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洛水桥边月如练 一城锦绣诗与茶

发布时间:2018-03-05 10:10:17
  长城是凝固的历史,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二者同样举世闻名,若论历史功绩,中国大运河或许更胜一筹。

  比如,俗话说“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千年运河造就了不少名城。当年,正是隋炀帝在洛阳下令开凿大运河,为这条“南北大动脉”沿线带去了繁荣。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穿城而过的洛河,就是一段活着的运河,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

  左手是丝路右手是运河

  翻阅史书或是唐诗宋词,人们很容易发现,“洛阳”和“洛水”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洛水即洛河,是黄河的支流,自古流淌在洛阳城南。隋炀帝营建东都时,引洛水穿城而过,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渠首段。从此,隋唐洛阳城“帝宅夹清洛”的格局就形成了。

  洛阳是诗城,唐诗中随处可见的“洛水”,就是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自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以来,它一直以“清洛贯城心”的姿态,与这座城市相依相伴。隋唐洛阳城的繁华,它自然是最好的见证者。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这是“诗仙”李白写的《洛阳陌》。他到洛阳城东赏花,回来经过洛水上的天津桥,被热情的洛阳人“围观”了。

  隋唐时期的洛阳,可是座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能在这里过一把当偶像的瘾,“冠盖满京华”的李白颇为得意。

  李白是唐朝人,相传出生在西域重镇碎叶城。他出生的时候,隋唐洛阳城已存在近100年了。

  当年,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东北开凿了“人”字形大运河。同时,他又在西北兴修长城,打通丝路,让西域各国派人到洛阳做生意。一时间,洛阳胡商云集。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隋炀帝在洛阳举办“元宵灯会”,盛大的演出活动持续了一个月。他又让东市的所有店铺统一装修,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免费招待胡商。胡商大开眼界,连连感叹:天哪,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神仙国度吗?!

  在隋炀帝不遗余力的推动下,丝绸之路很快又繁荣起来。中国的丝绸等货物运往西域,西域的珍宝大量进入洛阳。并且,由于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在这里相交,更凸显了洛阳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

  进入盛唐,洛阳城更是繁花似锦。它左手是丝路,连接东西;右手是运河,沟通南北。无论是使者、商人还是文人墨客,无论来自多遥远的地方,都可以像李白一样,在洛阳的春风中沉醉,或者恣意挥洒人生。

  茶香醉洛城,茶道行万里

  中晚唐时期,洛阳城的风光比盛唐时稍逊,但仍是很多人留恋和向往的地方。曾在洛阳任职的薛逢就用《醉春风》一诗,描述了他在洛阳度过的美好时光:“斗门亭上柳如丝,洛水桥边月如练。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坐客争吟云碧句,美人醉赠珊瑚钗……”

  唐时的洛水桥、洛阳桥,就是隋时的天津桥。“天津晓月”是洛阳八景之一,薛逢对它的美念念不忘。

  那时候,桥下的洛河上,时常有船运送一种来自江淮的货物,就是茶。

  北方和中原本不产茶,但自唐玄宗后,饮茶成为一种风尚。南方的茶叶通过隋唐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向北运送,沿途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当时,洛阳人也饮茶成风,只是饮得更有趣味,也更有学问。

  以洛阳诗人元稹为例。他作了一首宝塔诗,也称《一字至七字诗·茶》,读来妙趣横生:“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diào)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和白居易是至交,二人合称“元白”。白居易也爱茶,他的长诗《琵琶行》中有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还提到了南方的茶叶贸易。

  比元稹小十几岁的卢仝,则是个嗜茶如命的“茶仙”。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后人,生于河南济源,自号玉川子,早年隐居少室山,后迁至洛阳,过着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日子。

  一次,友人孟简寄来新茶,卢仝赋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七碗茶”之吟,也称《七碗茶歌》,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后来,《七碗茶歌》传到日本,遂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明清时期,欧亚大陆兴起了另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就是万里茶道。它从福建武夷山出发,水陆兼程,一路向北,抵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后,再转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洛阳是其中重要的节点城市。

  海上丝路兴,求法有义净

  就在2014年,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双申遗”成功的城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在“天下之中”的洛阳交会,这意味着什么呢?最重要的无疑是国家统一。

  盛唐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在他的《放歌行》中,就指明了这一点:“南渡洛阳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比他年长的张九龄则说:“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时至中唐,诗人韦应物娶了个洛阳妻子,即北魏皇室后人——元苹。韦应物曾任洛阳丞,在洛阳长期居住,对这座城市感受较深的地方,除了昔日“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的辉煌,还有“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的地利之便。

  南越地处岭南,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借助隋唐大运河,那里的东西可以顺利运到洛阳。

  从广陵(今扬州)前往洛阳,韦应物走的也是隋唐大运河。他在《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中说“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水上行舟比陆地辗转要快捷得多。

  扬州和广州,都是海上丝路沿线的重要城市,洛阳则是海上丝路的主要目的地和出发地。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在洛阳交会,在推动世界经济交流、文化传播上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般来说,海上丝路分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主要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最后抵达东非和欧洲。”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说,洛阳和海上丝路联系紧密,除隋唐大运河外,还有洛阳经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再经梅岭之路抵达广州等陆上交通线路。

  唐高宗时,高僧义净曾走海上丝路西行求法。他从番禺(今广州)出发,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到达了中天竺。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他又经海上丝路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抵达神都洛阳时,武则天在上东门亲自迎接他。

  在我国佛教史上,义净是一位可与法显、玄奘比肩的西行求法高僧和旅行家。他归国后在洛阳生活了大约9年,并译出多部经书。后来,他在长安圆寂,其灵塔建于“洛京龙门北之高冈”。(洛阳晚报首席记者张广英)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