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固始南迁士民徙闽
第一节 西晋末年士族入闽
西晋末年士族入闽,史书记有背景,方志记有姓氏。
《晋书•帝纪第五》记载:怀帝永嘉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乘中原内乱,举兵争霸中原,固始士民纷纷南徙。唐代,福建闽县人林谞撰《闽中记》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宋代人梁克家修福建志书《三山志》卷二十六记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丘、何、胡,昔实先之”。其中固始士族尤为显著,这从当地士族祠谱中得到印证。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引《闽中记》载:“观福清唐尚书右丞林贽、御史中丞陈崇可见”。固商《黄氏宗谱•序》:黄姓于“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流闽者百五十余户” 。此期由固始入闽的士族不仅有林、黄、陈、郑四姓氏,还有邱、叶、何、张、阮、危等姓氏。
第二节 唐朝士族入闽
一、唐初陈氏将军率府兵与眷属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岭南泉州、潮州之间“蛮獠啸乱”。高宗诏归德将军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校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南绥安县地,镇抚“蛮獠啸乱”。初战获胜,后因蛮獠势炽,进攻失利,加之将士不服水土,退守九龙山(今漳州市南),奏请朝廷派兵增援。朝廷遂诏陈政兄陈敏、陈敷再领府兵“五十八姓”与部分眷属5000多人增援,陈政母魏氏、子陈元光随行。军队行至浙闽交界处,陈敏、陈敷皆染病卒,其母魏氏,率军前行,与陈政会合。陈政初平“蛮獠啸乱”,军屯故绥安县云霄镇。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卒,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蛮獠啸乱”,屯垦建宅,治水兴农,主商兴教。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朝廷准建置漳州,诏授陈元光首任刺史,主要将领诏为漳州及属县官员。两次入闽的府兵与眷属8000多人,落户为漳州及属县居民。
陈氏父子戍闽开漳的府兵将士
前 锋 将:许天正
分 营 将:马仁 李伯瑶 欧哲 张虎(伯纪) 沈世纪 卢伯道 张龙 许陶
军谋祭酒:丁儒 黄国(世纪) 林孔智(著) 郑时中 魏有仁 朱秉英
医 士:李茹(茹刚)
校 尉:卢铁(如金) 刘举 涂(徐)本顺 欧真 沈天学 张光达 廖公远 汤智 郑和平(平仲) 涂光彦 吴贵 林章 李牛 周广德 戴仁 柳彦深(琛) 戴君胄 戴伯岳 林添德 施光赞 蔡长眉 薛武惠
队 正:陆明 苏道 欧阳传惠 司马仲章 杨永 詹英 曾仲规 萧润(润尔)(润甫) 胡贤 赵瑞 蔡彧 张来(采) 叶青(清) 颜伯矩 柯敦(墩)颐 潘节 钱仲先 魏仁溥 郑业 余良 朱参 罗幼僯(邻) 姚廉洁 余克(充) 郑惠 汤公(光)简 韩器 吴弼 王华 陈叔章 王一忠(中) 张本仪 林克非 陈马 詹次(以) 孙梁文 何德 方子重(至仲) 赵伯恭 庄肃鸾 唐宗礼 陈实 邹牛客 丘安道 冯隽水 江涎(延)兴 石子尊 韩求(球) 李彪 郭鱼(益) 曹敦厚(原) 李仙(山)客 高盛典 钟法兴 徐睦(睦怨)(陆怨) 翟怨 汪子固 韩尧(翘) 洪有道 章鳌 宋用 李宏 杨珍 王佑甫
伙 长:章敦复 汪延(逎)君
随陈氏将军入闽将士、眷属8000多人,据漳州市、云霄县及固始县地方史志部门多方查证,统计有80多姓,列如: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罗、施、翟、卜、游、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薛、蒋等84姓氏。
二、唐末“三王”率乡民义军入闽
唐朝末期,黄巢起义风潮遍及中原,寿州王绪义军占领光州,胁迫固始县佐史王潮与弟王审邽、王审知带领乡民5000多人起义,从光州王绪 。农民义军各部不能协调,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王绪军南走,转战途中王潮更代王绪率军选向入闽,拥众万人,除暴安民,受闽民拥戴。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诏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随“三王”入闽的5000多固始及附近乡民,在闽地安家落户。
随“三王”入闽姓氏: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附载:有方、胡、龚、徐、顾、丘、白7姓氏。1994年版《固始县志•人口迁徙》据福建信函记载:随王审知入闽的固始籍民有王、陈、李、张、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34姓氏。此间,福建泉州市鲤城区地方志办公室许伙努、杨清江据闽省族谱考证,随“三王”入闽固始籍民有50余姓氏,列如: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程、严、董、吕、孟、连、湛、虞、庾、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孙、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等50姓氏。至2002年,见于豫闽台姓氏研究会论文和闽台来信,随王审知入闽的还有余、骆、蒋、包、阮、袁、赖等7姓氏。综合志载函考,随“三王”入闽固始籍民有64姓氏。20世纪末,又传有“十八将随王,七十姓从军”之说,另有随王入闽有百姓的说法。
第三节 宋代士民入闽
因唐代固始士民大批入闽成为闽人,北宋时期也有士民投亲依旧循入闽地。尤其是两宋之末,金兵袭入淮南,固始又有较多士民徙入闽地。元马祖常撰[建(固始)县治]中言:“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 “江淮之交,风磷霄明,戌鬼昼悲。乃若斯邑,南穷山,北尽淮,陆可骑,水可航,田亩之躏磔者无虑十八九。虎豹之所宫,狐狸之所号,故老遗人谈之尚可掩袂也。”宋代入闽姓氏已见于族谱与家祠记载者有郑、梁、刘、王、林、陈、施、邵、孙、杨、隋、侯、沈、薛、叶、朱等16姓氏。
第四节 入闽氏族繁衍
西晋末年,晋室“八王”之乱后,固始士族径徙入闽,多以耕读为业,忠孝传家,成为闽民。此次南徙士民多沿晋江以居(黄展岳著《泉州南朝以前的历史考古问题》与《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研究》),晋江也因晋人沿江住居而名。《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三年(282年)闽地建安、晋安二郡有民户8600户;《隋书•地理志》大业初年(605年),建安郡(相当晋置建安、晋安二郡)有民户12420户。320余年,户口增加3820户,其中相当部分是固始士民入闽所致。
唐初,有陈氏将军领府兵将士3600名、援兵与眷属5000余人,镇抚“蛮獠啸乱”,定居今漳州、潮州地区。《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乾元二年(759年),漳州5846户,17940人。这些户籍人口,大半是唐初由固始入闽的氏族后裔。唐末,又有王审知三兄弟带领固始籍乡众5000多人起义入闽,居于泉州与福州地区。《宋史•地理五》记载,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福州领12县,211552户;泉州领7县,201460户;漳州领4县,100469户;三州总户数为513481户。这些户籍人口,从姓氏族谱反映他们有相当部分是由固始入闽的唐人后裔。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籍户增至815527户,人口增至3916806人。闽地人口的增长,自是含有历代固始士民入闽后裔的繁衍。其中也有部分入闽士民进入闽西、赣南地区,成为客家先民。
第五节 入闽后裔徙台
南宋,于澎湖设置戍防,岛境为泉州属地。此期已有固始士民入闽后裔入澎湖开发。赵汝适著《诸番志》记载:南宋时澎湖隶属泉州晋江县。元代,福建省府曾治泉州,“距瑠求(台湾)为近”,台湾收附。《元史》“瑠求”与“三屿”记载:元成宗元贞三年(1291年)九月,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收复台湾,澎湖(三屿)早附。其后,福建沿海泉州、漳州居民陆续开发台湾,垦植、经商,至明代末年居台人数已达10万。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明末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带领军队漳泉民众2.50万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台湾,沿海漳州泉州居民随之大批徙居台湾。连横撰《台湾通史》记载:“郑经弃金厦,沿海人民航海而至者十数万人。”郑经居台,不归清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领军漳泉民众2万人,收复台湾,又有漳泉二州居民数十万徙居台湾。郑成功、施琅皆祖籍光州固始,所带领民众也多祖籍光州固始。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台湾中原士族后裔居民在60万以上。乾隆二十年(1755年),全台户口将及100万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台200万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建省,人口320余万。
台湾省现有2300万人口,其中有80%以上是明清时期福建省及广东省移民后裔;他们大多数又是晋唐及宋代来自光州固始的先民后裔。1979年台湾人口统计公布:全台1740万人,其中汉族民众1700万人,占全台人口的82.75%;1700万汉族人口,广东客家姓族20%,福建姓氏族占80%。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从户口与姓氏表明:台湾共有82.90万户,737个姓氏,有63姓族谱记载先祖从河南迁入福建,再由福建迁入台湾。63姓的总户数为67万,其人口占台湾总人口的81%。这63姓族谱大多数都明确记载: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