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河南名人

邓亚萍∶一方乒案铸巨人

发布时间:2018-02-28 08:58:31

邓亚萍在比赛现场。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

  □郑州日报记者陈 凯

  她的身高只有1.55米;曾被体校拒之门外;她从不放弃,以弱小的身躯,创造了中国女乒大刀阔斧、大砍大杀的年代;她用鹰隼一般的眼神,猎豹一般的吼声,在自己的乒乓生涯中拿到132个冠军;她24岁从26个字母开始,把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刷新成清华大学学士、诺丁汉大学硕士、剑桥大学博士……她就是邓亚萍,小个子的“乒坛巨人”。

  执着坚持

  圆乒乓之梦

  1973年2月6日,邓亚萍出生于郑州。他的父亲是一名体育教练,由于受父亲的影响,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过,个子矮,手脚粗短的邓亚萍,根本不符合运动员最基本的选材要求,体校的大门也没能向她敞开。

  接连受挫的邓亚萍并没有灰心丧气,开始跟着父亲学起了乒乓球。每天练完体能课后,父亲还规定邓亚萍再做100个接发球动作。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只有七八岁大的邓亚萍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

  因为对运动的执着,对乒乓球的喜爱,训练中身心备受煎熬的邓亚萍一直坚持着,尽管小小的她每闪、转、腾、挪一步,都是举步维艰,但她依旧坚持着。腿肿了,手掌磨破了,更是家常便饭。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执着的坚持,让邓亚萍年少成名,13岁的时候,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苦尽甘来 登世界之巅]

  1989年,邓亚萍进入国家队。来到世界冠军摇篮的邓亚萍,更激发了对于乒乓球的那份挚爱。因此,对于国家队教练每天布置的训练任务,她都是超额完成。教练规定上午练到11点,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点45分。封闭训练练到晚上9点,邓亚萍则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多……为了加练,她经常误了吃饭时间,泡面则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除了延长训练时间外,邓亚萍在国家队里训练量大也是出了名的。队里训练全台单面攻时,腿上绑着沙袋的邓亚萍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右开弓,一练就是2个小时!

  邓亚萍的教练张燮林曾做过一项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超过1万个!

  付出终有回报。15岁那年,邓亚萍就获得了亚洲冠军;16岁时在乒乓球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42届世乒赛上与队友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从1989年到1997年,邓亚萍共获得了6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和4枚奥运会金牌,她的职业生涯一共获得132个冠军,登上世界之巅的邓亚萍成为名副其实的“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

  [华丽转身 启精彩人生]

  1997年退役之后,邓亚萍远离了心爱的乒乓球,踏上了求学之路。由于知识有限,求学之路对于邓亚萍来说也是异常艰苦,不过性格倔强的她在自己从未涉足的领域仍旧选择了坚持。

  1997年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邓亚萍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这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对于邓亚萍来说却非常困难,她费尽心思才把26个英文字母写出来。为了尽快跟上学习进度,邓亚萍又拿出了运动员时期的执着与坚持,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书,她在诺丁汉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习,听磁带、练习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在她获得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后,于2006年又开始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获得了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

  邓亚萍的执着和坚持帮助她完成了从运动员到学者的华丽转身。小个子的“乒坛巨人”又开启了一段精彩人生。

(河南省台办供稿)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