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故人在故地 走近任芝铭

发布时间:2019-05-20 13:44:00

1963年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住宅。后排左起:冯钟莲、任均、任载坤、朱静莲、任芝铭、冯友兰、任芝铭的秘书、孙新世。前排左起:冯蓓、冯钟越、宗璞、李颖、冯薇、王延风。

修葺后的任芝铭故居

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

今是学校大门(摄于1986年)

    本版图片由新蔡县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记者赵慎珠

  谷雨时分,新蔡洪汝河畔,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萝卜花竞相开放,绿油油的麦苗拔节生长,花海茫茫,绿意无边。田间地头,农人在翻土耕地,施肥播种,一片忙碌。

  走过县城东周时期新蔡故城遗址东南部,古吕镇新华街向西约10米处,有一条街巷,靠近街边,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混结构阁楼式建筑,几次修复,难掩沧桑。

  它是任芝铭的故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是掩护中共新蔡地下党的重要处所,故居的东阁楼二楼,是我党秘密聚会地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任芝铭,一生跨过几个历史时期,道路坎坷,他深刻影响了家人与身边人,与新蔡的革命事业交织在一起,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

  ◎创办今是学校

  故居原有的20多间房屋,早已经被人改建,修复的三间,无人居住,砖砌的地基,青砖墙体,灰色的瓦顶上,盈盈的绿意在缱绻。

  没有了欢声笑语或是低吟浅唱,往日的回忆,永远沉睡在了这几间老屋里。

  站在故居前,新蔡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郑连峰,讲述任芝铭传奇一生。

  1869年,任芝铭出生在古吕镇一个贫寒人家,幼年依靠姨母的资助,进入私塾读书,34岁考取举人。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他日渐产生出许多对国家兴衰的忧虑。1905年,任芝铭认识本县同盟会会员阎子固、刘粹轩等人,受到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民主革命政治纲领的启迪,1906年加入同盟会,担任新蔡县支部理事长,秘密发展组织,宣传鼓动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芝铭与国民党取得联系,在北京、天津之间组织活动,又和阎子固等人在豫南组织起一支队伍,号称“淮上军”,先后攻占了商城、固始县城。

  1926年,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他同共产党人合作,参与组建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任妇女部长。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任芝铭二女儿任锐的丈夫、共产党员孙炳文,在上海龙华惨遭杀害。亲人的鲜血,擦亮了任芝铭的眼睛,他离豫赴鄂,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八师任秘书,参加北伐战争。第二年,蒋介石命令十八师开赴江西“剿共”,任芝铭极为愤慨,坚决离开部队,取道上海,返回新蔡。

  前途漫漫,任芝铭深感革命需要大批的有用之才。1929年春天,他献出自己的部分家业,在新蔡创办一所学校,有小学、初中和高中部,统称今是学校,“今是”二字从陶渊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句中选取,意为弃旧迎新。

  新兴的今是学校,很快成为豫皖边区中共党组织活动的一块阵地,任芝铭聘请共产党员崔华楼等人担任教员,学校教学成绩显著,群众交口称赞。今是学校秘密发展党员、团员,建立中共党支部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校党支部利用假期,开办讲习班,结业后输送20多名青年去苏区。

  1929年,他辞掉国民党新蔡县党部委员职务,毅然与国民党脱离关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任芝铭的学生张轸任国民革命军十三军军长,聘请他任留守处主任,驻在镇平县贾宋镇。任芝铭多次到新蔡,动员进步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当时从蒋管区到延安,沿途都驻有国民党的部队,盘查很严,他就利用军车闯过层层封锁,先后送到延安370多人,其中多数人后来成为我党优秀的军政干部。

  1944年,新蔡县成立临时参议会,任芝铭被推选为议长,他利用这个合法地位,更好地掩护共产党人,帮助党的地下工作。

  中共新蔡县委的秘密会议,有时在今是学校,有时就在任芝铭家里的东西两个阁楼上举行。1945年夏天,上级派来一位同志,帮助恢复新蔡地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他在任芝铭家的阁楼上,住了三个多月。

  树影婆娑,微风阵阵,任芝铭故居少有来人。新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振南说,70年前,这里曾经出现过一幕特殊的场景,同一时间内,有时在前面的会客厅里,他接待来访的国民党官员或地方各界人士,而在另一侧的小阁楼上,中共地下党组织正在秘密研究工作。

  ◎送女儿到延安

  如今的故居有些孤单,沿着木楼梯,小心翼翼地上到了二层,南侧的几个小房间,间隔整齐,窄窄的过道,长长的木窗,不知留下全家人多少欢畅的时辰。

  任芝铭夫妇共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思想很新,让女儿们接受最好的教育,给她们一个清清楚楚的头脑,让她们有思想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1916年他在一首诗中鼓励女儿任锐:“任人呼伯道,望汝作罗兰。”

  青春的种子聚在了一起,开出一片姹紫嫣红,女儿们的世界各不相同。大女儿任馥坤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27岁时嫁给同盟会会员黄志烜。二女儿任锐,1911年加入同盟会,与同盟会会员孙炳文结婚。三女儿任载坤,与冯友兰结为夫妻。四女儿任焕坤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五四运动时,是开封学生领袖,成功推动了全市罢课。五女儿18岁早逝。六女儿任均,是延安时期著名的京剧演员。

  2019年4月16日,阳光灿烂,北京紫竹桥南金龙潭大酒店三楼宴会厅,任均的五个子女携子孙,为她做百岁寿辰,90多岁的作家宗璞,也坐着轮椅来参加六姨的寿宴。

  历经风雨的世纪老人,定居北京,记者拨通了任均家里的座机,电话的那一头儿,她思维敏捷,吐字清晰,回忆从前,记忆犹新。

  她说,二姐任锐的丈夫孙炳文,与朱德感情甚好,在欧洲时,周恩来介绍他们二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孙炳文就义后,任锐带着年幼的孩子颠沛流离。1938年2月,任锐收到在山西抗日前线朱德总司令的来函,介绍她去延安抗大学习。

  当年冬天,70岁的任芝铭,也带着任均来到延安,并把她送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延安一片艳阳天,任芝铭心情舒畅,逗留期间,任芝铭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举行的宴会。席间,主席说:“任老先生从蒋管区不远千里而来,我们非常欢迎你。”任芝铭随即说了一句:“蒋管区空气太污浊了,我来延安透透新鲜空气。”他的话,立即得到一片赞赏。

  延安的耳闻目睹,增强了任芝铭的信心,回到新蔡后,他把许多进步青年介绍到抗日根据地,让他们参加革命。任芝铭对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新蔡县志》记载,周恩来副主席写信向他表示感谢;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从竹沟去涡北路过新蔡,秘密看望他,在他家里住了几天。

  留在延安的两个女儿,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任锐的长子孙宁世、女儿孙维世1937年到达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找到周恩来副主席和邓颖超。随后,孙宁世被派到朱德总司令身边工作,孙维世被送到延安抗大学习。邓颖超给任锐写了一封信:“愿把这个烈士遗孤,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任锐对邓颖超大姐的深情厚谊表示衷心的感谢。1939年秋天,周恩来副主席去苏联时,还带上了孙维世。

  任锐到达延安,与女儿孙维世同窗,同在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母女同学,传为佳话,学员们都亲切称她“妈妈同志”。周恩来副主席送给任锐一张邓颖超的照片,背面写着,“代送给任锐妈妈同志”。《新蔡党史人物·任芝铭》记载,连毛泽东主席给她的信中,也以“妈妈同志”相称。

  延安军民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原则,边生产、边练兵。“妈妈同志”年龄大了,领导不让参加,但每次队伍出发,她都要送到大路旁。第二天黎明,队伍转回来时,她都带着小勤务员在路口等候,同志们回到驻地,她已经为大家做好饭,烧好开水和洗脸水,脸盆也整整齐齐摆好了。被封锁的根据地,物资条件非常困难,组织上为了照顾任锐,每月发津贴费让她吃小灶,她却省吃俭用,用节余的钱买来白糖和鸡蛋,分给吃奶孩子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孩子。她自己的衣服补了又补,却把发给她的新衣服全部送给前线同志。任锐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先送长子孙宁世去东北前线,又送三子孙名世去牡丹江炮兵部队。延水河畔,水流滔滔,母子情长,万语千言化作一句临别赠言:“莫将血恨付秋风。”后来,孙名世在辽沈战役中英勇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任均说,二姐对她影响挺大的,每次谈起二姐,她都会落泪。1949年4月,二姐重病在身,在病房里,二姐拉住了六妹的手,攥紧了,盯着她看,一行泪水,从眼角流下,六妹看得心都要碎了。

  她清楚地记得,4月13日,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公葬女革命家任锐,林伯渠主祭。

  任芝铭由重庆返回新蔡的途中,得知女儿病逝,万分悲痛,6月到了北京。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到住处看望他,称他“伯父”,朱德总司令接他到中南海会晤畅谈,尊为长者,中央主要领导人对他亲如家人,任芝铭深受感动。

  8月,周恩来亲笔为任锐题写墓碑,“任锐同志之墓,周恩来敬题,一九四九年八月立”。

  任均话语轻轻,沉浸其间,她说,延安时期她是延安平剧院的京剧演员。毛泽东主席喜欢京剧,看了四遍《法门寺》,还请她和几个京剧骨干去家里吃大米饭。毛主席对人客气,双手递烟,历史、艺术、京剧,和他们什么都聊,那次做客,大家从上午谈到了下午,聊了六七个小时。

  1940年,周恩来副主席从苏联治疗伤臂回来,看了《棒打薄情郎》,她扮演的金玉奴。两天后,她收到周恩来的来信,信中说:“前晚看了你的拿手戏,赞佩不已!”18年后的1958年4月,周恩来总理接见即将赴欧洲各国访问演出的“中国戏曲歌舞团”时,同负责人吴晗和主要演员们又谈起了这场戏,称赞当时的表演。

  ◎感染后来人

  新蔡县城北门里的一条街巷内,有一个小院落,院落正中,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高台建筑,前有月台,面阔5间,檐高12米,门头横匾题字“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两侧挽联“崇功报德告慰忠魂幸为余生偿宿愿;救亡图存责在双肩未敢后死易初心”,曾是任芝铭所题写。

  春日的上午,四五位老人坐在门前,谈天说地,随口问他们一句:这个祠堂纪念的是谁?老人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纪念的可都是参加辛亥革命的新蔡名人啊。

  房间宽敞,墙壁上贴满了记录辛亥革命的种种文字,顿时穿越百年。

  二十世纪初,新蔡县是河南辛亥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先后有100多人加入同盟会,刘积学、刘粹轩分别被推选为河南省留日同盟会支部长、河南省同盟会支部长,担任全省辛亥革命的领导重任。新蔡同盟会会员约占全省之半,单独成立了同盟会新蔡支部,任芝铭、刘积勋分别为正、副支部长,新蔡县是全省唯一建立同盟会支部的县。任芝铭和他的同志们,敢为人先,在开封创立河南第一个革命团体——河南学会,把革命活动推及全省。

  同盟会会员刘粹轩、阎子固牺牲后,任芝铭多方奔走,为他们建立祠堂。1943年,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祠落成,任芝铭题词并题写对联,再次表达他的一片热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芝铭历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到北京开会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9年,河南百姓生活严重困难,80多岁的老人夜不能寐,暗自哭泣。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如实反映农村情况,去北京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议,又直接和邓颖超同志面谈了这个问题。

  一生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任芝铭感慨万千,说过:我在前半生满腔热情一心干革命,可是革命总不成功。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我看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工农大众,使人们获得彻底解放。所以后来的几十年,我舍生忘死一心跟党走。更多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进一步明确了党的理论和政策,看到了光明远大的未来,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今生今世,死也可以瞑目了。

  任芝铭心向往之的新生活,变成了现实。

  地处县城北部、豫皖两省接合部的龙口镇,因有九条港汇集于此,故有“九龙聚首”之誉,明代时成为县北重镇。

  1947年10月25日,新蔡县民主政府在龙口、李桥一带建立,经过任芝铭介绍走上革命队伍的王达夫,任中共新蔡县委书记,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他们铲除恶霸豪绅,消灭土顽武装,开辟游击根据地,打通和豫皖边区各县的联系。

  今天,漫步在龙口镇,勃勃生机扑面而来,乡村美景次第入眼,村道平坦洁净,车间机器轰鸣,一条小河环绕在粉墙黛瓦的两层村民楼前,悄然蝶变的村庄,挥就了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浮华若烟云,心静如止水,故人在故地,往事俱往矣。”任均说,“实际上,我们都找到了生命的价值,也都为国家做了事情。我的姐姐们都很有修养,这是父亲让我们读书的结果。我想,父亲对他的女儿们,一定是满意的。”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