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千年漕运迹犹存

发布时间:2018-03-22 10:52:00

□洛阳日报李学良 文/图

黄河漕运遗迹

    漕运是利用河道或渠道进行调运粮食物资的一种运输方式,也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黄河漕运的极盛期在汉唐,当时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难以自足,粟米主要靠东南富庶地区供应,因此黄河漕运业极为繁荣。从三门峡到新安县盐东村的黄河中游峡谷,因地势险要、水流湍急,成为整个黄河漕运最具代表性的地段。

    一   

    虽然黄河漕运遗址大多被淹没在三门峡水库里,但望着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水面可以想象出千年前黄河漕运的艰辛与辉煌。

    汉唐两代黄河漕运每年都要从崤山以东及江淮一带运送大批粮食至长安。那时候江淮地区的粮食经汴渠运到黄河南岸的河阴仓,然后经黄河、渭河漕运至长安。

    说起黄河漕运,不能不说漕运栈道。整个三门峡境内的漕运栈道,大都是在河岸山崖的半腰处开凿一条凹进岩石的小道,在无法开凿凹道的绝壁上,每隔约2米凿有一个方孔,用以揳入木梁,铺板架桥。每当漕运船要逆流而上时,纤夫就沿着栈道拉船前行。在栈道中部的石壁上,凿有许多牛鼻形的小洞,用以拴绑绳索,供拉纤人把持使力。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下诏在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中间开山路十八里陆运东西仓的粮食,以避三门之险。工程完工后的天宝年间,年漕粮激增到四百万石,从此国家粮仓积粟有余。1957年,集津仓、盐仓遗址及所凿十八里陆道遗迹,均已被考古人员找到。

    关于三门峡东、西的集津仓和盐仓的建造形式,可以从唐宰相裴耀卿的奏语里得知。他上奏朝廷:“今天下输丁约有四百万人,每丁支出钱百文,五十文营窖等用。”故当时有“营窖”之名,可见唐代建造此两仓也是采取地窖储粮形式。

    十八里陆道也在三门峡北岸,今日有一条小道通往东、西二仓旧址。小道东段在峡谷中,西段才出峡谷沿着黄河滩走,道旁是峻峭陡壁,别无其他道路。据考证,这条小道就是在唐代旧道遗迹上新建的,但因受黄河冲刷,地形变化较大,唐代旧道大部分早已毁坏,只保留着短短一段旧道。旧道几乎没有痕迹,仔细辨识才能看到一条隐隐的走向线。

    据《文物》杂志《黄河古栈道的新发现与初步研究》记载,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对黄河北岸漕运遗址进行了考古,在平陆、夏县、垣曲境内的关窑、杜家庄等20个村庄的范围之内,共发现方形壁孔1000余个,牛鼻形壁孔600多个,大型槽孔60多个,立式转筒工程遗迹21处,历代题记和石刻画40多处,基本反映了当年黄河漕运概貌。

    黄河岸边的漕运遗迹,历经风雨沧桑之后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实属不易。这是一部镌刻在山石上的史书,真实而永久地记录了我国自秦汉以来黄河漕运的历史。

    二

    黄河八里胡同从新安荆紫山西的荒坡村到清河口,因长约八里而得名。八里胡同是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的最后一道峡谷,这里河床狭窄,水流湍急,是黄河漕运的咽喉要道。八里胡同古栈道初凿于西汉时期,形成于三国时期,频繁使用于隋唐北宋,清嘉庆年间尚有修缮。

    曹魏时期,公元248年正月,黄河八里胡同被白雾般的大雨笼罩。在牛湾村北的河岸峭壁上,一位名叫贺晃的人正率领5000名劳工在雨中抢修栈道。这是栈道边题记所记录的正始九年的事件,说明曹魏时期对黄河栈道的修治极为重视。题记同样记载了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修复栈道的情景。

    修栈道如此艰辛,运粮船行过八里胡同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黄河漕运专门打造可载粮五百石的船,十船为一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按每年运粮四百万石计算,这样的船需要八千艘次,每天仅上行船就要有20余艘穿过八里胡同,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难怪杜笃在《论都赋》中说“大船万艘,转漕相过”。八里胡同漕运任务之繁重,于此可见一斑!

    昔日八里胡同水流湍急,浪涛汹涌,漕运船每当到此,稍有不慎,便会船翻人没。加上两岸险岩危石,崖壁陡峭,下行之凶险远不及逆水而上的艰难。这么多船是怎样行过八里胡同的呢?

    其实漕运船儿逆水而上,全仗纤夫的苦力。“脚登岩呀,手抓崖,肩背纤绳把船拉,屁股撅天上呀,脑袋夹到腿圪拉,挣俩钱拿回家呀,养活妻儿和爹妈……”这是栈道上纤夫拉船时喊的黄河号子。这首拉船号子,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纤夫们拉船之苦和逆水行船的艰难。

    在八里胡同的东口处有座西沃石窟,石窟内的佛像慈悲安详,大佛垂目注视着脚下那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河面上,成群结队的漕运船行至石窟下,船工们都会双手合十,祈祷平安地走过八里胡同。在石窟下方也发现了壁孔,也有牛鼻形孔,有方形孔,这也是黄河栈道的遗迹,开凿于隋唐漕运工程之时。

    1997年秋季,洛阳文物考古队曾在八里胡同勘测出古代栈道遗址2000余米,根据残存情况,栈道可分为大峪滩段、东沟段和北洼段。大峪滩东段栈道在黄河河面12米以上的峭壁上,全长455米,宽度约1.5米。北洼段位于八里胡同南岸,栈道高出水面10米,全长650米,宽1米左右。东沟段是八里胡同内最长的一段栈道遗址,全长800米,高出水面13米。部分栈道面上凿有横向凹槽,以防滑,外侧石壁上有十几道纤绳磨拉的痕迹。

    八里胡同犹如一幅恢宏的历史长卷,而黄河漕运则是这幅画卷中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悬挂在崖壁上的古栈道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黄河漕运工程的巨大规模和深远影响,对研究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有重要意义。

    三

    新安县的盐仓村位于八里胡同东十三公里处的黄河南岸,这里因汉代晋盐向东漕运在此建立储存仓库而得名。后来盐仓村分为盐东村和盐西村,1997年10月在进行小浪底库区古代漕运遗迹考古调查时,所发现的汉代仓储建筑遗址就在盐东村。

    盐东建筑遗址地处黄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北距黄河600米,海拔185米。漕运货船从东到达这里后,前方是航行艰难的八里胡同,漕船由水势较平稳的下游河段进入峡谷河段,必须卸载换船,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建立转运仓库。这段黄河的北岸是陡峭的山崖,没有平坦的地方供建立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南岸群山连绵地势起伏,也找不到合适建立大型建筑的地方。盐东村位于平坦的小盆地,一面临河,三面环山,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洛阳考古队对位于黄河南岸的盐东仓库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从地形上看,在建筑遗址的东北部,东流的黄河在此遇到高山的阻挡而北流形成一个河湾,此处水流较为平缓,河边适宜修建码头与仓库。建筑遗址上游3公里处的黄河南岸,为黄河支流畛河的入河口。此处有一古代渡口——狂澜渡。渡口边的崖石上有供纤夫拉船时行走的小道,道路边的岩石上有数十个扣手和牛鼻孔,此渡口为黄河漕运的一部分。

    这座汉代大型仓库遗址分主体建筑、附属建筑、烧窑区、墓葬区,还有水井、道路等重要遗迹。整个遗址由墙垣、通道、柱础石、路面等遗迹组成,平面呈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179米、东西宽29米,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整个仓库建筑为立柱式结构,这座汉代仓库建筑十分雄伟。

    这个遗址的建筑形制与长安武库和汉代宫殿建筑相似,但内部结构较为独特,应属于汉代的国家建筑,为专门设立在黄河边的漕运仓库,它是目前黄河流域发现最大的漕运仓库遗址,为研究中国建筑史提供了新的建筑类型。

    滚滚河水冲不去黄河漕运往日繁荣的迹象,点点遗迹让今日的我们将无限的思绪留在这里,一遍遍盘旋、往复……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