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济南资讯

济南奋力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五个聚力”推进残疾人共同奔小康

发布时间:2019-05-20 14:47:38

  5月19日是第29次全国助残日。连日来,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扶残助残氛围,不仅让关爱残疾人成为社会常态,也让残疾人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我市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办好残疾人民生实事,推动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携手残疾人共同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聚力政治引领 把“正能量”送到残疾人身边

  “兰珍妮、王勇、钟倩……看了《残疾人的济南故事》这本书后,深深为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这正是当下社会特别需要的正能量。”去年,市残联与相关部门一起开展了文化助残“五个一”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全市100个自强自立的残疾人事迹编辑成书,不少看了书的残疾人群众被深深感染……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市残联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自觉承担起在新时代组织残疾人、宣传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引导残疾人的工作。去年以来,市残联不断强化对残疾人群体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更加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引领更多残疾人建功立业。除了为残疾人送励志书籍,还通过送文艺演出、送免费电影、开设党报“残疾人之窗”专栏、送故事会等形式,深入广大基层社区、农村,把“正能量”送到残疾人身边,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助力他们培育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融入社会、参与发展、贡献力量,积极融入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去年年底,市残联表彰了一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助残企业,并对这些典型进行了广泛宣传。“让残疾人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群体,市残联还将继续组织‘讲好济南残疾人故事’”,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孙君涛如是说。

  聚力脱贫攻坚 奔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贫困残疾人脱贫工作是我市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贫困残疾人能否顺利实现脱贫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10192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基本实现脱贫。“但也应该看到,受身体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残疾人解困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

  要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扶贫转变,是一个重大课题。”孙君涛坦言。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分析残疾人不同情况,市残联实施精准帮扶。“对于轻度残疾人群体,我们将以残疾人技能培训为抓手,变‘输血’为‘造血’,让更多的残疾人提升学习就业技能,切实改善生活工作状况,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打通‘起跑线’上的第一道障碍。”市残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我市将实现有需求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全覆盖。按照职业技能培训每人300元、实用技术培训每人26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与此同时,通过规范、提升一批农村残疾人就业基地,可以让农村贫困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家里有重度残疾人,往往是“一人拖累一家”,劳动力无法外出工作,进而导致贫困。针对这一情况,市残联今年将为1.3万贫困重度残疾人实施居家托养服务全覆盖,让全市1.3万名16岁以上贫困重度精神、智障、肢体残疾人全部享受到居家托养服务,从而达到“解放家庭劳动力”的目的。

  聚力精准康复 让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这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发出了动员令,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康复是残疾人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和最热切的期盼。

  2017年1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而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济南,残疾人康复工作也迎来新机遇――市残联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济南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首次明确了我市精准康复服务的任务目标、主要措施、保障条件、各部门职责等。至此,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在我市正式迈向“精准化”道路。

  今年,残疾人康复服务继续“升级”。为了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全市残联系统将运用购买康复服务的方式,采取“社区+居家”康复服务模式,实现“应康尽康”。通过扎实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市还坚持残疾预防抓早,努力让残疾人家庭有希望、残疾人生活有质量。

  聚力民生保障 织牢“保障网”让残疾人生活无忧

  追梦同行,爱在泉城。就业梦、康复梦、上学梦、住房梦……这“梦”里既有兜底保障有力,也有残疾人生活富足便利;这“爱”里既有民生之红利共享,更是济南市残联对全市残疾人兄弟姐妹的铮铮诺言。

  近年来,围绕改善残疾人的民生福祉,我市大胆创新,努力探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让残疾人普遍受益。残疾人康复服务、托养照料、培训就业、文化体育、权益保障等工作都走在了全省前列。特别是残疾儿童康复政策的实施以及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面工作,更是得到中残联的充分肯定。

  去年5月,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为全市残疾人绘制了一张令人充满期待的崭新蓝图――根据“十三五”规划,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市将编牢织密残疾人公共服务保障“十张网”。这“十张网”涵盖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补贴救助、保险资助、精准康复、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托养服务、教育、基本住房、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与残疾人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10项内容。“这十张网如果能真正覆盖起来,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也就会更加扎实。”孙君涛说。

  据了解,目前公共服务“十张网”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聚力环境建设 持续打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生态圈”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残疾人与全体人民同步小康的中国梦,既需要残疾人自强不息、拼搏进取,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关爱、帮助扶持。这就需要残联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残疾人的各类环境,为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市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建设以“一网通办”为基础的“智慧残联”;优化残疾人证办理流程实现“一次办好”;联合有关部门出台《济南市残疾人机动车免费停放标识牌使用管理办法》;成立助残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为残疾人开展“法律援助”……近年来,市残联积极破除在政策、法治、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化等方面的羁绊,持续打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态圈”,为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助残扶残事业,今年市残联还将组织实施“助残100行动”。以社区为载体,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动员100个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助残”“校园芬芳助残”“法律助残”“文化助残”“医疗康复助残”等扶残助残服务,让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实惠,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本报记者 沙文婧 通讯员 石蕾)

(来源: http://news.e23.cn/2019-05-20/2019052000012.html舜网-济南日报 2019-05-20)

稿件由济南市台港澳办提供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