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凤之地前谢湾
前谢湾村中清代民居
“天子万年”纪年砖刻
黄道窑窑址
□文/图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河南日报通讯员雷效娟
村中“三王”
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据称有凤凰出现于颍川之郏县。“凤高八尺,五彩,群鸟并从,行列盖地数顷,极壮观”。凤凰率百鸟停留17天。此地,遂得名凤落村。
两千年时光过去,凤落村易名为谢湾村,隶属郏县黄道镇。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不再有五彩凤凰率百鸟翔集,但这个村落,依然很美。它位于栖凤岭和青龙河山环水绕中,村落始建年代为西汉,整体布局奇异,全村几乎全倚斜街而建。村落以齐圣庙为中心,七条或东南或西北或西南的街巷,交错向村外官道延伸。
村中偏北部,集中分布十余套清代古建。均是典型的“硬山小式四合住宅”(实山墙的民居称硬山小式),建筑严格循依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宅院大门开于院落东南,院大门小。大门里侧用青砖券成拱门,迎面设照壁。顺倒座(南屋)迂回进入院子,院内随地势逐级抬升。主房多带阁楼,有东西厢房。窗为槛窗,倒座、垂花门刻工精良。
来到村民王元鼎家老宅,此宅现存三间北屋及两间东厢房,为砖木结构。相传王元鼎祖上曾为皇家建立功勋,荫及后世,官府授银两建宅院。主宅屋顶横脊中部,曾发现一块镌刻“天子万年,大清辛未,荆山书”的纪年砖刻,东厢房还发现一块镌刻“肯堂肯构,同治十一年,大水书”的砖刻。
大清辛未为1871年,同治十一年为1872年。“肯堂肯构”意为儿子能继承父亲事业。“天子万年”是祝颂皇帝万寿无疆之语,一般铸于钱币,很少出现于屋脊砖刻上。“荆山”和“大水”两个落款,应是地方书法家或工匠的名号。
村中央有齐圣庙。该庙坐北朝南,庙室内梁檩椽均有祥云图案,龙身依稀可见。室外横脊正面背面浮雕主图为二龙戏珠,设有脊饰。齐圣庙始建年代不详,目前所存,是清代重修。“齐圣庙供的是齐天大圣,村民崇拜他的不畏强暴驱邪匡正神通广大,立庙祭祀。”地方文化学者王晓峰解释。
前谢湾村最早建村居住者姓王,村中最著名的三位名人,都姓王。
相传东汉凤凰降落不久,就有叶县县令王乔慕名游玩。他发现此处洞天福地,遂弃官隐居修炼。一日,王乔骑双凫归山,众山民开玩笑举大网捉他,王乔躲避丢了鞋子,从此一去不返。《郏县志》曾辑录一首诗:“千尺云埋奈尔何,仙家只许此中过。当年轻落双凫鸟,若得人间下网罗。”后人为纪念他,曾修道观称王乔观,今不存。他隐居山洞称为王乔洞,现名“瞌睡洞”,被泥沙淤埋大半。
千余年之后,此地又来了一位王姓名人。他就是明朝正德年间“中州六子”之一王尚絅(字锦夫,号苍谷)。明代郏县出过12位进士,王尚絅品级最高,学问最大,诗文著作最丰。
王尚絅20岁进士及第,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他为官忠直,屡受奸臣排斥,愤而辞官归里,住进王乔洞。他在前谢湾隐居之地叫扈涧山庄,今已不存。王尚絅曾写《扈涧山庄四景八首》,诗中说:“风高宿涨落前湾,溟色溪光晚更闲。世事看来惟白月,浮生阅尽有青山。”诗中的前湾,应是现在的前谢湾。
王尚絅是“三苏”的崇拜者,郏县三苏坟有“青山玉瘞”坊,坊柱上题刻苏轼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青山玉瘞”四个阴文大字及苏诗均为他所题。他在郏县隐居19年,守住诗歌文章的一脉静气,成了苏坟守灵人。
村中有条南北短街,路西有处老宅院,是民国时期河南省参议员王兆麟故居。王兆麟后去陕西任教,48岁还乡。他借县府库米以工代赈,在谢湾村兴建一座滚水坝,村里人叫大堰。河水自流浇灌前谢湾、纸坊、山前李三个村子1500亩耕地,惠及百姓。一直被后世感念。
迷人“唐钧”
前谢湾村中,有一处小土山,山前生满荆棘。拨开荆棘丛,来到一个小山洞内,洞并不深,但山洞内侧还有洞口,钻过去,洞中套洞,别有洞天。村人称为迷洞,说其幽深迂回难穷,少有人走到底过。据说洞内能容纳全村人。
青龙河,发源于禹州市磨山,自北向东注入老虎洞水库,在前谢湾纳粉浆河绕前谢湾南下,流入寺街水库。从黄道镇到前谢湾,从青龙河两岸到其支流粉浆河两岸,曾密布众多古窑址,这就是著名的黄道窑。粉浆河名字和制瓷有关。烧陶制瓷时,陶泥流到河里像粉浆一样。
在前谢湾村北不足两公里处,顺着一条斜坡下去,是粉浆河几近干涸的老河道,杂树野草疯长。河坡上有一片旷地,散落着很多陶瓷碎片。旁边,有一堵厚厚的夯土墙,墙壁上,也嵌着很多碎瓷片。细细看来,多为碗、壶、盘、罐等日用器皿碎片,唐、宋、金、元各个朝代都有。
相关史料记载,黄道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而终于元”。窑址文化层厚0.5—4米,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遗物主要以唐代、五代、宋代的黄釉、白釉、黑瓷釉为主。
当黄道窑烧出黑底彩斑、白底蓝斑、黄底红斑瓷器时,唐钧诞生了。这是黄道窑代表性作品,唐代人称“花翁”,老百姓俗称“唐花瓷”“唐花釉”。唐钧是黄道窑对中国陶瓷的一大贡献,是由低温铅釉到高温窑变釉质的突破,唐钧为宋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代“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烧造技艺,发端于此。
唐代黄道窑,被称为45里黄道窑,沿粉浆河两岸又被称为九里十八窑,兴盛的窑业,惠及前谢湾村、黄北村、黄南村等数个村庄。1962年和1983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冯先铭两次来此考察,发现了唐代窑变花釉标本,得出窑址系“唐钧窑”。他的发现,确立了黄道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