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豫台渊源

千年帝都“中国梦”(下)

发布时间:2018-02-07 10:04:27

 

  周公解“国家治理”之梦

  礼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2015年5月14日下午,在西安古城楼永宁门外,盛唐武士和宫女列队迎接,印度总理莫迪获赠通关文牒和“金钥匙”。永宁门外,莫迪以行进方式体验“下车入帐”“御道前行”“迎宾唱诵”“出城相迎”……再次彰显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孔子入周问礼”。《孔子家语·观周篇》记载,孔子乘一车二马与南宫敬叔一起去东周洛阳,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当他参观东周明堂,见到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孔子徘徊望之,对侍从说:“此周之所以盛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名师出高徒”,这位被康熙皇帝誉为“万世师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春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成了周公思想的继承者,并将其发扬光大。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为大一统华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清代学者凌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2000多年前,汉代学者就宣称“中国者,礼仪之国也”。

  全面发展是硬道理。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细胞,一言一行,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爱憎取舍,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如今,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人们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舌尖上的安全忧虑、贪污腐败、社会信任缺失,甚至连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问题。发展成就与问题共存、社会进步与弊病并生、社会和谐与精神失衡同在,我们需要确立怎样的价值航向,让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周公名旦,是西周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建筑家。周初分封时,周公封鲁而不就,以其长子伯禽代袭父职,而周公则留驻洛阳,与召公共同辅助天子;成王年幼,周公代为摄政,更是忠心耿耿。周公一生主要有五大政绩:辅助武王伐纣灭商;平定殷纣之子武庚和周公弟弟管叔、蔡叔发动的武装叛乱;扶成王摄政当国;营建洛邑成周城;制礼作乐,德化万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把“明德”作为执政纲领的政治家,并将其化为充满人性的礼乐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礼”者,天地之序也,是规定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遵循的等级制度;“乐”者,天地之和也,规定典礼仪式所使用的乐舞。序,故群物皆别;和,故百物皆化。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周朝的礼乐制度使人们在一种礼乐规范中遵循着社会道德和秩序,它不仅维系了周王朝800多年的统治,更是2000多年来古代中国文化主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凡经典者皆历久而弥新,历久而弥香。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历史起点上,2000多年前周公之“礼”周公之“乐”,也许大多成了“古董”,但周公“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的治国理念,和以“礼”治国的执政方略仍然颇具借鉴价值。

  礼者,理也。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周礼把礼分成吉、凶、军、宾、嘉五大类。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五礼的实质,无一不是通过“礼”的形式来表达“敬”的礼者,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礼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孝经》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气说道:“礼者,敬而已矣。”《礼记》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这是从反面来要求。《礼记》说:“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德”,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无形、无色、无声。周公法古开新,化无形于有形,变无声于有声,实现了礼的常态化,融于日常生活。周礼之“礼”,包括礼法和礼义两大部分,礼法即所谓仪式,是礼的物质形式;礼义是礼仪所要表达的思想,是礼的灵魂。礼法与礼义互为依存,德与智长、“化与心成”,惯如自然。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一块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至迟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员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规定。中国人在传统礼仪中,往往通过“净”来体现尊敬之意……

  立于“礼”,成于“乐”。有“礼”无“乐”,或者有“乐”无“礼”,都不是理想的社会。《辞源》注释:“时世安乐。”《辞源》的注释不仅有“安”,还有“乐”。在周公之乐中,“乐”是精神快乐,是内心的表现,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汇集于洛阳的《诗经》里面大多篇章都是表达情感的,既有对恋人的爱情、对祖宗的崇敬,也有对游子的思念,等等,可是,每一篇都能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对情感的把握非常有理性。经常诵读默念这些诗篇,性情就会潜移默化,归于雅正。

  仁言不如仁声。如果说鼎构成了西周礼仪制度的灵魂,那么钟则是这种礼仪制度的血肉。今天出土的周代青铜礼乐器,除鼎之外,最多的就是青铜乐钟,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青铜文明主要表现形式是青铜兵器和工具,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以礼器和乐器为主的。周王朝希望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发出最和谐的音符,君臣上下一起在庙堂上听音乐,就可以达到“莫不和敬”;同族老小一起在乡里听音乐,就可以达到“莫不和顺”;父子兄弟一起在家里听音乐,就会达到“莫不和亲”。后世的儒家孔子对于这种礼乐文明赞赏至极,在听到这样的音乐后,甚至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称其为尽善尽美。

  中国梦,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要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要铸造打动人心的“中国精神”。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中国梦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滋养、孕育和哺乳,为其提供了最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任德成 周健 张正良 陈旭照)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