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疫情发生以来,东莞市委台港澳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为台企台商台生复工复产复学保驾护航。
一、台资企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一)台资企业经营的状况
今年以来,我办指导台资企业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叠加影响。截至2020年7月,全市正在经营的台资企业3597家,合同利用外资215.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2.56亿美元,台资企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目前我市台资企业经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订单减少。台资企业普遍反映,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外国蔓延以来,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对以外销为主的台企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台企的国外客户取消原有的订单或减慢下单,企业对今年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二是产能收缩。第一季度,受国内疫情影响及防疫要求,企业产能无法达到往年同期水平。第二季度以来,国外疫情不断加剧,客户订单减少,导致台企的产能只能收缩。三是内销倚重。对我市部分内外销兼备的台资企业来说,中美贸易摩擦及国外疫情的爆发,加速其产品转向国内市场。四是客户异动。受访的台资企业均表示,东莞产业链齐全完备,已完全适应在莞经营业态,愿留在东莞发展,但客户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大。部分美国客户暗地培植越南、印度等地供应商作为竞争对手。五是转型提速。不少台资企业为降低成本,力推机器换人,也有台企从价值链高端发力,以质取胜,瞄准研发高端产品。
(二)面临问题
在各类座谈会及问卷调查中,台资企业普遍反映其在经营中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土地问题“老大难”。涉台土地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近几年新增的问题。如部分企业有意增资扩产,但控规调整、土地变性等原因,导致企业未能在自有土地上增资扩产。部分企业希望通过土地作为抵押物去申请银行贷款,却因早期证照不齐全而不获银行批贷。二是转型内销不简单。调查显示,我市有近9成的台资企业产品拥有国内市场,完全内销的仅占20%。企业要想真正加入大陆企业供应商行列,需要耗费太多的公关费用和时间成本;内销门槛很高、资质很少、程序很繁,对于习惯外销的传统台企存在较大困难。台港澳青年开通网上直播,身份认证也是问题。三是融资遭遇“隐形门”。台资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企业因两头在外,如缺乏抵押物的话,往往只能通过母公司在境外融资,受境外环境及外汇政策影响较大。另外台湾青年在我市创业,不管是陆资银行还是台资银行,对其信用贷款的认受度低,影响项目的发展壮大。四是布局调整难搬迁。市台商协会多次反映,根据滨海湾新区的规划和建设,部分特殊行业必须按照政府的规划进入指定的基地工业园区,如电镀、线路板、纺织、漂染等行业。会员企业表示,希望政府能明确出具红头文件,给企业指明分流方向,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搬迁及购地建设生产。
二、台校台生复学复课情况
(一)全市台籍学生在莞就读情况
从调研数据来看,目前我市台生呈现出从小学到高中逐步减少的情况,小学生人数最多,初中学生比小学在校生数减少近一半,高中阶段学生人数比初中生人数大幅减少三分之二。截至2020年7月,我市共有台籍学生5209人,其中幼儿园学生875人,占比16.8%;其中小学生2554人,占比49%;初中生1378人,占比26.5%;高中生(含中职学生)402人,占比7.7%;在公办学校就学人数1518人,占比29.14%;在民校就学人数3691人(包含台校),占比70.86%。同时,近三年台商子弟学校的台籍学生(含幼儿园)人数基本相同,分别是2017年1728人,2018年1764人,2019年1815人。
(二)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学生情况
截至9月2日,台校现有学生2180人(较疫情前减少330人),其中幼儿园134人(较疫情前减少10人)、小学796人(较疫情前减少231人)、初中595人(较疫情前减少72人)、高中655人(较疫情前减少17人)。台校本届高三学生毕业生共有206人,被两岸及国外大学录取206人。其中,41人被大陆地区985院校录取,89人被211院校录取,48人被台湾地区公立大学录取。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学生返台就读大学的意愿提高,相较前几届升学数据,去年返台升学百分比由33.62%升至46.93%,大陆本地升学百分比由56.63%降至46.93%。
(三)面临困难
一是入读公办学校难。近年我市户籍人口增长迅速,相应带来户籍学生入学需求大幅增长,下来在部分入户较为集中公办学位较为紧张的镇街,可能存在台籍学生无法就近入读公办学校的困难。
二是少数学生转学。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影响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外销为主的台资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间接导致部分台生转出学籍或选择返台就学。
三是返莞就读意愿微降。疫情期间两岸通航不便,因莞台两地交通受制,两岸往来均需进行14天医学隔离,导致台商、台干返台探亲或公务往来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致使台生难以按时返莞就学,降低其来莞就读意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上级惠台政策落实力度。贯彻落实“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和“粤台48条”“莞台77条”等政策措施,推动惠台措施在我市落地见成效,目前我办对“莞台77条”措施进行了修订,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惠台政策,力求深度惠及我市台商台胞,进一步坚定提振台企、台胞扎根东莞发展的信心决心,带动台生来莞学习就业创业。
二是加快创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积极实施促进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充分调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政策引导作用,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要素供给,为台港澳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创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努力把台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打造促进台资企业“双循环”的重要平台,以推动大陆台资企业的优质产品开拓内销市场,巩固国外市场,落实“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把我市开放型经济推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加强对台生台校的服务保障。建议通过新建、扩建、改建、配建等多种方式,加快公办学校建设工作,快速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配置。构建教育公共应用体系,在全市公办、民办学校之间实现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缩小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为在莞台生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优质的学位保障。(中共东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邮箱:gdtb2020@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