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派出所所长、河道警长林镇贤(左一)正在巡河。
文明在身边
创建齐参与
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海珠区琶洲派出所与黄埔涌仅一路之隔。每当来到涌边巡查,琶洲派出所所长林镇贤总会感慨,“两年多前,涌水还是臭的,现在不仅不黑不臭,还有水鸟安家了!”林镇贤是广州众多河湖警长中的一员,他们发挥公安职能优势,给水污染违法犯罪行为重拳一击,成为河湖“守护神”。 今年6月,广东省全面推进河湖警长制工作,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湖警长体系。实际上,广州在河湖警长制的探索上早已先行一步:2017年,白云区率先推进河湖警长制实践;2018年,海珠区探索建立覆盖全区的河湖警长制度;2019年,广州全市推行河湖警长制…… 治水之所以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排污、乱建猖獗。河湖警长这把“利剑”就是要发挥公安机关震慑的作用,用最有力的武器为水环境治理工作保驾护航。
工作日常
巡河、护河 打击涉水违法犯罪
河湖警长的日常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白云区均禾派出所民警林立荣是一名河湖警长,所管辖的石马涌、均禾涌、白海面都是流溪河被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也是污染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 今年5月,林立荣在与生态环境局白云分局的联合执法时发现,广州丹琪生物有限公司偷排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且污水处理设施没运转起来。公司负责人知情后立即请求林立荣手下留情。警长林立荣不为所动,依法对公司负责人采取法律措施,敦促企业立刻治污整改。 群众力量在河湖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立荣积极联合均禾街道环安办,对群众举报开展细密排查,自2019年3月以来,先后整改污染企业105家,查封、关停排污严重的企业8家,改善了周边河涌、池塘以及流溪河的水质,一改恶臭旧貌,重现绿水清流。 早上8点,对辖区内的河涌和企业展开巡查,这是河湖警长林立荣的日常。他熟悉辖区内的每家化妆品、洗涤企业。走在路上,不时会有老板招呼,“林警官,进来喝茶啊。”林立荣回了一句,“有没有进群啊?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为了从源头防控河湖污染,白云区公安系统开发的“平安白云”APP,不仅建立了企业工作群、房东工作群,还联合物业房东、企业负责人共建河湖污染防控网。林立荣对此表示,“房东、企业负责人最了解房子租给谁?企业生产过程中有没有非法排污?” 巡河、护河,打击涉水违法犯罪只是基层河湖警长众多职责中的一项。但不少警长都感觉多了份责任感,要通过不懈努力,使广州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海珠区华洲街辖区内就有20多条河涌。华洲派出所所长、河道警长叶仕坚发现,“派出所前后都是河涌,华洲街又是典型的城中村,洗水、制衣等小作坊比较多,非法排污、污染河涌时有发生。” 2018年10月以来,海珠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全区的河湖警长制度,极大地加强对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力。
治理手段
无人机巡查、大数据预警 提升河道周边管理效能
借助科技信息化手段,是海珠区发挥河湖警长作用的撒手锏。海珠区坚持“借力、嵌入、融合”社会协同治理新理念和智慧新警务理念,围绕水域周边的人员、房屋、场所等基础要素开展源头管理和综合治理。 “我们全面应用高清视频、全景摄像、人流智能监测、无人机巡逻、警用机器人、人脸证件识别门禁、车辆识别卡口、新一代移动警务通等科技手段。”海珠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进‘公安网+盘查’‘大数据+预警’‘快速反应+处置’等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水域周边的可疑人员和情况。” 同时,钟落潭派出所也积极发挥基层工作优势,专门建立派出所河湖警长微信群和各村居河涌巡查微信群,将相关责任民警、村居负责人、治保队员、村环卫工作人员拉进群,组成专业的河涌巡查队伍。并由社区民警带队,每周至少开展3次以上河涌巡查。此外,科学发动村治保会,每日对河涌进行巡查,在群内通报每日工作情况,确保实时掌握河涌情况。 其间,钟落潭派出所加强巡查,发现了凤尾坑涌新村段有大量黄泥水涌入的线索。镇级、村级河湖警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循线查找污染源,查明系因广从二桥施工,打桩钻探制造大量黄泥,冲入凤尾坑涌,造成污染。已责令施工单位整改,并将情况报给有关部门跟进。凤尾坑涌水质最终得以恢复。
工作效果
有力震慑犯罪分子 提高案件处置效率
“治水难,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排污、乱建猖獗,河湖警长这把‘利剑’要发挥公安机关的震慑作用,为水环境治理工作保驾护航。”广州海珠区公安分局食药环侦大队有关负责人表达了治理水污染的决心,“河长重在日常巡查和管理,河湖警长侧重利用侦查手段。” 目前,海珠区共设19名“河湖警长”,包括:1名区级河湖总警长和18名街级区域河湖警长。其中,区级河湖总警长由副区长、区公安分局分局长担任,是全区全面推行河湖警长制工作第一责任人;18名“街级区域河道警长”分别由18个街道属地公安派出所所长担任,是本街道辖内河湖治理第一治安责任人,配合区公安分局食药环侦大队打击涉水环境污染犯罪行为。 2018年以来,海珠区公安分局共立涉河涌案件8宗,破案8宗,抓获并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4人,打掉污染河涌团伙2个,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海珠区公安分局食药环侦大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河湖警长制的最显著效果是通过网格化巡查、日常巡查,提前介入、事先参与,将可能的涉水违法犯罪扼杀在摇篮中;通过部门合作,提高涉水犯罪的处置效率。” 2019年4月24日,华洲派出所社区民警在土华村联合执法过程中,发现某印花厂将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涌,废水重金属铜含量超标。于是,公安机关对该厂污染环境行为立案侦查,其一手经营者洪某和二手经营者吴某某潜逃外地。2019年7月7日,公安机关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并刑事拘留。经审查,嫌疑人对涉嫌污染环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最终移送海珠区人民法院起诉。
共治共享
广州设有企业河长、学生河长、市民河长
加强日常巡查是河湖警长发现、制止、破获涉水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但琶洲派出所所长林镇贤坦言:“仅靠河湖警长巡查,很难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建立制度,依靠网格化,多宣传。” 今年以来,琶洲派出所积极联合区、街、村居三级河湖警长,明晰职能、细化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会商机制、联合办案机制。召集河湖周边的工地、企事业单位、个体档口负责人召开会议,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教育相关单位责任人不得做出非法填埋河湖、非法排污、倾倒淤泥等破坏河湖及周边环境卫生的行为。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个体签订责任书或承诺书,抓实相关单位、个人落实主体责任等。 广州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有147条,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已全部消除黑臭。“河长统领,全民参与”正是广州新一轮治水工作的一大特色。 现今的广州,巡河队伍不断壮大。设有企业河长、学生河长、市民河长,志愿者、热心市民发现河涌污染问题立即通过微信群上报;河长立即组织街道、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前往现场处理,正所谓“河长吹哨,部门报到”。
正因全社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各部门工作协调越来越好,广州的河湖面貌焕然一新,为解决老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树立成功典范。
广州多级治水体系
3030名四级河长、828名四级湖长、3296名自然村河段长的五级河长体系。
上延伸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向下延伸对全市19660个标准网格设置了网格员18416名。
广州“民间河长”
党员河长3867名
企业河长232名
学生河长188名
志愿者河长3599名
热心市民河长925名
(文/广州日报记者杜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来源: 广州日报 转自:新华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