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人家——郭亮村

发布时间:2018-10-25 10:52:36
 

郭亮村村口的乳泉门(中评社 付丽摄)

  中评社北京9月15日电(助理记者 付丽)9月14日,“小康路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联合参访团走进了太行山深处,探访生活在绝壁之上的村庄——郭亮村。 

  河南省辉县市郭亮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一面高约300米的垂直悬崖上,长约2000多米的巨大悬崖,像一道屏障,隔开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四十年前,郭亮村的村民再也不能忍受交通困难带来的贫困。1972年开始,村民们用自已的双手和钢钎铁锤等简易工具,用5年多的时间在峡谷绝壁中凿出了一条长达1250米,宽6米,高4米的绝壁公路,艰难地打开了与外界的通道。 

  回忆起40年前的修路故事,老书记宋宝群向我们娓娓道来:“说起我们郭亮村为什么要修路,这主要是因为从前生活太艰苦。我们出行主要是爬天梯,台阶有高有低、有陡有缓,这是村里人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总结下来,以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难。第一大难是娶媳妇难,外村的人没人愿意嫁进来,村子里的姑娘也都发誓一定要嫁出村外,不能继续留在村子里。第二大难是看病难,以前村里的人有病了想找个医生要跑到十里地以外,有大病了就抬着担架往山外送,最近的医院是十五公里,跑的最快也要10个小时,但是有的病重的病人抬到半路就断气了。第三大难是购买日用品难。以前村子里太穷了,我们村子里主要是以养猪赚钱,村民们背着竹筐里面放上猪肉往山下运送,一个人运竹筐一个人在下面接着,一节一节的往下送。生活真的太不容易了。第四大难是上学难,一个小女孩儿十几岁天天爬着天梯去上学,路上非常艰苦。老村长申明凯看到此情此景非常心急,他召开了一些列会议想要动员群众修路,但是修路太危险,村民们都不愿意干,害怕修路的过程中发生山洪泥石流。但是申书记一户一户的劝说,最终大家都同意了。村民们把所有的家产变卖换钱集资起来修路,组织了一个十三人的专业队,一天打一尺,三天打一米,每天工程上必须保证十二个人,有一个人负责送饭,这十三位村民因此被称为十三壮士!但是很快村民们自己筹集的钱已经花光了,申书记跑到省里汇报工作后省政府下拨了很多物资,有炸药、铁锤等凿山的用的工具,帮助郭亮村修路。就这样,村民们修路一修就是5年。” 

  讲到这里,坐在宋宝群书记旁边的一位老人补充道:“是五年零两个月啊。”路是大家伙一锤一锤凿出来的,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我们得知,这位老人年轻时也是村里参与修路的一份子。 

开凿山路所用的铁锤(中评社 付丽摄)

  
  宋宝群老书记接着讲到:“路修通了,现在我们郭亮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有人来拍电影、有人来旅游,还有许多外地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最远的还有从内蒙古嫁过来的。苦高有日头,苦大有奔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据悉,著名导演谢晋曾经在郭亮村体验生活并拍摄电影《清凉寺的钟声》,当时他就借宿在村民李章锁家中。如今,李章锁开起了农家乐——谢晋居,借着谢晋导演的人气,他家的农家乐格外红火。讲到当年谢晋来此拍摄电影的故事,李章锁说:“谢晋在生活中为人幽默风趣,但是在工作上非常严格,镜头不满意有时候会反反复复拍十几条。厕所是男女共享的公共厕所,但他适应得很快,觉得这也是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我的女儿当时主要就是为谢晋打饭、洗衣。有时候工作太忙顾不上吃饭,饭凉了,他就用一个小电炉热一下吃,为人非常和善、亲切。我真的很感谢谢晋导演,我现在一年开农家乐差不多赚八九十来万,比起以前的生活真的好太多了。 

  如今的郭亮村常年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还有不少美术学生来此地写生培训,村子的贫困户少了很多,村民们靠经营农家乐顺带售卖一些土特产,每家每户年年都能靠着旅游赚十几万块。村民们用血汗修筑的一条路拯救了一个村子,同时也富裕了一代人。 

郭亮村村口的饭馆(中评社 付丽摄)

郭亮村的老书记宋宝群(中评社 付丽摄)

宋宝群书记的老房子(中评社 付丽摄)

宋宝群书记的老院子(中评社 付丽摄)

宋宝群书记的老院子(中评社 付丽摄)

谢晋在郭亮村拍摄电影时借宿的村民家(中评社 付丽摄)

村民李章锁(中评社 付丽摄)

谢晋导演和李章锁的合影(中评社 付丽摄)

郭亮村街景(中评社 付丽摄)

郭亮村村民饲养的家禽(中评社 付丽摄)

郭亮村村民开凿的石路(中评社 付丽摄)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