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沟高岭白河街
本版制图王伟宾本版图片均由白河镇政府提供
老民居
古村一角
古树
□河南日报记者 张冬云 河南日报通讯员钱金国
嵩县白河镇白河街村位于伏牛山脉深山区,左边是祖师爷山,右有龙脖岭,前对黄柏崖,后倚梅子朵。包括白河在内的多条河沟纵横串联起民居,是一个多沟高岭之村,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97%以上。村中人口1902人,459户。村子分为13个村民组,山多地少,户居分散,以土木结构瓦房建筑为主。
我们去山中一个村民组,进村是一条窄窄小路。村民组不过十余户人家,散落在山凹中一架山的阳坡上,几乎全是老房子。
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建筑空间呈围合状,前部院落为公共空间,连接大门与后部房屋,墙壁多为夯土墙,外部用黄泥巴涂饰。屋顶为坡顶,上铺黑色的鱼鳞小瓦,门窗周围用砖砌筑出装饰图案。
家家户户房门两侧,或者山墙上,安放着方形木箱子,或是一截儿掏空树身,两头用圆木盖子堵着。白河街村支书刘青敏介绍说,这是养土蜜蜂用的。
家家院落内还有奇怪的小屋,比鸡棚略高大,里面是一层层木头隔板,这是烘炕香菇用的。村民院内,有鸡棚鸭棚狗窝。院落旁边,就是菜地,一片青葱。菜地边上,堆放着用来生木耳的树段。刘青敏说,近年来村里抓住食用菌和经济林(板栗、核桃)两个特色产业,还种植了山茱萸等中药材,保证群众增收。
据《白河志》记载,明末为避战乱饥荒,周边百姓逃往白河边,沿白河搭建窝棚居住。因此地森林资源丰富,风景宜人,落户百姓越来越多,就成了白河街村。
白河街村原名龙王庙街村,因村里建有龙王庙得名。1949年后,龙王庙街村改名白河街村。
龙王庙坐落于白河街西北边小山包处,两岸青峰相峙,一涧白河碧流,小山包形如龙头,前有龙鼻模样的山体结构,民间相传此地藏有龙脉灵气。
此地为何会建龙王庙呢?一是山地硗瘠,存不住水,易旱。二是地貌物产神异让人浮想联翩,比如水潭里生长着状如蜥蜴的东西,百姓认为这种生物能帮助人祈雨。
清代《嵩县志》收录了清乾隆时期嵩县县令康基渊的文章。他撰文称:“白河即淯水,两岸巉岩峭壁,蜿蜒盘错,距县三百余里,接卢、内、南、鲁界,中有七十二曼,最著者龙池曼,嶙峋插汉,势远极天。大曼之上有龙湫焉,石罅中有物时出,类蜥蜴,遇旱祷雨辄应。山川灵异,孕变钟奇亦固有非人思议者。”
白河街龙王庙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曾大加修葺。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修葺龙王庙碑文记载:“镇西里许,层峦环绕,峭若列屏,白水萦洄。山巅有龙王庙一楹,高可插天,宽仅盈丈,由来已久,岁旱祷雨辙灵。”这是关于龙王庙最早的文献记载了。关于此次修葺,碑文中还记载:“于是披荆斩石,拓险为平,规模敞而神像新焉。入第见拜殿、山门、禅房、垣墉焕然改观。”
2015年7月,当地百姓拆除塌毁庙宇,新建了龙王庙。
古代漫长的岁月里,每逢天旱,人们敲响锣鼓,顶礼焚香,前来向龙王祈雨解旱。每年还有“二月二”龙王庙庙会,香客如织,大戏数棚,高跷竹马旱船俱来助兴,善男信女朝拜祈福。当下百姓懂得科学知识,自然不需向龙王祈雨,龙王庙庙会,也慢慢变成老百姓的游园会和交易会了。
《白河街村传统村落档案》中,着重提及了康基渊。
康基渊,清乾隆进士,曾担任嵩县知县。到任后他察访民间疾苦,凡诉讼、钱粮、仓储、水利、教育诸政,无不逐项整理。
嵩县土地瘠薄,少旱即歉,加之明末战乱,水利失修。康基渊亲自勘探,寻找水源。凡山涧细流可以利用处就开挖渠道,引水灌田,开新旧渠18条,灌田6.2万余亩。白河街村附近的白河被疏浚,周边的多条旧渠,都在修复之列。
康基渊兴修水利的举措,显然比龙王爷管用。
嵩县地处深山,文化落后,“民多不业诗书、不习礼让者”,为发展教育事业,康基渊着手清查地方绝业(有地无人)及废刹、古庙土地若干亩,以建置社学32所。其中白河街村一带,建有一所白河社学,“凡蒙童俊秀及贫不能学者,咸入其中”。社学里张贴着康基渊亲自拟写的浅近切实的16条教学条规。自此,庠生弦诵之声,回响于深山古村落。
嵩县例有向上贡输百合之苦,康基渊发觉后于城西郊买田40余亩,雇专人种植百合,年收千余斤,以解民困。康基渊之母还教四郊妇女养蚕缫丝。康基渊善政累累,他在嵩县三年备受爱戴,离任后,嵩县老百姓建了“康公祠”以示怀念。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