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时代楷模”燕振昌:44年把百姓的事刻在心上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燕振昌“时代楷模”称号
人民网郑州2月1日电 (戚艺芳)1月31日,中央宣传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时代楷模”燕振昌的先进事迹。燕振昌,河南省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原党委书记,44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把昔日的贫困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2014年12月12日凌晨,燕振昌因操劳过度导致突发心梗,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终止的前一天,他还带着调研组去参观奔波6年才引回来的幸福湖水。生命终止的前一晚,还打电话给3个班子成员,细心地交代第二天要去办的几件事。
生命终止的那一刻,这位在基层党工作了44年的老党员,还伏在办公桌上,准备写下当天要办的事。然而,工作安排写到第4项......却戛然而止。燕振昌再也没有醒来,留下的是整整94本工作日记,这是一位老党员忠诚党的事业最好诠释。
2001年燕振昌在党员村民会议上讲话(资料图)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农村也能干出个名堂”
1962年,20岁的燕振昌高中毕业,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雄心壮志,回到了家乡。因为有文化又肯干,1967年就被社员推选为生产队长,短短3年后又当选为村支部书记。
当时的水磨河村人多地少,没资源,无产业,社员穷得吃不饱饭。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水磨河,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那时,燕振昌立志“在农村也能干出名堂”,决心改变家乡的面貌。
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4年,期间,燕振昌有数次脱产当国家干部的机会,都没有动摇他在家乡干事创业的决心。他曾在日记这样写:“再大的官也是为人民服务,在农村也能干出个名堂,能为水磨河老少爷们办点实事,就是我的用武之地。”
1970年燕振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合计办集体企业,给大队多产东西,多攒点钱。几年间,他领着社员办起了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随后,又建起了白灰窑、砖瓦窑,成立建筑队和石工队。到1981年,水磨河村已拥有十几家集体企业,每年给村里交利润30多万元。
1986年,国家开始鼓励办“股份制企业”,燕振昌嗅到了经济改革的信号。当时,省内还没有创建成功的先例,燕振昌带领村“两委”建起了水磨河村造纸厂,这不仅是长葛第一家、也是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随后几年里,村里吸收股金800多万元,办起了铸钢厂、淀粉厂、瓷厂等股份制企业,涌现出了机械、加工、商店、运输、饭店等私营企业50多家。昔日的穷乡村一跃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明星村”。
坡胡镇党委副书记刘示祥回忆说:“那时,燕书记常跟大家说,政治过硬是硬本领,带头赚钱是真本事。又能服务又能致富的村干部,才是真正腰杆硬的好干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水磨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到2014年,水磨河村总产值突破4亿元,80%的村民都能在村办的厂里就业。村民们感激现在的生活:“依靠党员能挣钱,每月工资二三千,干活办事不出村,感谢党员想着咱”。
幸福湖再度盈满,村民的“揪心事儿”解决了。
“敢想敢干,一心为民,千难万难都不让群众为难”
“群众的事就是咱们自己的事,当村干部就是为群众服务。干部千难万难,不能让群众为难。”燕振昌的心里埋着一个愿望:我也想在有生之年,把水磨河打造成第二个华西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水磨河村已有3500多口人,村内道路狭窄、弯曲、泥泞,五户一院、三代同室比比皆是。当时村民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住房问题,经过村党支部开会研究,结合水磨河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燕振昌琢磨着建水磨河新村。
在那个时期,找不来规划师,没有规划图,燕振昌就和村里的泥瓦匠在地上用石子摆出来全村的新村布局。从1976年至1986年,平寨墙,填坑河,扩大宅基,用统一规划,全村1000户人家的住宅重新进行了安排。
如今,走进水磨河,就像进了城镇一样,一座座两层高的民居整齐排列,大街小巷硬化、绿化、亮化一新,暖泉河水环绕整个村落,还建成了村卫生所、文化广场、生态园……水磨河农民的生活让人羡慕。
乡亲们还记得,2008年底,全村浇灌农田的幸福湖的水莫名其妙的没了,连村里100多米的深井也抽不出水来,大家只能到二里地外的发电厂拉水吃。幸福湖的水“蒸发”,导致附近3个乡镇、23个村、近4万口人的吃水和灌溉出现严重困难。
村民急了,作为全村的“当家人”燕振昌更是急在心里……他给村里人立了军令状:“我当书记时,幸福湖有水。我不干了,湖里还得有水。无论多难,都得给子孙后代留一方清水。”
水究竟去哪儿了?经过多方考证后发现,水磨河村的水凭空消失,而南边的龙屯煤矿却在用4个大水泵24小时不断往外抽水。燕振昌推断,应该是龙屯煤矿透水事故,导致幸福湖水及地下水全部干涸。
冬日水磨河村村文化广场一瞥
倡导新风,弘扬正气,把为村民服务当成“座右铭”
“钱不沾边、物不沾边、奖金不沾边、烟不沾边、红白喜事酒场不沾边、村里的工程亲戚不沾边。”燕振昌的女儿燕新红说,“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村里的事,啥都好说,坏规矩的,怎么说都不行。”
燕振昌不抽烟,这一点水磨河村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年轻的时候,烟瘾也很大。戒烟,始于30多年前。
1976年,燕振昌开始带领村民建设新村。一些心思“活络”的村民开始给他送烟抽。“我戒烟了。说事可以,但烟你得拿回去。”谁能想到,从那时起,几十年来燕振昌竟再也没有抽过一根烟。
直到燕振昌去世,翻阅他日记时,女儿才了解父亲当时戒烟的真实意图。他写道:“就这一根烟,不仅坏了规矩,也给村民原本就不富裕的日子增加了负担。因为自己的习惯让村民破费,太不应该。这烟以后不能再抽了。”
当村干部几十年,燕振昌家里的亲戚朋友没沾上一点光,为此得罪了不少亲友。“我结婚的时候,一个经常来往的亲戚都没有参加,因为当年新村规划时,他想多盖一间房,父亲怕影响新村规划,就坚决不同意。”
燕振昌作为“班长”,做事历来是非清楚、不和稀泥、也从不搞特殊。一直倡导村两委班子是“大家说了算、有事不隐瞒”,每有大的决策,他总是和班子成员充分协商沟通,按“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严格操作执行。
为了督促村务公开,燕振昌创造性地实行了“腊八算账”。四十多年里,每年“腊八”公开村里的收支情况,表决通过党支部下年度事务的预案。账目公开了,群众心里亮堂了,对干部也信服了,来年该干啥不该干啥让大家心里有数。
燕振昌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他还一直倡导尊师重教、孝老爱亲的社会风气。每年8月28日,当年考上学的学生和家长就会被一起请到村委会,给他们披稠戴花,沿街一路敲锣打鼓。还给孩子们送路费、书籍等,这已经坚持了30年。
为了让村民真正重视教育,燕振昌还带领水磨河村两委8次建校:1983年,水磨河村建起了全市第一幢百米长廊教学大楼;2004年,建成了全市第一所农村封闭式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以后,水磨河村考取大学本科以上的学生达460名之多。
重阳节表彰“好儿子”“好媳妇”,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建成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敬老院......如今,水磨河村小孩儿比争气、媳妇儿子比孝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为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年近七十的燕振昌开始不断向上级打报告。2013年10月,长葛市西部引水灌溉工程正式得到批复——该项目通过引平禹一矿矿井排水入长葛,注入幸福湖,解决了坡胡镇、后河镇、石固镇灌溉水源问题,同时配套建设2.56万亩田间灌溉工程。
如今,幸福湖再度盈满,燕振昌没能喝上甘甜的湖水。他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看到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看到村里的事业一天天发展壮大,我就有一种成就感,要不我党心不安、良心不安哪!”
“我们这一方人都是他救活的。”村民张海林说,“我们村里人坐在一块儿就议论,这功劳就是他燕振昌的,换了谁都不中。”提起这事儿,妻子张改真忍不住夸他:“他决心可大,敢想敢干敢闯。这一辈子,他想办的事儿,没有办不成功的。”
94本、8000多页、100多万字,燕振昌的日记见证着一个贫困村到亿元村的凤凰涅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老党员44年诠释信仰的力量
在日记本扉页上,70来岁的燕振昌用最工整的字体,重温了“入党誓词”。他写道:组织和村民这么信任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如果我能再年轻上十岁,我会为水磨河村办更多的事情”。
早上4点起床,写工作日记、考虑一天的工作,6点准时召开村两委会议,7点半结束。不管刮风下雨,燕振昌几十年如一日。晚饭后,燕振昌会骑着自行车到村里转一转,处理一些事务。他曾说:“咱不能坐在村里等群众找咱,咱得主动下去,遇到啥事随手就给他们解决了。”
他的书柜里,整齐摆放着94本工作日记,从1972年直到他生前最后一刻。七十年代,记录最多的是积肥、种粮、养殖、抗旱等关于农业方面的事儿。到了八十年代,记录最多的是如何建设新村、发展经济、带头办企业,咋让水磨河的乡亲们吃饱、穿暖、富起来。
村委干部韩会军到现在还记得刚到村委上班时,燕书记的一番话:“党员干部不是享福,是服务。不管找到谁,不管是好事、缠手事,咱都得做到不推托,能听响,有着落。我的座右铭就是为咱水磨河村老少爷们服好务。”
2014年12月11日晚上,吃罢晚饭,妻子张改真看着燕振昌脸色不太好:“你是不是病了,要不咱们明天去检查一下。”燕振昌说:“我欢吃欢喝地,能有啥病!”接着又说“村里的事还没有忙完”,就扭头走了。
第二天凌晨5点多,燕振昌突发心肌梗塞,累倒在了办公桌前。去世时,日记本依然摊开着,一如往常地记着头一天的工作和当天的安排,当写到第四条时......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燕振昌走后,他的事迹被全国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燕振昌走了,他的精神从未离开。
合上日记那一刻,女儿燕新红泪流满面:“那一本本写满了村里大事小事的工作日记,竟没有一句是留给女儿和家人的!”万万没有想到“村里的事还没有忙完”竟然是燕振昌留给家人的最后遗言。
水磨河村村民张大强至今还记得送燕书记走那天的情形,满街自发为他送行的村民一路跟随,平日热闹的大街安静的只能听到村民的哭泣声。“哭声阵阵,有的拿手擦着眼泪,有的拿袖子抿着,那些和他相熟几十年的老人们,捂着嘴哭得止不住声儿。”
送燕振昌走的那天:依照他生前在村里立下的规矩,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吃吃喝喝,办白事儿更不能请人“吹响器”。当天送别老书记的路上,没有响器班儿。遗体告别仪式上,经许昌市委批准,燕振昌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
领导、亲友、乡亲们送来的慰问金,儿子燕松涛把能退的都退了,不好退的就由张改真做主,连同上级发放的抚慰金一起为村里成立了“振昌惠学基金”。
燕松涛说:“如果父亲生前有交代,也一定是让这么处理的。”
老燕去世后,张改真时常会想起了两口子年轻时的对话:“当年他说过,在农村也能干出个名堂,让我放心。他就是个有决心的人,说到的都做到了。”许昌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