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楼村里多门楼 Copy1
老门楼
马头墙
(下图均由杨柳拍摄)
过梁雕花
老门板
古池塘
□杨柳
初冬,豫南,探访古村落徐楼村。温暖的阳光中,湛蓝的天和黄色的大地看不到尽头,挺拔的落羽杉随路绵延,红得令人心醉。越过大大小小的田野河塘,徐楼村像一幅迤逦的水墨画铺展在了眼前。
徐楼村位于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属光山县泼陂河镇何尔冲村的一个自然村落。2015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徐氏家谱》记载,徐楼古村落形成于明朝永乐年间,兴盛于清康熙年间,闻名于道光年间,瓜瓞绵绵,直至民国。
远远望去,这个村落不奇崛,也不赫然,依山就势连片建筑而成。村落前有池塘一口,呈北斗七星状,名为北斗塘;再向前是一条横贯村落的小溪,人称财源溪;村后一条长岭绵延到大别山脉;村东有一座山,形似古印,名为御丘山;村西是一片千亩田畴。
《徐氏家谱》记载:大约700年前,(徐氏先祖)从江西的筷子巷出发,一路辗转,最终落脚此地。
一
66岁的徐光平,是土生土长的徐楼村人。他说,徐楼兴盛于清康熙年间,盛时有田地万余亩,耕牛成群。村中有一对叔侄名叫徐贤芳、徐言黎,分别考上了文武举人。文武举人牵头组织,在村中央修建了并列的八座门楼,接着在村后又建两座门楼,称“十大门楼”。
徐楼村的“十大门楼”,门朝向东南,青砖红石,各有特色。门楼顶部马头墙上,雕刻有百兽窥视,虎踞龙盘,护卫安详。门楼青砖黛瓦,凌空翘角,窗雕花棂,龙飞凤舞。
门楼多是两扇朱红大门,为使门楼高大壮观,门框落在石门枕上,门下方设有高门槛,形成奇特的“斜门楼”样式,意为“财不外露”,符合“趋吉避凶”的理念。徐光平说,古人重视门楼,认为“千斤门楼四两屋”,门楼为一宅老小出入之口,地位重要如人的嘴巴。
徐楼村的十大门楼现留存6个,建筑朝向东南,青石铺砌地基,青砖砌筑墙体,楼角两侧安放瑞兽护卫,室内雕梁画栋。门楣上,镶于青砖面上的“三和永康”“国恩家庆”“忠厚传家”“丕振家声”等大字,遒劲有力,暗蓄着几百年的岁月沉淀。房屋融徽派建筑气质与北方宅院风格于一体,独具豫南民居建筑特色。
这些老门楼内,数百年间薪尽火传,到当下,有些还在住人,有些已经空置了。在一片闪着银光的杨树林旁,我走近一处空置的老门楼。石阶上杂草丛生,门楼两侧贴的对联却依旧鲜红。村主任拿钥匙打开屋门,室内满是木雕、砖雕、石雕等,还有散放的古桌椅、古算盘、古代石鼓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存完好。
徐楼村除了声名赫赫的“十大门楼”外,还有多座古民居。据统计,徐楼村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36%,有百余间之多。
二
“好田配好牛,好女嫁徐楼。柴方水便卧龙地,安居乐业无所愁。”
相传“徐楼是卧龙地”,村民们因形赋意,将村东边的东山、面山当作龙身,将村南两口古井视作龙眼,两座小桥代表龙眉,将一口大塘当作龙口,将大塘中小岛视为龙舌,构成卧龙之形。这些古井有些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被利用,但总体仍保存完整。两口古井之水清澈甘甜,从未干过。据称,1968年是特大旱年,周边五六个村子的村民,都来此井挑水吃。
徐楼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上除了赫赫有名的清朝文武举人外,还出了太学生、庠士等一批文化人。
清代文武举人徐贤芳、徐言黎,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相传文举人徐贤芳,曾“冒死为民告御状”。徐贤芳在南京做官,南京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一批官员仍贪赃枉法,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贤芳为民告状,经朝廷查实,一大批官员被革职,徐贤芳随即被官吏们罗织罪名被捕入狱。老百姓要救恩公,趁着天黑狱卒离岗吃饭,老百姓帮徐贤芳逃了出去。他逃进一家豆腐店,店主将豆浆和豆瓣敷在他脸上。大雪纷飞中,徐贤芳出城时倒穿草鞋,制造出进城的足迹假象,最终连夜逃出南京城,回到了徐楼村。
徐言黎少年时代学了身好武艺,力大无比。他也留下了“姑娘吉言考武举”“助子除霸失举考”等故事。
86岁的徐宗良是文举人的后裔,他住的老民居,曾是徐贤芳一手建起的村中学塾。徐宗良说,这个学塾内培养了诸多英才,民国时还出了几位县长。武举人练武的一对石锁,现在还“躺”在学塾的地上,它太重,很少有人能举起。
村民喜欢吹拉弹唱,每逢佳节或喜庆日,他们会自发组织舞狮队、舞龙队、旱船队、秧歌队,到十里八村舞一把。村中还曾有个著名的大鼓书艺人徐永英(已去世多年),每逢农闲,他会打起钢镰,敲起木鼓,开场说书。这种乡间的文化盛宴,会持续多日。
离开之时,回望这个祥和安宁、山环水绕的老村落,墙头上,南天竹开得正盛,一簇簇红溜溜的果实在蓝天下甚是耀眼。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