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洛阳春》 说东都春日旧事
□洛阳日报 孙钦良
春天到了。
白居易有诗《洛阳春》:“洛阳陌上春长在,昔别今来二十年。唯觅少年心不得,其余万事尽依然。”唐宋时期,“洛阳春”是最常见的“年度热词”。其与“洛阳陌”“洛阳道”一样,高频度出现于诗文中,远比后来的“江南雨”要早。
“洛阳春”是一种文化情结,京都洛阳的春天意象,给予诗人恒久的灵感,以至于形成《洛阳春》词牌名。有人猜这个词牌的来历,是因为宋之问写过一首《始安秋日》,其中有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用过后,大家都觉得好,于是形成词牌名。
其实“洛阳春”之所以成为词牌名,根本上还是因为洛阳是京城:唐时洛阳为东都,北宋洛阳为西京,很多士大夫在这里工作,动不动就被贬到外地了,或因其他原因离开了洛阳,他们到了外地,常写诗文怀想洛阳,高频率用到“洛阳春”,由是形成词牌名。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城市特殊:一个是洛阳,一个是天津。在唐朝,洛阳是长安的政治后花园;在清朝,天津是北京的政治后花园。许多的密谋与大事情,在京城天子眼皮底下是不能实施的,必须跑到距离京城不远不近的“卫星城”去操作,这是一个规律。加上唐朝实行“两京制”,东都洛阳是长安之外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洛阳不但有多事之秋,也有“多事之春”。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农历正月,春节刚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三兄弟争权便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局势严峻,李世民决心搞军事政变。为备后路,他指派心腹大员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前来镇守洛阳,指示要把洛阳建成进可攻击长安、退可坐守另立王权的战斗堡垒。他又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千余名精英潜入洛阳,利用事先运来的大批金银物资,暗地结交山东(崤山以东地区)豪杰,充实政治军事力量,以应付突然事变。几个月后,李世民在长安搞“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哥哥、弟弟,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让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此年,李世民利用“洛阳春”这个宝贵时段,完成了三件大事,改写了历史。
东都洛阳,不但是大唐帝王们就食、就位的备份城市,也是帝王后妃安居的备胎城市。公元657年春(高宗显庆二年春),洛阳发生重要事件——武则天迁居洛阳,并暗选东都为其龙兴之地。根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这年正月陪同高宗入洛,“二月辛酉”正式“入洛阳宫”。从此,武则天除了偶随高宗回长安稍住,一直住在洛阳,直到去世。
武则天来洛阳,在此登基执政,春日大事约略如下:
其一,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月,武则天正式命名洛阳为神都(出处《洛阳大事记》),下诏扩建东都外郭城,委派凤阁侍郎李昭德带领百工大建神都。
其二,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二月,武则天下诏杀掉薛怀义。此前,薛怀义因嫉妒武则天宠爱年轻面首,放火烧了明堂。
其三,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三月,在武则天督促下,被烧毁的明堂重建竣工,高二百九十四尺,号称“通天宫”。
其四,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二月,武则天下诏建造的九鼎完工,两个月后放置在通天宫(明堂),其中豫州鼎最大,高一丈八尺,其余八个鼎高一丈四尺,各绘各州物产,共用铜五十六万七千余斤,用黄金千两。这是自秦灭东周九鼎失踪以来,第一次有帝王重铸九鼎,而且是个女皇帝。
其五,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正月,武则天在洛阳开创武举制度,以箭法、枪法、才貌、言语、举重等项目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
其六,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神都发生政变,宰相张柬之与桓彦范等大臣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杀死武则天心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逮捕“二张”同党张昌期、张昌仪、张同休等人,将他们全部斩首于天津桥南。女皇武则天,也随着这个名字不祥的“张同休”同遭厄运,被迫交出皇权,接着永久“休眠”,病死于洛阳上阳宫。其子李显复位,李唐王室从此复辟。
来源:洛阳日报 人文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