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走进诗城
走进诗城

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09 11:32:21

经济发展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极具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扎实开展制造业三年倍增“突破年”活动,迎难而上、劈波斩浪,全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逐季好转,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优异答卷,闯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一、经济运行回稳向好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更加雄厚。2022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4.9亿元(除财政、金融、市场主体、环保等指标外,其余均为预计数);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3392亿元和290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8.4亿美元。

  二是经济发展更具韧性。202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步恢复、发展韧性更强。GDP比上年增长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

  三是经济发展更具成色。2022年,在省对市季度经济运行考核中,我市由一季度的第12位攀升至上半年第5位,前三季度第4位,全年有望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位次靠前。

  四是对接融入更具加速度。2022年,全市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提速,统筹推进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建设,加速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实现宁马、合马所有毗邻片区跨界一体化发展全覆盖;加快与沪苏浙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引进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290个。

  二、统筹发展质量提升

  1、工业经济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扎实推进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立企业“达产”“满产”“超产”帮扶督导工作机制,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5%;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长,行业增长面61.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5%,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拉动作用较强,全市187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6倍,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3.6个百分点。

  2、农业生产稳定向好。2022年,全市坚持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扎实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和县蔬菜、当涂油菜、含山大米全产业链机械化,特色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5%。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达106.8万吨、增长0.7%。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26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新培育系列认证农产品42个。

  3、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2022年,全市开展“皖美消费·马上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80余场,聚焦汽车、家电、百货、餐饮等重点商贸领域开展4轮消费券发放活动,助企纾困,提振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6亿元,比上年增长3%。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8%;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较快,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7%、23.5%和13.6%。

  4、投资拉动持续发力。2022年,全市持续推进“七未”项目攻坚,提速提质项目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0%,技改投资增长15%。蜂巢新能源二期等343个项目开工建设,马钢新特钢等467个项目加快建设,天能电池一期等212个项目竣工投产。顶格推进“双招双引”,深化产业链招商、行业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0个,其中,爱柯迪新能源汽车、恒顺中央厨房等5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海螺绿色建材、雨润食品等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

  5、对外开放提质增效。2022年,全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稳外贸政策,促进外贸产业转型升级。郑蒲港-福州江阴港江海直达航线正式通航,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2亿吨、居全省第3。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实绩企业44家,完成跨境电商贸易额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在全省率先实现国际商会载体全覆盖。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增长27.1%。

  6、财政金融平稳运行。2022年,全市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实施更加精准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财政保障。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9亿元,比上年增长6.9%;财政支出317.8亿元,增长10.6%。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00.8亿元,增长14.4%。新增辅导备案企业3家,新增上市在审企业1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三、科技创新赋能发展

  1、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2年,全市聚焦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双招双引”与企业培育双轮驱动,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9.6%,占比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户、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户、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户。

  2、改革创新迭代升级。2022年,全市实施3.0版亩均效益评价,引导169户低效工业企业转型或退出。推出“标准地”改革2.0版,基本实现新增工矿用地“标准地”模式出让全覆盖。率先实施铸造产能综合评价,率先实施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为企服务“十”字工作法等一批改革推向全省。创新推进“农田四变”集成改革,探索耕地保护和多种粮、种好粮的新模式。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5个、研发飞地1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48.1%、居全省首位。

  3、新动能加速集聚。2022年,全市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在全省率先组建现代服务业联盟,马鞍山市软件信息产业协会揭牌运营,成功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交流会。电商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含山县被认定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新业态加速发展,实现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4.94亿元,比上年增长72.5%;新企业加速孕育,新登记私营企业0.9万家,新登记个体工商户2.3万家;新增“四上”企业数349家,“四上”企业总数达2291家。

  四、民生保障成色更足

  1、民生福祉持续增进。2022年,全市始终致力于解民忧、纾民困、办实事、暖民心。全年民生支出264.3亿元,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83.2%。全力打响“立马创业”城市品牌,充分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2.49%,保持在3%以下低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扎实开展社会保险参保提质扩量行动,精准推进扩面征缴,不断提升社保覆盖面。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把群众的“呼声”变成幸福的“掌声”。

  2、城乡收入稳步提升。2022年,全市始终盯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纵深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跑出农民增收“加速度”;牵头推进实施就业促进、“新徽菜·名徽厨”等暖民心行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万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万元,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94:1,比上年缩小0.05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2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1.9%。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现“七涨一跌”态势,其中,涨幅靠前的是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食品烟酒类;衣着类价格下跌。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菜、鲜果涨幅明显,畜肉、水产品价格下降。

  五、生态底色持续擦亮

  1、污染防治常抓不懈。2022年,全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攻坚行动,91个“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智慧环保”平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8.6%;PM 2.5平均浓度34.6微克/立方米;在全省率先开展国省控断面“一断一策”水质提升攻坚行动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排水管网排查,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1346个、农村黑臭水体1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2、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022年,全市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大保护, 纵深推进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完成沿江15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化工园区整治和转型发展加快推进,法治护航“十年禁渔”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凹山地质文化公园、长江西岸浮沙圩湿地公园均建成开园。

  3、绿色转型全面加快。2022年,全市严格新上项目节能审查,强化能评和环评约束,从源头控制新增煤耗,完成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任务。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单位GDP能耗下降4%。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成效初显,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32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Copyright 2007 By www.viewcn.com & www.huaxia.com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京ICP证010602号 京公网安备号110105000126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