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孙都村往事

发布时间:2019-11-13 10:33:17

孙都村明清古街全景图

绘图/王伟宾 摄影/张志强

至宝堂

古街牌坊

黑子楼

  □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河南日报通讯员刘伟

  2017年,电影《相爱相亲》热映。片子口碑上佳,由张艾嘉导演,张艾嘉、田壮壮等主演。片中重要外景地,是一个清秀古朴的老村,它就是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2016年,孙都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古村以都为名,原因何在?

  一说很久之前,因有孙姓子弟官至都督而得名。一说此地曾是朝廷建都候选之地,故名孙都。事实上,宋代有行政建制,乡以下设都。孙都村名,亦有可能缘于此。行走于村中,石磨、石碾、石凳等,展示着农耕文明的丰富细节。黑子楼、关帝庙等古迹,点染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和地处僻远道阻且长的老村落不同,孙都村从古至今,都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之地。古代,它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当下,它附近有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4A级景区黛眉山和黄河小浪底水库,是洛阳西线乡村游目的地。

  这个古村落,古今都有大商人出现,他们对孙都村的发展,皆有深远影响。费孝通曾用“长老统治”概括旧乡绅作用,曾剖析旧乡绅对中国乡土社会所起的主导作用。当下社会,政府也在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倡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记述并解析孙都村的新旧乡贤文化,颇具现实意义。

  ◎﹃至宝堂﹄主人钟情教育

  孙都村西有安岭山,东有金牛山,南有凤凰岭,坐落于三面环山的盆地,又背靠黄河,隔河与王屋山相望。山包着田,田包着村。古时外界进入此地需翻山越岭,不易。盆地内平坦沃土又宜耕宜种宜居。

  村子格局清晰,两条主干道十字交叉,主干道两侧分布着三十余座明清古建筑,屋瓦连片,旧貌仍存。

  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村中繁华的十字街上有饭馆、药铺、杂货店等,街中心是王会川牌坊,四个高翘飞檐角上,挂着碗大铜铃,夜静风起,清脆悦耳。古村大半村民姓王,据《王氏宗谱》记载,自明朝至今王姓在此已历30余代。街边,有“至宝堂”“固本堂”等深宅大院。

  十字街口王会川牌坊,主体色调青灰,端庄大气。王会川是明朝乡试文举人,熟读诸子经典,一生广收门徒,学生有多人成为朝廷重臣。“明代为他所立的老牌坊已毁,这是由台湾商人王任生近年重修的。”孙都村村支书杨光平说。

  孙都村明清古街上有很多老宅,如至宝堂、固本堂、文德堂、信义堂等,都是坐北面南的多进合院,有的部分塌毁,有的增建,但大框架大模样都没动。

  至宝堂,由西院、中院、东院三个门挨门的多进合院构成。近年来,至宝堂的西院,由王氏后裔王任生重新修缮,整饬精美,尽量贴近原貌。大门设在东侧,大门旁是倒座的一排厢房。院内,花木扶疏。正房高大轩敞,墙上悬挂“胜友如云”的匾额。二进院正房,是两层楼,楼下,为王氏家族祠堂。三进院的正房,是六孔坐南朝北的砖箍窑洞。

  村中80岁老人王卓然回忆,至宝堂西院三进院落东南角,民国时还建有一座十米的炮楼,有枪垛和炮眼,供看家护院用。

  “至宝堂王家发迹于清光绪年间,最早种庄稼、磨豆腐、卖酒,后来慢慢买地,变成地主。”王卓然说。到民国时,至宝堂的主人王维东兄弟,已进入乡绅行列。

  王维东,字亚屏,青年时期具有民主思想,曾追随孙中山反对帝制。民国成立后,新安老乡张钫很器重他。抗战时,他以师长衔任国民革命军军需长。他在开封时,曾营救过中共地下党人。

  王维东之弟王维中,字开允。他好义举,嫉邪恶,早年曾兴办新学堂,发展教育事业。抗战时,日本人盘踞孟津横水镇据点,孙都人王来成了汉奸,无恶不作。王维中和孙都小学校长王追义密谋,在中共党员王永光带领下,趁夜伏击王来,击毙了他。王维中也中了王来一枪,留下疤痕。

  至宝堂现任主人王任生是王维中之子,王维东之侄,今年已84岁。王任生出生于孙都村,青年时代读书上进,志趣高远。十几岁时赴台湾从商。1989年来大陆经商后,不忘乡里,为孙都村修道路引自来水建雨污水分流系统,深得乡邻爱戴。

  至宝堂王家人,都热爱教育事业。清宣统年间,至宝堂监生王久远,在家设私塾办教育。1929年,王维中在王氏祠堂兴办望楼小学。1933年,望楼小学更名为新安县十五完小,附近多所村庄学生慕名前来求学。

  王任生承继先贤,致力于家乡教育。他为孙都村建了一所初中,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为学校购几十部电脑,为师生多次添置校服,为所有教室、办公室配空调。2017年11月20日,他参加孙都小学“乡村音乐厅”活动,饱含深情地讲:“七十多年前,我曾在这里上小学,每天下课,都要望一眼身后‘黑子楼’,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事实上,《相爱相亲》电影外景地选在孙都村,也是王任生说服张艾嘉的结果。

  王维东王维中兄弟及其子侄们,也得益于教育。他们几乎都出去求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孙都村百姓对至宝堂后人评价颇好,杨光平说:“村中老人讲,王维东每次回乡探亲,一到村子北洼,离家三里就下马步行,遇有长者马上躬身问候。见到同族长者,不喊伯叔大娘不说话。”

  ◎黑子楼兴废传奇

  沿孙都村明清古街走到最东头,赫然看到一座碉堡式建筑——黑子楼。

  楼仅存一半,但目之所见,其庞大体量、精细局部,令人吃惊。它若建于名都或要塞,不稀罕。在一条乡村古街尽头,它赫然出现,堪称“非典型”古建了。

  它现存楼体长22.5米,高15米,宽21.5米,楼体8米以下为大小均匀的青石条。青石条出自西山云坡头,云坡头至今还存留着当年拉石条时喂牛的三个大石槽。楼体8米以上用青砖垒成,墙厚1米,用石灰和糯米汤混合物砌缝,这是建城墙才用的方法。

  楼基北侧有砖窑,窑后有一暗道直达楼顶。楼顶原有石碾、石磨、水井和精舍,能存储钱款、谷米,有了这些,就能保证在楼上正常的生活起居。

  站在黑子楼下,仿佛能听到昔日工匠劈山凿石之音,看到人声鼎沸的车拉牛驮之景。1985年,黑子楼被列为新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县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这应当是一座以防盗匪为目的的碉堡,最早是完整的,因种种原因楼体上部及其上建筑都被毁,后人无力重修,只存留了楼基,也留下了这座楼是‘烂尾楼’的传说。”当地文史资料称。

  《尚书•禹贡》记载,夏启开辟“南崤道”。三国时期,曹操开辟“北崤道”,通过要塞汉函谷关通西域。汉函谷关位于今新安县城东,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第一道门户,2007年,它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附带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孙都村,地处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明清时此地丝绸棉纺业发达,“黑子楼”的建造者,就是丝绸棉纺巨商王巨成。

  据《孙都王氏族谱》和《王尚仁墓志》载,孙都王氏始祖王安道是山西太原商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太原大乱,王安道举家迁孙都。其四世孙王尚仁广植棉花,从事棉花收购和棉布贸易,“家业日充,声价日隆”。

  万历十三年(1585年),王尚仁之子王应成(王黑子)出生。他承父业,在汉口开办大型纺织作坊,为保障原料来源,他在鲁山、宝丰广置田地,令百姓大规模植桑养蚕。

  孙都村乡土作者王元君曾撰文称,王尚仁低调勤俭,王应成做人做事比较高调,他向朝廷捐巨资,被赐封“大明保国财主”。他修建黑子楼,又在黑子楼北侧,建了由拜殿、祠堂、戏楼组成的家庙。家庙东侧,还建了东庙、奶奶庙等建筑。新中国刚成立时,这些建筑尚存。

  王应成好行善事,王屋山上的道观、南阳的窦母阁等,都由他出资兴建。他还常资助乡邻,老百姓都叫他“活财神”。

  明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高迎祥起义军趁黄河结冰渡河南下,攻至洛阳一带,明政府号召各地“修寨防匪”。黑子楼,大约就是在此时建成的。崇祯十四年(1641年)腊月,李自成起义军打到了孙都村。据《王氏宗谱》记载,全村人都逃走了,李自成起义军在此驻扎28天,临走烧毁村庄,破坏了黑子楼,唯遗存楼基。

  孙都村中,流传着很多“活财神”王黑子的故事。

  传说他使的是金碗银筷子。他和福王朱常洵比赛往黄河里扔元宝,他抓的石头都变成了元宝,只管抓只管扔,福王不得不认输。

  相传王黑子修黑子楼时,村里来了个白发老太太,兜了一兜土要送他。王黑子不屑:“谁稀罕你这把土?快走开,别耽误我盖楼!”老太太原是王母娘娘所化,她把土抖在楼边沟里走了。不大一会儿,沟里长起一座金牛山,正对着王黑子的楼。白天工匠盖楼,晚上小山化成金牛拆楼,王黑子耗尽钱财,楼最终也没盖起来,唯有金牛山仍在。

  前一个传说,是王黑子的巨额财富,给老百姓留下极深印象。后一个故事,是后世对残剩黑子楼的合理想象,也凸显了他张扬高调乃至骄矜的个性。民间,对他的好大喜功,略有微词。

  ◎岐黄之术与红色文化

  孙都村名医荟萃,而且多是世家。

  孙都村现在的村医王方霖告诉记者:“孙都北街的王久持,是清道光年间文举人王会申的后人,王会申学识渊博,精通医道。自王会申开始,传到王久持、王久振,又传到王久持的儿子王聚超、王聚兴,再传到王聚超的儿子王佑民,以及王佑民的孙子王梦恺,100多年了,代代都有名医。”

  村南街的王保太、王保信叔伯兄弟六人中,有四人精通医理。信义堂王文宣家,祖传五代都有行医者。

  孙都村的医师们,以孙都村为中心,活跃在新安、孟津两县方圆百里范围内。他们一身土气,多以耕读传家,能体察百姓辛苦,深得民心。

  王久持早年为人看病,有个不成文规定:“穷人看病,富人掏钱。”有一年,洛阳传染病流行,王久持按自家秘方配药舍药,活人无数。

  南街王保信,善用干姜为人治病,人称干姜大夫。他常用小方子花小钱解除病痛。1964年,禹县(今禹州市)一位中年妇女患疑难杂症,花200多块没治好。王保信给她开了三服草药,每服八分钱总共两角四分钱治好了病。王保信在晚年,将一生总结的土单验方,全传给了王佑民。

  村民也喜读医书,喜搜集验方。上世纪50年代,孙都村能用400味草药,开中医处方的大有人在。现在好些村民,能说出一些土单验方。这里村民的健康水平普遍较高,村中还有超过百岁的长寿老人。

  孙都村为何会出这么多名医呢?“孙都村原来出过不少做官的也出过富商,他们对好医术有需求。”王方霖猜测。

  南开大学教授余新忠撰文称:“中国古代一直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名言,一直有儒医传统,认为医道非鄙,无法达则利济天下,退为良医活人,不失为体现儒道,实现自我之法。”孙都村文风甚盛,读书人甚多,出良医甚多,也是情理之中事吧。

  孙都村,还有红色文化的传承。

  村西安岭山上有一棵“鸡柏树”,树干两人不能合抱,树身有三个分叉,枝繁叶茂,形状似一只雄鸡傲然屹立。鸡柏树身上缠绕了许多红丝带,村子里常有一家几代人都认这棵树为干娘,每根红丝带,都是一个托付给鸡柏树的生命。

  鸡柏树下建有烈士陵园,几十位无名烈士,牺牲于解放战争时期。神树守候烈士英灵,烈士也能安息了。

  “小村落有着大文化,孙都村人崇尚礼仪,尊老爱幼,注重孝道,助人为乐。几十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恶性案件。”杨光平说。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非靠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时移世易,但在包括孙都村在内的很多古村落里,仍然能感受到靠礼治来维持的乡土秩序。

  我国农村社会尽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仍没有消失,乡间所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旧广泛存在,仍然需要新乡贤参与乡村的建设和治理,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依然需要传承和弘扬。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