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济南资讯

既要授人以鱼,亦应授人以渔 “造血式扶贫”的济南路径

发布时间:2019-08-05 14:02:5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日,山东省印发24条支持政策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其中,对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给出了明确的路径。作为乡村振兴面前的第一道坎,想要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因地制宜,充分挖掘“造血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各区县已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创新工作方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量身定制特色产业,将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找准了扶贫的发力点,让贫困户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使贫困户增收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小火烧”蕴藏脱贫“大机遇”

  糖酥火烧,是商河本地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在不少当地居民眼中,推介商河,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美味”招牌。而来到糖酥火烧的“老家”――商河县龙桑寺镇,在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的发展思路下,小小的火烧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近日,记者在龙桑寺镇340国道和旅游路交会处的济南少得利食品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销售订单,生产车间内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从16岁开始学做糖酥火烧,1999年注册‘少得利’品牌,公司能发展到今天,的确来之不易。”企业负责人李清新告诉记者,作为山东省级名优小吃,从龙桑寺镇发展起来的糖酥火烧不能只满足于作坊式加工摊位式经营,生产加工由小作坊转为大工厂是必由之路。

 

济南少得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销售订单。(李冬阳 刘垒 摄)

  今年春天,龙桑火烧少得利工厂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对于这个商河县首个小作坊进园区的食品加工项目、食品类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2017年企业扩建厂房之时,为缓解当时项目建设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龙桑寺镇与少得利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200万元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帮助公司购买设备、建设车间。企业将用3年时间,每年拿出8%的收益用于帮扶贫困群众。

  几年前因老人生病,龙桑寺镇邱家村村民王晓红的日子过得格外艰辛。如今,她成了少得利公司的一名工人。“以前在外地打工,除去吃喝花费,剩不下多少钱。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王晓红的脱贫之路是“火烧扶贫”的一个缩影。目前,少得利公司有员工32名,贫困人口占20%。按照“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企业通过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实现了年人均增收8000元至2.6万元。

  “少得利工厂化项目投产以来,新增就业岗位实现了双倍增长,包括制作、烘烤、包装以及内勤等多个工种。我们针对贫困人员的自身情况,通过岗前培训,确保把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企业负责人说。

  为确保企业与贫困群众联系渠道畅通,龙桑寺镇为52名有劳动能力的未脱贫人员建立了信息台账,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录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

  自2017年9月以来,在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派驻龙桑寺镇三合庄村“第一书记”张成强协调帮助下,龙桑寺糖酥火烧相继进入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济南职业学院、玉泉森信大酒店等,当年实现糖酥火烧销售2万个。张成强说,产品销售所得利润由帮包村与学校五五分成,直接用于三合庄村经济发展。

  “在龙桑火烧少得利工厂化项目成立之初,我们就与少得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政府帮助企业打通市场渠道,每销售一个火烧,就有3分钱用于脱贫攻坚。”龙桑寺镇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把这部分收入作为扶贫红利,让贫困群众也可以领到年终“红包”。

  通过实施“火烧扶贫”,龙桑寺镇实现了传统食品产业有突破、贫困群众有收益、贫困村集体有收入、“第一书记”帮包有成果、政府税收有保证的多赢局面。

  此外,龙桑寺镇也在逐步推进扶贫车间、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和养殖扶贫等工程,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近年来,全镇累计实施产业项目46个,覆盖1181户贫困户、2718名贫困群众。随着这些产业成效的逐步显现,到2020年,全镇脱贫攻坚任务将全面完成。

  “晒着太阳”等钱来 光伏发电“救活”贫困村

  “村里自从建了扶贫大棚和光伏发电站,每年我们家都能收到6000多块钱的分红,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啊!”天桥区桑梓店街道彭家村村民于学祯高兴地说道。

  彭家村与石门孙村、高王村、小吴村地处桑梓店街道东北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产业缺乏,是典型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村。截至2017年底,四个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桑梓店街道贫困村内光伏发电项目盘活了12亩闲置土地。(张素芬 刘娜 摄)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这些一直是桑梓店街道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

  借助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桑梓店街道决定将扶贫大棚和光伏扶贫工程作为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切实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换。

  2016年12月,16座高标准高规格冬暖式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成为四个村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大棚的发包却成了令街道领导和村干部挠头的问题。为了让贫困村尽快走上致富的路子,街道扶贫办工作人员和各村村干部纷纷当起了“推销员”,有的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宣传街道扶贫大棚的优势,有的发动亲戚朋友寻找承包者。2017年8月,16座扶贫大棚全部出租,每座大棚承包费1万元/年,大部分由本村村民承包。秋冬季节,大棚内的黄瓜、火龙果、西红柿等各种瓜果蔬菜硕果累累。

  每村每年4万元的大棚收益,一部分给本村贫困户分红,一部分作为贫困村的集体收入。同时,扶贫大棚还解决了本村及邻村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我在大棚里打工,干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农活,离家又近,每天能收入80元。”小吴村贫困户吴志新说道。

  “节能环保、收益稳定”是光伏扶贫工程的优点,但是“不占用耕地”这一原则也着实让街道和各村犯了难。为解决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问题,街道工作人员逐村勘察建设用地,并将困难及时反映给上级部门,通过多次沟通,终于成功申请临时占用林地8亩。对于不符合用地条件的村,街道便引导该村流转邻村土地,充分享受扶贫政策红利。截至2018年6月底,4个贫困村的光伏扶贫项目分三批顺利建设完成,并实现并网发电,有效盘活了12亩闲置土地。

  “‘晒着太阳’就有钱来,今年上半年我村光伏发电收益达5万元。这些收益将有三成分给街道的50户贫困户,剩余七成归村集体,再加上扶贫大棚的收益,我们村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可达13万元左右。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精气神儿也好起来了,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彭家村党支部书记彭天强自信满满地说道。

  瓜菜大棚产业化 拓宽村民致富路

  济阳区垛石镇歇凉寺村位于该镇驻地北5公里,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村中古寺歇脚,因此得名“歇凉寺”。近日,记者走进该村的丝瓜育种产业大棚,看到农户们正忙着采摘为寿光一家种子公司培育的丝瓜,“一公斤能卖到100元左右呢。”农户们的脸上掩饰不住喜悦。

歇凉寺村邀请专家对番茄生产进行指导。(王宝静 摄)

  “大棚里的丝瓜长势喜人,这一季卖出去,收入能达到4万元,贫困户脱贫致富真是板上钉钉。”该村“第一书记”王鹏笑容灿烂。可就在2年前,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度让他感到头疼不已。

  歇凉寺村共有92户、385口人,土地1477亩,是市科协帮扶的省定贫困村。“歇凉寺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土地较多,但村民多以零散种植为主,加上盲目跟风现象较重,没有明确的种植规划,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鹏说,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推动村内农业规模化发展,将村内农户联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走农业产业化路子。

  为此,王鹏多次带领村“两委”班子和种植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讨论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最终,王鹏用他的耐心和为村庄谋发展的真心,换来了村民开展产业化种植的信心与决心。

  经过两年多时间,村里流转土地70余亩,投资38万元建设了以57个大拱棚为主体的蔬菜产业基地。2017年12月,歇凉寺村第一家农业合作组织――合盛果蔬农村专业合作社成立。该村还聘请了全国劳模、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刘继杰担任合作社的产业发展顾问。2018年,合作社主营的丝瓜、水果萝卜、哈密瓜、蜜桃、辣椒等被评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优势逐渐显现。

  要说蔬菜大棚基地建成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村里的贫困户赵希岭最有发言权。赵希岭和老伴儿都已经65岁了,因腿脚不方便只能干些轻松的活,老两口基本是靠着家里的5亩地来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每到大棚基地缺人手的时候,村干部就会介绍他到大棚里干活。“一天60元钱。”赵希岭说,“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还能挣钱,帮着拔拔萝卜,工作不累还能照顾老伴儿,我们老两口的生活更好了。”

  进入三伏天,歇凉寺村里的40余个水果萝卜大拱棚正在“闷棚”,大棚里的温度可达到70摄氏度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贾义军告诉记者:“闷棚就是用高温将土壤里的幼虫、病菌消灭,保证土壤生命力,入秋后再种第二茬瓜菜,这样每年都能有两季的收入。”该村的产业大棚采取“合作社+带头人+农户”的运行模式,即以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大户带动,并对参与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的模式。“现在,我们每年给每个贫困户分红1000元,贫困户前来打工的,还另外支付工资。”贾义军说。

  一年下来,歇凉寺村每户农户仅凭种植蔬菜大棚一项,收入便可达到8万元。村民杨传亮告诉记者,今年他又投资15万元新建了一个120米长的高温大棚。不仅是他,现在很多村民都加入到了种植蔬菜大棚的行列。如此“造血式扶贫”,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动了群众共同致富。

(来源: http://news.e23.cn/2019-08-05/2019080500033.html舜网-济南日报2019-08-05)

稿件由济南市台港澳办提供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