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奇迹人工天河 学人定胜天红旗渠精神

发布时间:2018-10-25 10:53:24
 

红旗渠历史纪念馆(中评社 付丽摄)

  中评社北京9月17日电(助理记者 付丽)9月15日,由河南省台办主办的“小康路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联合采访记者团一行来到林州市红旗渠旅游景区,一道聆听老一辈人开天辟地的修渠故事,共同学习这悲壮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这514年里干旱严重到"人相食"的现象出现过5次。由此可见,水就是当地人的命根子。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的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历时近十年,工程于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精神也正是在这近十年来开山造渠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红旗渠纪念馆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讲解员讲的一个故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到冬天参与开凿山石的女同志在建设过程中手上生满冻疮后皲裂脱皮,为了防止感染医务队的工作人员为其注射针剂,但是刚从胳膊上打进去的针剂紧接着就从手掌的裂痕里流了出来。讲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家的沉默一方面是因为备受震撼,另一方面则是心中一阵酸楚并对这些英雄们敬佩万分。 

  从红旗渠纪念馆里出来后,两岸的记者都沉默不语,这些感天动地的故事和震撼人心的精神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思考。 

红旗渠沙盘模型(中评社 付丽摄)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当年工程难度最大的青年洞参观,在前往青年洞的途中遇到了很多前来学习参观的游客,大家都是奔着这人类史上的奇迹工程而来,来学习红旗渠精神,即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相信经过这些直观的感受和学习,大家对于红旗渠的认识将更加深刻,同时红旗渠精神也将由此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建设红旗渠所用的工具(中评社 付丽摄)

红旗渠工程最难的一段青年洞(中评社 付丽摄)

当年修路时为保证质量所刻下的责任碑界(中评社 付丽摄)

流过红旗渠的河水(中评社 付丽摄)

红旗渠景区的实景再现表演(中评社 付丽摄)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