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姓氏根亲

神龙布雨泽众生

发布时间:2019-02-26 09:19:56
 

□洛阳日报寇兴耀 文/图

双龙穿璧

神龙布雨

晋城市郭峪村汤帝庙山门

    在我以前看到的汉画像砖石上,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祥瑞之意,预兆喜事临门;通天,可为凡人升天载具;生殖崇拜,多生优生。无意中看到洛阳汉画艺术博物馆的《神龙布雨》拓片,让我对神龙的降雨工作和惩恶扬善有了更深的认识。

1 汤王应龙美名传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风调雨顺是第一要务。

商朝初期,汤王刚坐上天子宝座,天老爷就布下一道大坎儿:连旱七年,江河枯干,石头和沙砾都像煎炒过一样,百姓度日如年。史官卜了一课,说需要拿人做牺牲,祷告苍天,才有下雨的希望。汤王说:“求雨是为了百姓,如果必须要用人来做牺牲才下雨,那就让我来吧!”

到了卜定的日期,汤王穿了一件粗布衣服,身上捆了容易引火的白茅,坐着白色车子,用白马拉着,来到桑林的神坛。巫师们朗诵着求雨的祷文在车前缓行,旗幡飘扬,乐声呜咽,气氛悲壮。百姓们噙着泪水跪在一堆干柴周围。汤王走近神坛跪下虔诚祈祷:“我要有罪,请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就由我一人承担!”祭司拿剪刀剪去汤王的头发、指甲丢进祭盆,扶着汤王走上高高的柴堆。

时辰一到,哀鸣的乐声戛然而止,万民的哭声轰然响起。巫师手持火把点燃了柴堆,火苗围成一圈向中间低头祈祷的汤王扑去!忽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黄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篝火熄灭,万民跃起欢呼,奔向柴堆上的汤王。

古籍《帝王世纪集校》《尸子(辑本)》等记载了这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爱民佳话。汤王舍身为民的事迹感动着百姓,民间兴起为汤王建庙的热潮。据传,汝阳县小店镇的圣王台村、黄屯村就是当年汤王到此祈雨时扎帐屯兵之处,附近的观音寺内还保留有古建筑汤王宫。我喜欢古建筑,仅在山西省晋城市就游览过大阳镇汤王庙、北留镇郭峪村汤帝庙、润城镇上伏村成汤庙、河北镇下交村汤王庙、马村镇康营村成汤庙、大东沟镇辛壁村成汤庙……这些庙宇普遍构筑宏阔,宣示着汤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这雨是怎么来的?应该是有翼的应龙降下来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南朝任昉《述异记》等古籍记载,龙分多种,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本居于天上世界,下凡作为黄帝的大将斩杀蚩尤、夸父;以尾画地成江,帮助大禹治水。后来,应龙该是劳累过度,无力飞回天堂,便居于南方,因此南方多江河湖泊。遇到大旱,人们就装扮成应龙的样子,或用泥塑个龙,向上天求雨,有求必应。

因为场地小没有展出的《神龙布雨》,描绘了应龙降雨的形象场景。龙是兽形龙造型,身体粗壮,肩生双翼,遍布鳞甲,仰头喷水。头部虽然有龙角龙须,但没有以后龙头那么巨大,威猛之气主要靠身体展示。凡界是两位并肩而立的农夫,披着蓑衣,带着竹编尖笠,拄着铁锨样的农具。一个青年和一个儿童在观察庄稼,妙的是,青年手里擎着一柄荷叶作伞,平添农家情趣。另一人探进半个身子进入画面也在观察作物长势。这看来是场及时雨,人们才如此欣喜,到田边观看雨情。但绝非连年干旱,不然喜水的荷叶早已枯萎。

龙的信仰,初为图腾崇拜,融入种种神力,自然能够兴云致雨。后与帝王崇拜结合,贵为“真龙天子”。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体系中有龙王,如《妙法莲华经》称有八种龙王,《华严经》说有十大龙王。龙王“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佛教的传播,加上唐宋以来帝王加封龙神为王,龙神龙王融为一体,信仰遍及中土。龙神负责引人升天的职责逐渐淡化,喜水管水能力加强,迅速占据了天下的水域,凡是有水的地方几乎都由龙王管理。有四海龙王、江河龙王、湖泊龙王,连村后山涧的深潭也成了龙潭,滴水穿石形成的溶洞也归属龙宫。天旱欲雨,大娘大嫂便到水边潭旁焚香烧纸,诉诉久旱疾苦,说说龙王心好。旱情一旦解除,厚道的百姓就在水旁建起庙观,刻个“龙王显灵”,写上“有求必应”。于是龙王庙随处可见。早期神话故事中的河伯、江神、四海神君,羞红脸退出人们的视野。

晋城市“皇城相府”一带,民间仍保留有祈雨习俗“浇龙王”,让一个不满13岁的童男扮成龙王,让其他小孩将事先从古井中打出的水浇“龙王”的头。这还是《山海经》记载的先秦古法。如果应龙无应,乡民们添加了新招“偷龙王”,组织壮男黑夜赤脚到龙王庙偷回龙王塑像,在村里祭拜祈雨。折腾的办法还不行,就“请佛爷”,将其他古寺里的佛像抬到郭峪村的汤帝庙,接连五日祭拜。这很有些羞辱应龙的意思了。

说句感恩的话:司雨的神龙尽责,大多情况下风调雨顺,关照苍生。威猛的神龙多情,偶有疏忽,造成大旱,凡界祷告,大都顺应民心速降甘霖!功在百姓,理应供奉。俺在这里也叩谢了!

2 惩恶扬善正民风

晋城市境内的崦山,山不高却松柏葱郁,溢着灵气。几株百年柏桧掩映着一组古庙。我逐个看去,建筑大都与龙王有关,可谓“白龙王事迹陈列馆”。

山门旁有精巧小院,有一间面积大的卷棚和主殿,建于清朝乾隆十一年。殿内有一井口,井上方,梁架上盘着一条龙,龙眼怒张,抓着一个妇人,似要投入井中。妇人惊恐万状,脸色煞白,绣花鞋勾于三寸金莲将要掉落。当地民间传说,沁河岸边,有位老妇与儿子相依为命,把儿子拉扯大成家立业。进门的儿媳妇却百般虐待婆婆。亲朋邻里苦口相劝无济于事,龙王显灵,让雨水只浇在儿媳头上,而前后脚跟着的婆婆头上却是天空晴朗。如此点化教育,儿媳仍痴迷不悟。龙王发怒,电闪雷鸣抓走恶媳扔进井中。这井名“修德龙池”,塑了这雕像,就是要告诫人们修好德行,种善积福。

过修德龙池前行是白龙祠。古碑记载,早在唐武后时期这里就建起白龙祠,“旱祷则应,为一方福地”。祠旁有“八卦龙池”,修建得极尽心思:龙池,口八尺,形八角,深八尺,内边八棱成八方,每方叠八块条石。池上起八根石柱,撑起池亭,亭盖八脊,内为八卦藻井。传说,这口井池原在附近的黄崖村,水质清冽,大旱不涸,饮之治病益寿。可恨的是被一村霸独占,不准他人饮用。村民告之与白龙祠。白龙知道村霸痴迷下棋又很自负,遂化身老翁,与村霸打赌下棋,赢了这池带回崦山供百姓公用。建筑的精巧,源于对白龙公正的礼赞。

龙王肩负起在人间匡扶正义、除邪惩恶、扶弱济贫的重任,利用自己的神威伸张正气。这是在汉画像中没有发现的龙的职责,显然是汉代以后人们根据社会需要给龙王肩上压的新担子。近代西风东渐,外来科学体系扭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不然,人们会不会还给龙王委以新的职责?

在现代科技的发源地欧洲旅游,看到教堂里依然信徒众多,虔诚礼拜祷告。法律强制约束人的行为,科技理性指导人们远离愚昧,宗教引导人心向善。诸方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形成新的社会和谐秩序。在我们呼唤道德回归、建立诚信社会的当下,请老龙王发挥发挥惩恶扬善的余热,让老奶奶给小孙子讲讲天理不可违的传说,应该也是好事!

来源:洛阳日报 人文河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