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记者龙南访客家围屋 观酿米酒传统工序(图)
两岸媒体记者在关西新围合影
华夏经纬网6月18日讯:18日,参加“寻根圆梦——2018两岸新媒体客家行活动”的两岸媒体记者来到龙南,参观杨村燕翼围屋和关西新围,探访客家的围屋文化,并观看客家酿米酒的传统工序。
参观燕翼围
燕翼围
燕翼围
杨村燕翼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始建于1650年(清顺治七年),1677年(清康熙十六年)竣工,为杨村富户赖福之所建,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燕翼围,是龙南县历史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
燕翼围高大坚固、形式优美,共四层14.3米,高度为赣南围屋之冠,出众的防御功能也是燕翼围的最鲜明特点。燕翼围坐西南朝东北,面阔41.5米,进深31.8米,占地面积1367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屋。
关西新围
两岸媒体记者参观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两岸媒体记者参观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
听导游介绍,关西新围的门很特别,有三层门,第一层是铁皮门,防刀砍防斧劈;第二层是杠子门,防撞击;第三层是铁闸门,防枪弹。
关西新围
此外,两岸媒体记者在杨村参观了客家酿米酒的传统工序。杨村米酒是用糯米、水和酒曲作原料的,酿造出来的米酒清香、味正、甘醇,具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润肺之功效。
洗米
蒸米
焐酒
很特别的焐酒工序
杨村客家米酒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分为六步,先把酒缸、酒瓮、大锅等蒸酒器具用“布惊叶”泡洗干净,再用大火蒸糯米,当糯米变成晶莹剔透的糯米饭时浇上半桶清凉水,待糯米饭降温后,均匀拌入酒饼,第四步是发酵出酒,第五步是取酒,最关键的是第六步焐酒。焐酒时,将米酒倒入酒坛,再用青菜叶或泥瓦盖盖住酒坛口,然后用火点燃铺在酒坛周围的稻草或谷壳,待米酒沸腾后让其自然冷却,最后将焐好的米酒倒入干净的酒坛中存放。
台湾知名旅行、摄影达人陈耀恩接受本网记者访问时说,他对围屋的造型结构和里面的生活方式印象很深刻,很贴近客家人的性格,就是做人保守、本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客家人的个性体现在其建筑设计机构上。
台湾LineToday记者吴东俊说,第一次见到围屋,很有感触,但他最喜欢燕翼围,造型很特别,在里面可以安居乐业,依靠大家的力量,很有安全感,这可以看出客家人的团结。
世界客家杂志总编辑卢瑞琴女士说,燕翼围是一个研究客家文化和客家内涵的很好的教育场所,建议多加保护。(图/文 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