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青少年网络成瘾、校园欺凌、自残自杀等相关报道频繁见诸报端,尤其是暑假期间,孩子走失求助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重视孩子学业的同时更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市红十字博爱应急救援队相关负责人赵亮忠表示,现在的孩子多娇生惯养,抗压能力较差,稍微遇到一些挫折或是不顺心便会通过离家出走,甚至不惜伤害自身健康来换取家长的妥协,“之前接到一起求助便是这样,孩子和妈妈拌嘴,第二天放学后便不回家,一直在外游荡,直到救援队将其寻获。孩子对危险的辨识能力较低,单纯地以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外,更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来自晋中金色麦田心理咨询中心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温小冬表示,在对我市几所学校进行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时发现,当前很多中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学习焦虑的具体表现为心情不愉快、思考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厌学,有时还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暑假期间,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强化班层出不穷。家长往往望子成才心切,同时也担心孩子落后于别人,于是督促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殊不知,孩子离开学校的高压环境,放假回家却要背起另一种形式的沉重包袱。长此以往,很容易对学习产生疲累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悲观厌世、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偏激等心理问题。”
据了解,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是当前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错误的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就不会有心理问题,事实上心理疾病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势。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20%的儿童有抑郁症状,其中4%的儿童被诊断为临床重症抑郁。重症抑郁最大的潜在危险是自杀行为,这便是现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呢?温小冬表示,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除了先天性因素外,就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恶劣、学习气氛紧张,同伴的引导与示范效应、自身应对压力方式不恰当等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叛逆期,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儿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心理。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之前处理的一个案例中,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寄予很高期望,多次在孩子面前因为学习问题而发生争执,对孩子幼小的心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温小冬告诉记者,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很多父母却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甚至给孩子的错觉是,父母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分数。在这个案例中,面对长期的情绪压力,孩子认为自己是父母发生矛盾的导火索,于是走上极端,通过离家出走寻求心理慰藉。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排挤甚至欺负,回到家寻求父母的帮助时,父母这样告诉他:“遇到事情要忍让,少惹事,不要和同学发生冲突。”长此以往,孩子遇到同类情况依然不敢反抗,更不愿和家长沟通,最终情绪达到一定的爆发点后,便会通过自残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发泄,“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令人震惊和惋惜的事件中,作为父母和成年人的我们要深刻反思,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父母未能及时予以关注和支持,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变得脆弱,进而发生畏缩、焦虑等心理问题。”
孩子都有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性,和大人一样,他们也需要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物质基础构建上,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会产生心理疾患,殊不知,长期处于情感交流“饥饿”状态中的孩子,会渐渐“闷”出心病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而言,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自我调控,在面对孩子情绪起伏时能树立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宣泄和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情绪反复、举止异常,应及时予以疏导,情况严重时,要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在学校方面,要多途径引导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促进其全面发展。社会层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避免一些不健康的精神产品、文化垃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唯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才能呵护生命之花健康成长。(晋中日报)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