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河南开封 感受铁面无私包青天浩然正气

发布时间:2018-11-08 15:53:02

来源:《联合报》汪莉绢  U台说

巍巍开封府,包拯开衙现身。记者汪莉绢/摄影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开封府包青天惩奸除恶的故事,众人耳熟能详;到河南开封旅游,造访开封府衙、看包青天断案和演出,是必游景点之一。

开封建府的历史始于五代后梁,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历代官府中,以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是北宋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被誉为天下首府。

作为北宋的京师之地,权贵多如牛毛,开封府尹的选任相当重要。历史上包拯担任开封府尹仅一年零三个月,却因其执法如山、为民伸冤,成为正义的化身,流传下来的各种故事,迄今仍让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开封府大堂记者汪莉绢/摄影

许多人到开封旅游,多想探寻包青天的遗踪,然因历史上开封几遭黄河灭顶之祸,唯一流传下来的仅有一个碑石,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府尹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从碑上可看到,除了包拯,还有许多名人也担任过开封府尹,如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欧阳修据说是接任包拯担任开封府尹,两人治理方式不同,有「包严欧宽」的说法。

狗头铡、龙头铡、虎头铡(由左至右)。记者汪莉绢/摄影

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包拯的名字已有些模糊不清,相传是因经常被民众触摸,包拯名字被磨成一道深深凹痕,可见包青天深获民心爱戴的程度。这块原碑现存于开封博物馆内,在开封府景区和包公祠都有一块复制碑,供民众参观。

现今重建的开封府衙和景区,位于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气势恢弘,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形成「东府西祠」的格局。

 

重建后的开封府,以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宝馆等50余座大小殿阁,分别用以展示北宋的衙署文化、刑狱文化、道教文化、科举文化等,最受民众欢迎的,自然是与包青天相关的各种传说。

在府衙文化区,正厅大堂前广场竖着「公生明」戒石,上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大堂正中悬挂着清正廉明的匾额,气氛庄严肃穆。大堂上摆着民间传说的包公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令人望而生畏,却也引得民众争相拍照。梅花堂坐落在梅花飘香的小院之中,是传说中「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内有包公断案的塑像。

开封府清心楼记者汪莉绢/摄影

除了错落有致的院落及建筑,开封府景区还精心安排各种表演节目,其中,开衙仪式和「包公铡陈世美」的演出,绝不能错过。上午九点一到,只见两名衙役将开衙鞭耍得虎虎生风,十多名衙役拿着「回避」、「肃静」牌子从府门走出,分站两旁;随后一身紫色官服的包拯在众官员簇拥下,现身开衙,戏味十足。随之上演的「包公铡陈世美」故事,游客看得目不转睛。这些互动性的表演节目,为游客在开封府内的游览,增添不少乐趣。

游包公祠凭吊包拯

「公生明」戒石记者汪莉绢/摄影

开封包公祠,又称「包孝肃公祠」,是开封民众为纪念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

相传早在宋末金初,开封就建有包公祠,明代的开封包公祠更屡废屡葺。现今开封的包公祠,是1980年代选址重建,位于开封市包公湖畔,也是后人凭吊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游胜地。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家境殷实,28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大学士、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官职。他为官清正廉洁,尤其是在主政开封府时,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刚正不阿,深得民心。由于他铁面无私,嫉恶如仇,开封民谚称他「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公祠大殿内,包公铜像。记者汪莉绢/摄影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相传包拯逝世时,宋仁宗专程到其家中与他做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开封民众为纪念他,历代都为他建祠。

现今包公祠位于包公湖畔,环境雅致幽静。相传明末黄河水淹开封,将开封府和包公祠淹没地下,形成一个大湖泊,当地人称为「包府坑」,后改名为包公湖。重建的开封包公祠面积不大,是一组仿宋风格的建筑,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组成。

包公祠主殿记者汪莉绢/摄影

在包公祠的大殿内,有一座三公尺高的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椅,一手握拳,似要拍案而起,一身正气凛然。铜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拯生平的历史文物与典籍。据包公祠解说员表示,虽然传统戏剧中的包拯形象,身材高大、大黑脸、额间有月牙印,但根据史料,真实的包拯,应是一位高约160至165公分之间的白面书生。

二殿展出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其中,包拯晚年画像的拓片、家训,以及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最引人注目。

 

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独特

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工艺讲究。记者汪莉绢/摄影

贴年画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历史悠久,被视为是木版年画的始祖。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生动,色彩浓烈艳丽,艺术风格独特,至今仍保留古老制作技艺和鲜明地方特色,被选入大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有800多年历史;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创作,均受其影响。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质朴自然,具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宫廷艺人的画技和表现手法大不相同,更多地是反映普通民众希冀的五谷丰登、和睦平安、六畜兴旺等单纯的生活想望,以及扶正驱邪等情感。

木版年画五子登科记者汪莉绢/摄影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木版年画多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许多人物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头大身子小,夸张中又显和谐与趣味。

朱仙镇木版年画多用青、黄、红三原色,制作工艺讲究,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版大致有:黑线版、红版、紫版、绿版、青版、蓝版、黄版等。普通年画以黑、黄、橘、绿、紫等颜色,依次套印而成。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众多作品中,印制最多的应属门神。中国传统门神主要以秦琼、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为主,在年画中,他们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样式繁多。除了这两位传统门神,年画中还有以戏曲小说或历史故事的忠臣义士、英雄好汉为造型的各种文武门神,武门神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当地有民谣称:「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门神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豫菜之首鲤鱼焙面

鲤鱼焙面记者汪莉绢/摄影

开封是中原饮食文化代表豫菜的源起地,名菜众多,其中,以「鲤鱼焙面」居十大豫菜之首;而「开封灌汤包」,则是开封面点的代表。

鲤鱼焙面是「糖醋软溜鱼焙面」的简称,是开封当地一道传统名菜。鲤鱼焙面由「糖醋溜鱼」和「龙须焙面」两道开封传统名菜结合而成,其背后故事和传说不少。

 

相传1900年,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曾在开封停留;开封府衙着长垣名厨备膳,奉上开封名菜「糖醋溜鱼」和「龙须焙面」。慈禧太后见鲤鱼静静躺在菜盘中,起了好玩之心,拿起龙须焙面盖上,成就了「鲤鱼焙面」这道菜。

一说是慈禧太后当年只是对「糖醋鲤鱼」这道菜大表赞赏,时至1930年前后,当地名厨将用油炸过的「龙须面」,盖在做好的「糖醋溜鱼」上面,创作「糖醋溜鱼带焙面」名菜,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可食鱼,又可以面蘸汁,别有风味,受到消费者欢迎,成为开封名菜。

当地人则认为,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鲤鱼焙面」像是在鲤鱼上盖了袍子,有「黄袍加身」的寓意。由细如发丝的拉面油炸后和糖醋溜鱼搭配起来,更因「鲤鱼跃龙门」传说,使其亦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成为开封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如果说「鲤鱼焙面」是开封名菜之首,风味独特的「开封灌汤包」,则是开封面点之王。相传灌汤包在北宋都城汴京的餐饮市场中已有售卖,称作「山洞梅花包子」,是当时72家正店之一「玉楼」的招牌,外形有「提起像灯笼,放下像菊花」之称。

开封人认为,吃灌汤包首在其汤,吃法也有讲究。当地吃灌汤包的顺口溜为「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再喝汤,一扫光,满口香」,依此步骤,既可品尝灌汤鲜美和皮馅软嫩,也能吃得优雅。

来源:《联合报》汪莉绢  U台说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