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青铜鉴史铸辉煌

发布时间:2018-03-23 11:02:07

□洛阳日报李国强 文/图

宋代仙人龟鹤齐寿人物故事镜

唐代瑞兽鸳鸯双雀镜

明代双龙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期我们讲述了铜镜的起源,要想深入地探讨铜镜的历史,各家之言只能做个旁证,只有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才是最可靠、最有力的论据。齐家文化的铜镜发现应属于我国铜镜的起始阶段,已距铜镜的始铸年代不远了,这一观点已被多数专家学者认同。

    一

    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开始以青铜铸“监”,“监”字也被加上金字旁,如今为“鉴”。“鉴”是镜的鼻祖,“鉴”“镜”二字互义。《诗经·邶风·柏舟》中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的诗句。鉴是镜的前身,也是镜子的别称。早期陶瓦鉴依然通行,到战国秦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国内的考古发现中真正的秦镜实际上很难得到。不仅仅是因为秦朝历时短促,产物有限,更在于秦时殉葬的风气较薄,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铜镜大多是汉朝的产物。

    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隋唐以来,镜型呈现多样化,出现圆形带柄的、四方的等,各种花纹应有尽有。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镜作为照容镜子使用的。

    二

    历史上的铜镜有“鉴”或“照子”的叫法,由于铜镜系青铜铸制,通常就有以“青铜”作为镜子的代称,如:“休为奴添凄楚,揽青铜长叹吁(《娇红记》)。”唐代司空图写过一篇文章,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铜镜称为“容成侯”,又叫“寿光先生”。因此镜子又有了这两个雅号。

    古铜镜的外形除圆形外,还有方形、八角形、菱花形等。菱花镜边缘为八朵相同的花瓣,背面铸有花枝禽鸟等小景,此款式在唐朝十分流行,所以有时以“菱花”代指铜镜。戏曲《西厢记》唱词中就有:“恰对菱花,楼上晚妆罢。”

    青铜镜一般是扁扁的圆形,正面抛光,光可鉴人,称为镜面;背面刻铸有各种花纹或铭文,中心有一钮,用以穿插镜座或悬挂之用。

    铜镜的制作要通过制范、浇铸、刮削、研磨、抛光、开光等工序。新制成的铜镜是很亮的。明代散文家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形容满井水的清澈,便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使用的时间长了,镜面模糊影响照容,因此需要重新抛磨,旧时便有专以磨剪子、磨刀、磨镜子为业的。有些汉唐时期铸造的铜镜埋藏一两千年,至今仍光亮如初,如同镀铬,一度称为铜镜千古之谜,足见古人铸铜镜技术之高超。

    三

    古代中国,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使影像清晰,因而被人们附加了许多社会功能。人死后用镜入殓即用镜殉葬的习俗,取其炤幽冥的意思,再加上古代“事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世代沿袭成为风气,因此古代的名镜大多入土,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发现有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葬俗。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辽代也有一种特殊的葬俗,即将铜镜悬挂在墓室内,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说:“世大敛后,用镜悬棺,盖以照尸,取光明破暗之义。”

    铜镜随葬于墓室中的位置不同,其功用也不尽相同。辽墓中凡有身份、地位、财富的墓主人,其墓室中多以铜镜随葬。铜镜数目不等。少则一面,多则五六面。铜镜或悬挂于墓室顶部正中,或悬挂于四顶壁正中、顶壁四角,或置于墓室拱券顶之窗内,或置于墓前室穹隆顶的暗窗内,有“取镜光、破黑暗、照尸骨”之意。

    辽宁省建平县张家营子辽墓中出土铜镜六面,其中一面迦陵频伽纹铜镜悬挂于墓室顶正中;四面大小相同的连球龟背纹铜镜则张挂于墓室四壁;另一面缠枝牡丹花纹镜放于墓主人身旁。这种葬俗有“事死如生”的传统观念。这种葬俗目前只发现辽代有,中原地区任何一个朝代无此葬俗。

    铜镜不但成为古代贵族墓葬中最常见的随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内也常有发现。从出土实物看王公贵族墓中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纹饰精美的大尺寸铜镜,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铜镜尺寸较小,纹饰属于常见的品种。古镜铜质好的,入土多年,都不会失去其良美的质地。可以说穿越数千年时光,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着文化,见证着历史。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

    铜镜研究专家孔祥星老师这样描述过:“从世界范围看,铜镜大体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系统:一是以我国代表的圆板具钮镜(在圆形镜背上有钮)系统,二是以埃及、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圆板具柄镜(镜身下部有供手握的铜柄)系统。”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开始至明清结束共计4000余年,虽历经不同朝代,但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有着不同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历史有以下几个阶段:早期(齐家文化与商周铜镜),流行(春秋战国铜镜),鼎盛(汉代铜镜),中衰(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繁荣(隋唐铜镜),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

    中国铜镜由滥觞期到发展期、鼎盛期,再到中衰、繁荣、衰退期,发展曲线呈马鞍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春秋战国镜、汉镜和隋唐镜。这几个阶段或是在铸造技术上有创新,或是在器形种类、纹饰内容、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总的特点是产量大、铸造精美,风格上不断创新,异彩纷呈。其中最具魅力、艺术价值最高的当数汉唐两代,这两个时期的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遗产中亮丽的瑰宝。

    在青铜文化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铜镜制作和使用都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不仅仅在客观上延续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生命,而且与世界铜镜文化比较来看,也是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内涵。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博士在《支那古镜概说》中描述道:“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镜制作,在近东、南欧古文化圈诸国是早已进行了的。但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铜镜,形态材质之精良、铸造之精致,几乎是不可比肩的,它与国之重器的青铜器,是古代中国夸耀于世的工艺瑰宝,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来源:洛阳日报)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