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不断扩大深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正是有了两岸之间多领域的合作往来,才会结出两岸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体育、学术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丰硕成果,为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提供条件基础,为推进祖国统一提供有力保证。
尽管两岸之间开展交流交往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仍有一种模糊错误的认识:似乎两岸交流未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与目标。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未能系列全面地认识两岸交流交往30年来的伟大成就;二是看问题以偏概全,未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客观辩证地思考和看待问题。拨云见日,看清事物的本质,澄清这种模糊错误认识,有利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勇向前,不断书写两岸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一、要透彻理解掌握两岸交流合作的辉煌成就,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高度科学研判,坚定持续深化两岸交流交往的信心和决心
要透彻认识两岸交流合作取得辉煌成就。近日,中国台湾网刊载福建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建民的文章《两岸开放交流30年的重大价值、成就及省思》,该文梳理归纳了两岸交流的重大价值及成就。首先,开放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序幕,是两岸关系向前推进的重要基础。两岸交流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认识、认知、交融的基本条件,是增进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途径。其次,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证。两岸开放交流,两岸往来日益密切,交流合作日益广泛,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再次,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伴随着两岸关系形势的发展变化,两岸交流往来也逐步迈上法律化与规范化的轨道。在30年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间交流交往的层次与性质,具有公权力性质的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及两岸有关职能部门曾建立了协商沟通机制,并先后签署了涉及通航、通邮、金融、经济等二十多个协议,成为两岸交流发展的重要成果与标志。
如果没有交流合作,能取得这些成就吗?根本不可能!两岸开放交流30年的丰硕成果,就有力地证明了两岸之间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价值。
要站在历史发展高度作出科学研断。在看待两岸关系发展的问题上,要善于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及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思考,作出科学判断。一方面要不断深化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对两岸关系发展趋势了然于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要掌握量变与质量的关系。两岸开放交流30年,不断拓宽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层面,不断提升交流合作层次,也就是一个为取得质变而不断积累的量变过程。从历史发展变迁来看,对于漫长的历史进程来说,3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只是一个瞬间,这个时期积累的质变,对下一个质变来说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量变。
二、要认清事物本质,澄清错误模糊认识,坚定自信前行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政治认知的差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无法改变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根本”。近日中国台湾网刊载《“促进心灵契合”是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新思路》一文,进一步有力地阐述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本质,指出了目前岛内民众在政治认知的差异只是一个暂时的逆流,而非主流。“首先,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历史上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岛内国家认同差异的出现是近几十年才产生的,不是历史主流,而是一种支流与逆流。其次,海峡两岸同胞同是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政治认知的差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无法改变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之根本。再次,两岸同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家园与情感纽带,不论台湾遇到何种历史变化,都在不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与滋养,都无法改变台湾的中华文化属性。”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翻阅在遥远的汉朝文帝时期间贾谊上疏陈述时政的一些论断,以说明环境及教育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直接影响:“......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意思是:“......商鞅抛弃礼仪,舍弃仁恩,一心一意变法图强,他的变法主张推行了两年,秦朝的风俗渐渐衰败......使越高辅助秦二世,教他的是刑戮之法,所练习的不是杀人割鼻子,就是灭门三族。所以秦二世今天登上帝位而明天就杀人,把忠心进谏的话说成是诽谤,深远的计谋当成妖言,把杀人看作是割草一样。难道只是秦二世的性恶吗?那是由于教育他的东西不合理的缘故......习惯于同品行端正的人相处,品行就不会不端正,如同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讲齐国话;习惯于同品行不端正的人相处,品行就不会端正,如同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讲楚国话......”
这段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周边因素特别是教育指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一方面,商鞅推动秦国改革致使民众弃礼仪、重名利,秦国风俗逐渐走向衰败,反映出顶层推行的政策会影响民众思想及价值观取向;另一方面,秦二世赵高残暴不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受到的教育及周围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道德败坏的人交往,就会受到消极影响而走向岐道;反之,同品行端正的人相处,受到他正面的熏陶、引导等影响,就会变得端正与品行高尚,即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和环境因素将决定他今后的思想和行为。
在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的岛内“去中国化”与“台独”,对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历史上,秦国商鞅推行改革而导致“遗礼义,弃仁恩”的后果,导致“秦俗日败”;“去中国化”和“台独”教育对岛内年轻人影响的后果,类似于胡亥所受的专注依靠刑罚手段、欠缺“礼义廉耻”的教育一样。这也反映出并非岛内年轻人的本性是不认同中国人身份,并非岛内年轻人本性是倾向“去中国化”和“台独”,而是受到错误毒瘤的污染所致。
《两岸开放交流30年的重大价值、成就及省思》一文指出,虽然两岸交流交往30年来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错误模糊认识,单凭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认同“台湾独立”仍占较大比率这一现象,就认为两岸交流未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与目标,这一认识和诊断是极其错误和带有偏见的。该文对这一错误观点的批驳及分析指出了问题所在,“岛内民众身份、国家认同等政治理念或政治立场的巨大变化,是岛内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是岛内政治民主化发展及其异化的结果,是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的岛内‘去中国化’与‘台独’教育结果,与两岸交流本身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两岸开放交流,没有两岸紧密的经贸关系,没有两岸绵密的人员往来,没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与结果?台湾只会与祖国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台独’分裂形势可能更加严峻。正是两岸开放交流,两岸同胞的广泛交流往来,持续的经贸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未来国家和平统一才逐步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才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我们绝不能否认两岸开放交流的重要作用与重大政治意义。开放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是一种人类进步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两岸之间不可能不开放,不可能不需要开放。只有持续开放与交流,才能为未来两岸的交融与融合创造条件,才能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没有开放与交流,两岸不仅谈不上和平发展,也根本谈不上融合发展,和平统一更加困难。”
近期《联合报》民调显示:台湾民众76%知道大陆召开了十九大;49%对大陆民众有好印象,40%对大陆政府有好印象,均创8年调查新高,而负评也为历年最低;40%愿来大陆就业,38%愿让孩子来大陆读书,分别较去年增9%与6%;30岁以下青年“西进”意愿由去年30%增至53%,30至39岁青壮年接近50%愿意“西进”;主张急独或缓独的由去年31%降为24%;68%不担心大陆实力扩张对台不利;来过大陆者56%对大陆人民留下好印象,49%对大陆政府观感佳,好评较没来过大陆的分别高出14%到18%。这些数据进一步证明了深化两岸交流交往对两岸关系朝正面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有力地驳斥了认为两岸多年来的交流交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错误诊断。
三、两岸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两岸打破隔离状态30年来,双方交流交往从最初的经济领域不断拓展拓宽至众多领域,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成效,进而不断带动和推动其他领域的不断发展深化。可以说,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对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曾经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今后,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喜,必将继续有力有效地促进其他领域不断向深层次发展。
大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前景和潜力不可小觑。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空间巨大、前景光明,值得期待。一是合作空间和潜力巨大。大陆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空间巨大,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给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一片新天地。二是合作发展具有丰富内涵。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经济的实力,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可紧紧抓住大陆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释放的机遇和红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效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建设的整体发展体系,利用好大陆给予台资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扎根大陆发展。三是合作参与面可进一步拓宽。例如台湾中小企业、基层农渔民等将更多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在分享经济合作的红利、扩大受益面和获得感的同时,不断为两岸交流合作注入动力;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就学实习就业创业生活也将获得更多便利和优惠。
两岸关系30年发展历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有力地证明了两岸之间不断拓展拓宽交流交往,是推动两岸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不二法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推动两岸关系积极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自信从容和坚定意志,做到初心不改,目标不变,持续发力,不懈奋斗,不断为两岸关系积极发展贡献心力。(楚贤林)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