土台未解剖,但房内填土,出有陶鬲、板瓦、土坯等。
“四里店乡的烽燧,相邻两者间距离2至2.5公里。烽燧往往分布在关口两侧,遥相呼应。此外,跑马道、走马岭是用来联结关与关或关与城的交通通道。”南阳市文物局局长赫玉建道。
方城,诸多楚长城遗址,“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当时历史条件下比较周密的国防防御工事体系……如此狭小地幅内,有如此集中的古长城遗址、遗迹,应该是很了不起的。”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刘庆评价。
方城楚长城,2000多年来,方城人因熟视而无睹,任它在生活中沉默相伴,农人在它脚下耕种,牧童在它身边吹着短笛。但越简单,我们会发现它越复杂,2000余年的岁月在它身上悄然流过,直至你我探寻的目光与之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