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口古码头 回眸兴衰五百年 “小汉口”·老会馆·百年店
山陕北岸会馆戏楼
山陕北岸会馆精美木雕
绘图/王伟宾
□冬夏
责任编辑赵慎珠 美术编辑单莉伟
“三川汇流”,周家口兴;千帆竞发,“商旅奔驰”。
周家口的商业,主要靠转运贸易,在豫东和江南间进行。
“明清周家口商贸繁盛,其间共出现了116条街道,10余处会馆,8座清真寺,41座寨门及50余处庙宇。”河南省社科院历史学者徐春燕说。
最繁盛时,周家口本地居民四五万人,流动人口有数十万人。人称“小汉口”。
因为它的繁盛,清康熙九年(1670年),陈州(今淮阳)管粮州判由陈州移至周家口。
因为它的繁盛,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陈州再升级陈州府。
一个分辖于淮阳商水二县治下的商业码头,竟让地方上奏朝廷,获“恩准”连升两级,也是传奇。
“传奇”背后,是地方官的振振有词。清乾隆年间《陈州府志》提供了“升格”确凿证据:“周家口乃水陆要冲,五方杂处,一切刑名钱谷,额征丁地,七万有奇,地广人稠,鞭长莫及,实豫省直隶州中繁杂难治之区。请照江南徐州,直隶天津,山西蒲州、泽州等处之例,将陈州改为府治。”
它繁盛到100多条街道,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专门行业,如筢子街、麻线街、打铜街,等等。平均每两条街,就有一座庙。
会馆,是与商人、商业关系特别密切的地方。“周家口外来商帮中,山陕商帮势力最大,先后建了两座会馆(山陕北岸会馆和山陕南岸会馆)。安徽、福建、江浙、江西、湖广等地的商人,都建了会馆。”徐春燕说。
周家口还有很多行业会馆和庙宇,粮商建了陆陈会馆,油商建了油业会馆,酿酒商建了酒仙庙,机坊商建了机神庙,毡坊业商人建了府君庙,木泥业商人建了鲁班庙,丝织业商人建了嫘祖庙,皮革业、制鞋业商人建了孙膑庙……
如今,除了山陕北岸会馆(又名关帝庙),别的会馆及庙宇、寨门等等,都已不复存在。
◎一座会馆建了百多年
“丝绸之路”衰落后,清代,曾有一条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自福建武夷山到俄国恰克图),一直繁盛了两百年。
在河南境内,“万里茶路”南北向穿越河南豫西北,赊旗店是主商道上的重要商镇。周家口,不在这条主商道上,但可以通过次商道和它顺利对接,从而进入这个打通中外的网络化物流系统,实现商品的快速流通。
“(周家口)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北连燕赵,南接楚越,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这是清代乾隆时《商水县志》的描述。
往昔繁华不再,我们只能从仅存的山陕北岸会馆得窥一二了。
2017年冬日,在暖阳中漫步这座会馆当中,可以看出,作为“制式建筑”,它与别处山陕会馆,结构大致相同。
它位于沙颍河北岸兴隆街上,坐北朝南,占地2.1万平方米,是仿宫殿式三进院落,有楼殿亭阁140余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分前、中、后院,沿中轴线南北延伸。
前院有照壁、山门、钟鼓楼、铁旗杆、石牌坊、碑亭、前拜殿、大殿、东西配殿等,东西两边廊房分别为药王殿、灶君殿等诸神殿;中院沿中轴分为戏楼、后拜殿及春秋阁,两边为东西廊房;后院东侧为马王殿、老君殿、瘟神殿,西侧为客舍等。
会馆中的石雕、木雕和砖雕,精美多样。
步出会馆时,已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中,会馆中轴线上建筑物深绿色琉璃瓦屋顶,两侧建筑深灰色屋顶,加上廊柱和门窗的红色,未凋树木的绿色参差其间,构成静美的图案。
眼前一幕,令人想起周家口颍川八景之一的“翠阁映霞”,它描述的正是春秋阁在晚霞中的绮丽景象。可见这座会馆,清代就是“地标”。现在,依然。
康熙二十年(1681年),山陕商帮在周家口偏西沙颍河南岸,先建了南岸会馆,占地20亩。
12年之后,山陕商帮又着手在沙颍河北岸建北岸会馆,它前后历时159年才全部落成。主要由山西绛州、蒲县和陕西商贾集资完成。
两座山陕会馆,开建只隔了12年,烧钱的事儿山陕商人干了又干。一座北岸会馆,又前赴后继建了一个多世纪,见毅力,更见财力。
这是大量晋商、陕商拥入周家口,形成团队合力后,才能办到的事。
山陕北岸会馆始建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它见证了周家口300余年的兴衰。其文化传承中,加入时间因素,我们能更深理解它的巨大作用。
它,是一座“活”的建筑群。“其文化传承,与民众参与分不开。最早是商人的会馆,其后主要是满足民众民间信仰。当下,每月的初一、十五,方圆上百里的民众,都会自发地前来祭拜关公。它的文化传承功能,就蕴藏在它的上述诸多功能当中。”学者张志君撰文说。
◎一镇商号两千家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许檀根据山陕北岸会馆内多通重修碑记,细致梳理后,解析了周家口商业发展概况、商业发展规模等重要问题。
许檀分析,粮食是周家口集散最大宗商品。河南粮食输出中,大豆占很大比重。酒曲也是输出的重要商品之一。“收麦踏曲”(即用收购的小麦经一系列程序制成酒曲)贩运至外省销售,主导者是晋商,利润丰厚,所以政府“屡禁(因为粮食不够吃)不止”。
许檀分析,捐建山陕北岸会馆者,主要是山陕籍行商和坐贾。
行商每年往返于途,在周家口停留、储货均有赖于会馆。坐贾,全年在镇里经营。两者对会馆各有倚重。为建会馆他们捐资抽厘,“按实际经营额的千分之一抽取”。
据碑记,清道光年间一次重修中,出钱最多、出力最大的是八家大晋商,即“董合盛、李源发、李玉成、王恒吉、路成盛、刘兴盛、牛公盛、李玉盛”。
许檀研究发现,当时周家口山陕商人,有坐贾164家,行商320家,合计为484家,众多小商家(至少有五六百家),因抽厘不足三两“不列名于碑”,这些加在一起,总数量当超过1000家。这仅仅是山陕北岸会馆所属的商家,还不包括沙颍河山陕南岸会馆所属商号。
许檀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山陕商人)再加上安徽、江西、湖广、福建以及本地商人,清中叶周口鼎盛时期,全镇商人商号,约有1500~2000家。按捐资抽厘金额估算,周家口全镇的商业规模约为五六百万两,不致是过高的估计。”
除“小汉口”之誉外,周家口还有个绰号叫“南皮都”,这是因为“它还是中原最重要的牲畜交易市场,山羊皮和牛皮享誉海内外。沙颍河两岸,骡马行180余家,旺季日成交6000多头。”河南省社科院历史学者邓亦兵著文分析。
周家口的商业主体是转运贸易,这是商人资本形成的主要源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转运贸易“主要利润的获得,不是靠输出本国产品,而是靠对商业和一般经济都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这种资本不进入生产领域,不属于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
“也就是说,周家口商业繁荣,客商利润丰厚,但商人挣钱后,不用于扩大再生产,资本没有进入生产领域。挣了钱,要么用于生活享受,公益慈善,要么带回老家买房子买地。”徐春燕说。
只有到了清末,随着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引进,周家口商人资本投资才发生一些渐变,比如有油商购买榨油机器,建立机器榨油公司,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周家口周围大量农田种植芝麻,和商人发展榨油业有很大关系。至今,小磨香油仍是周口著名的地方土特产。
历史上,周家口经济兴衰,与交通运输、转运贸易有直接关系。
掌控周家口经济命脉、推动其经济发展的,是山陕等外地客商,“银钱全被他人赚去,地土全被他人买去”,这对发展本土实业,推动本地经济不利。
“这也是造成清末交通格局改变后,全河南商业发展颓势尽显的重要因素。”徐春燕说。
鉴古可知今,明清以周家口为代表的河南工商城镇之兴衰,给当下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和合厚德见精神
周家口由水陆码头发展而来,有独特“水神”和“漕神”崇拜。
他们建迎水寺供奉河神,建镇冲寺供奉龙王,祈求神灵保佑沙河、颍河、贾鲁河水流平稳,不涸不滥。还建有金龙四大王庙,供奉“漕运河神”谢绪。
周家口水运发达,以安全吉利为精神支柱,船民有独特的习俗,有许多忌讳和独有的说法。比如“陈”字,船民读成“耳东”,“沉”字,船民读成“称”,“骆”字,船民读成“涝”,等等。
“周家口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质朴的乡土文化,反映的是周家口的城市特色和个性。街巷中蕴含的和合、诚信、厚德、进取等人文精神,是周家口的城市特质,彰显着周家口的精气神。”周口师院教师王国民撰文说。
周家口有忠信街,还有东三义街、西三义街、仁义街、忠义街等地名,体现出周家口人对仁义的重视。
周家口是“移民城市”,本地土著少,外来人口多。“盖中州一巨镇也,水陆交通,商贾竞集,五方之民,咸萃处焉”。周家口有悦来街,取《论语》“近者悦,远者来”。商人来自十余省,大家和合共处,共同发展。
十余省商人建了很多商业会馆,会馆之建,为了联络乡谊、资助同乡。生病者给钱给药,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救济,穷儒寒士供给食宿,遭横祸者同行相助,“知单传来,即刻亲来,各怀公愤相救,虽冒危险不辞,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谊”。会馆的修建运作,兼具“和合”与“仁义”精神。
周家口频出义商。比如清宣统三年(1911年),宁波商人刘君国、顾君炳、陈君砺等三人,从汉口调进十数万石白米,平价出售,救助灾民。
商人以逐利为天职,周家口带“兴”“隆”“富”等字样的街名很多,如前兴隆街、南永兴街、北永兴街、永兴街、万贯街等,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追求。
只是周家口商人重商又重文,“莫道居人咸逐末,老街犹有旧书林”。周家口沙颍河北岸曾建有文昌宫,有文昌宫街,当事业不顺时,道家文化让商人们宠辱不惊。
王国民分析,“周家口人既有抢抓机遇的冒险精神、积极进取的经商意识,又能调节自己,把儒家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
周家口商人奉行专业精神,实践着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言必有礼、行必有信、取财有道、中和以德、慎待相与”等一整套行为规范。
他们总结出很多谚语,“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货准价实,秤准尺满”“先义后利,义字当先”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体现在经营活动中。
周家口商人,对老主顾让利,杂货行的秤,分天、地、人、心四种,收购用“天”字秤,每秤100斤算103斤。出售用“地”字秤,公平16两,公平交易。“人”字秤是加二秤,批发时120斤算作100斤,“心”字秤多用于固体物品批发,如糖类114斤批发时算作100斤,白矾红土等,批发时125斤算作100斤。
用加码秤,是为了给零售商留出利润空间,叫作“人不叫人秤叫人”。对于外地来店采购者,安排食宿,不管成交与否,均不收费用。
“周家口曾是豫东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客户购粮后,如委托保管,租赁仓房、盘斗搬运,统由行店负责。出仓时,出现短缺损耗,都由行店赔偿损失。有了多余,不管多少,统归买主所有。”王国民说。
周家口曾诞生过不少百年老店。三泰成杂货店是其中一家。它1800年开业,2010年停业,历200余年。
三泰成,坐落在原周家口的新街南十字街口,清代,这里是周家口最古老最繁华的商业街。
糕点月饼是三泰成拳头产品。有一年中秋,有批月饼做好上秤,发现一斤月饼少一两。掌柜的告知顾客,少了一两,减价30%。“月饼事件”,让三泰成经济上蒙受了一些损失。伙计们不理解,掌柜的说:“人在做,天在看。”诚信比金钱重要。耍小聪明,看似赚些蝇头小利,其实是砸自己的招牌。三泰成的掌柜教导伙计,“看得钱近是钱远,看得钱远是钱近。”
仰望头上的星空,遵守心中的道德。这是周家口成为明清河南四大商业重镇的“密码”。也是时下城市经济建设中,工商业者可以借鉴的精神内核。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这是周家口昔日荣光。
当下的周口,沙颍河成为河南第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周口航运开始复兴崛起。
悠悠沙颍河,全新周口港,将书写恢弘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