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河南 人工天河红旗渠 感受人文历史见证土地辉煌

发布时间:2018-11-08 12:58:51

  《台湾好报》记者 蔡凤敏/云林 报导

人民在极其艰难,从太行山腰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修建大工程。

修渠全由民工自己动手,挖砌土石于半山腰峭壁修建红旗渠,10年的修渠完工。

︰两岸媒体采访「红旗渠」〔人工天河〕美景之一青年洞。【记者蔡凤敏拍摄】


  媒体采访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人工天河,红旗渠」,感受红旗渠精神及、人文历史,见证这片土地辉煌时代、红旗渠是大陆5A级旅游景区 ,为大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过去水资源缺乏,得每日走到十几公里外去取水,缺水也导致农作物难以生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决定凿渠引水延着群山峭壁建成了一系列管道系统,称之为「红旗渠」也被誉为是「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花费近十年。该工程悬崖点炮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公尺,宽3公尺的墙,可纵贯大陆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修渠全由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两岸媒体实地走访各具特色的脱贫致富太行山村、王屋山和红旗渠等、助力脱贫攻坚的云台山等旅游胜地,记者从文化旅游产业、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等多角度,目睹大陆改革开放40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决心和成就,两岸媒体相聚于河南、要感谢河南省台办精心策划与省台办副主任尚润泽及处长刘隽及干部董大伟幸苦跟盛情接待与全程照顾十二万分谢忱。
  来源:《台湾好报》记者 蔡凤敏/云林 报导
  图一︰人民在极其艰难,从太行山腰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修建大工程。
  图二︰修渠全由民工自己动手,挖砌土石于半山腰峭壁修建红旗渠,10年的修渠完工。
  图三︰两岸媒体采访「红旗渠」〔人工天河〕美景之一青年洞。【记者蔡凤敏拍摄】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