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豫台视窗 > 风景名胜

郑州文庙 传承厚重文脉

发布时间:2019-11-25 09:58:26

文庙内古井

大成殿顶部的博风悬鱼

文庙祭孔仪式

文庙俯瞰图

大成殿

本版图片均由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提供

    □河南日报记者张冬云

    深秋,位于郑州市管城区东大街东段路北的文庙广场上,两棵国槐依然苍绿,数株银杏扇叶初黄。穿牌坊,过泮池,一脚跨入大成门,繁华与喧嚣隐去,浓郁幽远的书香气息袭来。作为郑州文脉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品读郑州历史、感受人文之美的重要场所,始创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的郑州文庙,承载着千余载学子的情感记忆。

    若论及它和当下郑州人的互动关联方式,集中体现于第二进院落的祈福廊下。

    祈福廊卷棚悬山顶,轻俏优美,长长的廊道墙面上,挂满木色或红色许愿牌。随手翻翻,信众诚意拳拳。有一条令我动容:“愿你孤独的努力,终有回报。愿你前行的路上,有人陪伴。”

    宏大的庙宇与个体的信众,遥远的大历史与切近的小愿望,汇聚于一方方半个手掌大的许愿牌上,耐人寻味。

    作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作为地方文化地标,文庙曾遍布中国。它如同时光河流的文化渡口,从此岸到彼岸,摆渡的不只是一代代学子,更是古中国薪尽火传的文脉根系。

    ◎复修者为何固守原址

    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据明嘉靖《郑州志》记载,汉初文庙占地甚广,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红墙碧瓦,俨如皇宫。

    到了元代,郑州文庙按汉初文庙规模重修又略有增添,规模在文庙历史上变成最大。元代文庙占地37亩,有五进院落,东西配房200余间。元代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照壁—牌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除此之外,它附属的东院有学正宅、名宦祠,西院有儒学、乡贤祠等。

    随着时光的流逝,以上建筑俱已无存。到了明清,文庙多次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五月,文庙复遭火劫,焚毁殆尽。“灾事上闻,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这是历史有载的文庙最后一次重建。

    “现存大成殿,应该是这次复修所建。修好后的清代文庙,只有十余亩地大小,五进院变三进院,是元文庙的缩小版。”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主任马玉鹏说。文庙隶属于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

    清代文庙,东邻原为祖师庙,西邻原为东里书院。西去不远是子产祠和开元寺。现均已不存。

    到了1963年,郑州文庙仅余大成殿和大成门。这一年,文庙大成殿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当时的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所对大成殿落架大修。2003年,大成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2月到2006年9月,文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复。依据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旧制,复建了总面积14亩的三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东西牌楼、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大成门前两侧,复建了名宦祠和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复建了东西厢房和东西廊庑,东廊庑为祈福廊,西廊庑为碑廊。尊经阁前两侧,也有东西厢房、古井亭等。大成门前建了文庙广场,有助于市民更加亲近历史文化遗迹。

    曾经的中国,每个州府县都有文庙,它是孔庙和官学的结合体,建在当地官府生旺方(东方、东南方)闹市中,弥漫着高贵的文化气息。所有留存下来的文庙,都经历过不断复修。为守住“风水”和“文脉”,复修者都固守于原址,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历代复修并非“修旧如旧”,唐朝人会修成唐朝的样儿,元朝人会修成元朝的样儿,文庙能固守的,是不变的地理位置,是不断的历史文脉。

    历朝历代的官员,热衷于修文庙。郑州文庙留下碑文、记文24篇,绝大多数都是历代重修文庙的记录。郑州文庙通过不断修复,不断唤醒历史,以物质的顽强一次次重回人们的视野、重塑百姓的记忆。

    ◎一个月把大殿抬升1.70米

    大成殿之名,出自孟子赞誉孔子的话“孔子之谓集大成”。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踏进大成殿内,正面是孔子塑像,像前设牌位,左右祭祀四配、十二先哲。“塑像是山东曲阜来的师傅所塑,尽量遵循曲阜孔庙的样貌。”马玉鹏说。

    徘徊于大成殿内,马玉鹏说,郑州作为一个繁华的中心城市,能留下完整的清代大成殿非常幸运,因为它的存在,别的建筑才有可能复建。大成殿的维修,也成了整个文庙复建复修工程的重中之重。

    维修前的大成殿,被郑州轴承厂残破的车间厂房、职工宿舍包围着,垃圾遍地,蚊蝇滋生。大成殿内还铺上了水磨石,变成了工厂舞厅。又因周边地势的变化,大成殿原本高出地面近两米的月台,已低于马路路边石,一方面雨水倒灌,另一方面,大成殿像坐落在低洼坑内,毫无巍峨气象。怎么办?

    经科学论证,文庙管理部门决定将大成殿原地抬升1.70米。这样大成殿台基基面,会比马路路边石高出2.20米,大成殿将会重现巍峨之势。抬升方式,一是按传统做法一缝一缝地抬,缺点是极易造成榫卯间损伤。另一种意见是不拆梁柱和屋架,整体起架向上抬。它的优点是建筑扰动较小,可保持文物本体细微构造原真性,又节约资金。缺点是没现成经验,有风险。“权衡之后,我们还是采用了后者。”马玉鹏说。

    施工人员把墙体全去掉,把所有柱子下面装丝杠,大殿里头300多工人,喊着号子吹着哨拧丝杠,半毫米半毫米地抬。抬一点下面用木楔子塞上,抬到一定高度,下面做砌体。为保持古建原真性,抬大殿时一片屋瓦未揭,屋宇的近千吨重量更增加了抬升难度。

    历时一个月,2005年1月27日,郑州文庙大成殿平稳抬升了1.70米。

    马玉鹏说,此次古建筑抬升,技术上有三项突出创新:一是大殿整体抬升,避免了传统逐缝梁架分件抬升带来的榫头易“骨折”弊端,延长文物寿命;二是建筑下部不做基础梁和庞大承台,节约了大笔资金;三是屋面不卸瓦顶,最大程度保存了古建丰富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信息。

    抬升修复后的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15.7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它的正脊阳面为琉璃烧制的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背面为凤穿牡丹。两山为琉璃烧制的博风悬鱼。殿内外雕梁画栋,前后两排朱漆明柱。大成殿内部梁架各间接点雕刻牡丹花卉,下金檩的花墩,雕有各色图案。老檐檩置含苞待放的垂莲枝,它和各檩及梁架间雕刻交相辉映,使得大殿内华贵气息弥漫。

    马玉鹏说,对于文庙复建的建筑材料,原则是使用传统古建材料,达到“修旧如旧”目的。从河南省内征集到的清代抱鼓石、柱础石等也用于此次维修中,增添了历史沧桑感。遍布文庙建筑上的石刻、木刻、彩绘等,丰富了文庙文化内涵。

    复修的郑州文庙大气稳重,典雅丰满,专家认为是古建维修的一次成功的范例。

    ◎文庙的宝贝与玄机

    文庙大成殿有一处宝贝,一般人很难发现。

    跟随马玉鹏站在大殿东侧祈福廊回望大殿最高处屋脊,影影绰绰能看到部分博风悬鱼,它们是清代遗存,由三彩釉烧制成的琉璃砖拼成,十分珍贵。博风是古建屋顶两端伸出山墙外保护檩头的建筑构件;悬鱼是悬挂在博风板下的建筑装饰,最初是鱼的形状,因而得名。

    大成殿屋脊上的博风分东山博风和西山博风,图案不同。东山博风正中,镶嵌着高浮雕玉皇大帝,两侧为八仙持宝祝寿图。西山博风正中为高浮雕如来说法像,两侧为三国故事戏曲人物。博风下的悬鱼,是琉璃烧制的三朵怒放牡丹。琉璃砖上的雕刻,采用的是平地起凸手法,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得体,造型生动。它们构成了一处小而深邃的所在,在你不经意抬头间,惊艳你的双眸。

    文庙大成殿西侧碑廊,安放着数通古碑。有多通古碑的碑文已漫漶不清。所幸碑文内容在《郑州志》等古代地方志书中都有保留。最老的一通碑是明成化碑,记录的是修葺文庙事。最重要的两通碑,是《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和《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前一通碑记载的是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维护祖国版图统一的事迹。后一通碑记载的是乾隆平定回部叛乱之事。两碑均是御制碑,保存甚至比北京孔庙内那两通碑还完整。”马玉鹏说。

    文庙第三进院落东庑内,有一组砖雕《孔子圣迹图》,以明正统本《孔子圣迹图》为蓝本,遴选22幅作品设计创作而成。全部采用高浮雕、透雕手法,生动逼真。“它在全国文庙中是首创,作者是砖雕名家李兆良先生。这组砖雕,也是文庙镇庙之宝之一。”马玉鹏说。

    郑州自古是“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涌现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乡贤、名宦两祠内,文庙管理部门将30个历史文化名人,用香樟木浮雕成真人大小雕像,他们或立或坐,或喜或悲,生动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文庙管理者会在每年组织祭拜活动,这凸显了郑州文庙的地方特色,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文庙作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作为讲述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角,它的一池水、一道门、一块匾都有说法。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曾言:“托物寄人,托物寄史,文庙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们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

    比如文庙屋顶,有黄色菱形琉璃瓦装饰,这是只有帝王宫殿才准用的,文庙为何能用呢?唐开元初,皇帝下诏“各州、县皆立孔庙”,文庙之修护、供应逐渐享受“政府财政补贴”。明清,每个州府县所在地均设文庙,清代更加尊崇孔子,康熙亲自到曲阜孔庙行叩拜礼。雍正破格准许黄色琉璃瓦用在孔庙建筑上。之后才有各地文庙的仿效施行。

    所有文庙都有泮池,古代规定,考中秀才后,一个甲子(60年)后要重新游泮。古人“年过七十古来稀”,能完成这一心愿者大概不多。这有点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你要有成就,还要活得足够长才有获奖的可能。

    ◎﹃前庙后学﹄古与今

    孔子先祖是殷商贵族后裔,定居于河南商丘一带。孔子逝世前,曾对弟子子贡说,自己是殷商人。“郑州文庙正建在商代都城里头,于孔子而言,堪称奇妙的回归。”马玉鹏笑言。

    因为孔子,才诞生了儒学兴建了文庙,因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有了“庙学合一”的文庙根脉。又因普设文庙传播儒学,才为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影响至今,形成了在世界上有鲜明特色,又生机勃发的“孔子文化圈”。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光绪皇帝采用休克疗法“立停科举”,绵延了1300年。之后,孔子经历了从圣人到妖魔的颠覆。当下,对孔子最好的纪念,应是还其伟大的智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的本来面目。

    文庙,作为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庙学合一”的方式,让它的教育成绩十分突出,英国学者亨利·查尔斯在19世纪中叶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一书中表示:“就男性人口而言,世界上已知的国家内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有中国那样广泛。”

    徘徊于郑州文庙,想那千余年来在此穿梭往来的莘莘学子,都做着读书出仕之梦。他们成为秀才后,从这儿出发一级级考上去,成为国家官员,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郑州文庙于2006年9月28日修复完成后对外开放,管理者们便着意于“前庙后学”,希望它成为一座“活态”的文庙。

    “尊祀孔子是文庙主要功能所在,在现代社会要赋予其新意义。2006年9月28日,我们举办了首届祭孔大典。2007年9月28日,郑州文庙举办了民办教师祭孔大典。之后年年祭孔,大大提高了文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马玉鹏说。

    文庙管理者还同教育部门合作,多次举办成童礼、成人礼、敬师礼等活动,举办入学新生在文庙上“第一节课”等活动。围绕“前庙后学”这一思路,文庙管理者在2006年10月举办了首届“国学讲坛”,聘请专家共话“国学经典与传统教育”。之后还与国学教育学校共办文庙国学馆,目的是培养有纯善美德,具备正心、正德、正见、正行,融贯东西的现代人才。

    各类讲堂、学馆的建立,令文庙“动”“静”结合,真正“活”起来。“这一系列举措,在全国率先恢复了‘庙学合一’的国学教育功能。”马玉鹏说。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