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古色古香的街道、美轮美奂的汉江夜景、雄伟靓丽的大桥、热闹非凡的灯光球场、修葺一新的老旧小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感觉襄阳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城市越来越美了。
三年来,我市在加强新区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旧城有机更新,东西轴线、庞公大桥、环线提速等一批重点项目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改造老旧小区、打通“断头路”、改善“微循环”、增花添景、拆墙透绿,一个个工程提升着城市颜值,一件件暖心事架起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
以民为本,不忘初心,大美襄阳的新图景正扑面而来。
项目建设 城市筋骨更强壮
晚9时许,华灯闪耀,车辆如梭,凤雏大桥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汉江之上。这座今年6月24日建成通车的汉江首座三塔式悬索桥成为襄阳网红桥,几乎每天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作为我市第一个落地实施的PPP市政工程项目,凤雏大桥不仅为襄阳新增了一条过江通道,缓解了交通压力,而且创造了我市多个市政建设之最,实现了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运营主体的多元化,为襄阳今后实施大型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和示范。
大项目,铸就经济新引擎,支撑发展大底盘,强壮城市大筋骨。从“南船北马”的千年古埠,到“七省通衢”的全面重塑,襄阳正蓄势待发、激情跨越。
正在建设的东西轴线如同一条“金腰带”穿过城市北部,将樊城、鱼梁洲和东津连为一体,成为贯通城市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引导城市东进。截至目前,东西轴线樊城段已完成形象进度66%,预计今年东西轴线春园路以西的高架桥全部贯通;鱼梁洲段隧道迎来关键节点,整体形象进度完成近70%。
总投资50多亿元的环线提速改造项目,让襄阳跨入“半小时交通圈”。在内环东线的建设工地上,邓城立交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阶段;在内环北线,跨襄阳北编组站大桥桥面板开始浇筑,工程稳步推进。
三年来,我市快速推进东西轴线、南北轴线、环线提速改造、庞公大桥、苏岭山大桥等一大批支撑性项目建设,引领着“一心四城”城市格局的快速形成,提升城市产业吸引力。
以文筑城 古城文化味更浓
城为谁而筑?这是新时代襄阳人对城市建设的扪心自问。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王安石这首诗里描述的大美襄阳正在城南凤林古渡悄然还原。而一路之隔的狭长空地,原有的违法建筑也被成功拆除,栽树种花后成为新景点,并且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花海融春。
从昭明台到习家池,在这条今年建成的长约6公里的文化旅游景观大道上,这样集文化景观为一体的诗意节点还有12个:绿野苍翠、踏雪寻梅、暗香疏影……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早已成为襄阳的灵魂。打通护城河、修缮古城墙、整治外墙面、架空线缆入地……三年来,按照《襄阳古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我市通过一系列规划和实践,让千年古城文化味儿更浓。
青砖、黛瓦、朱门,屋顶飞檐翘角龙飞凤舞、护栏古风古韵……近日,随着施工防护网的拆除,襄阳古城街巷内的多栋建筑“旧楼穿古装”,市民直呼“古味”回来了。
随着襄阳古城片区29条道路及中心城区4条道路的强、弱电管线全部入地,天空不再有凌乱的“蜘蛛网”,路上不再有恼人的“拦路虎”。
从2018年起,市区新建的16座人行过街天桥,秉承简洁实用美观、一桥一景的原则,每座天桥进行了各具特色的铺装,植入时尚元素,把天桥变成“网红”打卡地,体现了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展示了城市的文化魅力。
牛肉面是襄阳特产,在樊城永安广场天桥桥面涂装时,住建部门选择了牛肉面这一襄阳美食元素。这个创意让永安广场天桥成了“网红”,不少市民特意赶来拍照。
生态优先 襄阳大地绿更浓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大自然赐予了襄阳优良的自然生态,汉江穿城而过,依托山形水势勾勒出襄阳“一心四城”。
“在这个冬天,能在城市的路边看到这么多花,真惊奇。”12月8日,来自北方的张女士刚进入长虹路,就发现两侧的绿化带、路边的渠化岛里开满了鲜花。
而这一切都缘于增花添景工程,城市街景变得鲜亮起来。三年来,我市每年投入1100余万元,在习家池、岘山文化广场、南湖广场、湖滨观光带、邓城大道等12处节点栽种时令花卉和宿根花卉,一年更换5次,达到“月月繁花似锦、日日花开不断”的效果。
拆墙透绿,增花添景,实施汉江两岸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口袋公园……三年来,市区先后新建各类公园广场12座,城市绿地面积达6241.87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39.74%、3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47平方米,打造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古城新姿,让市民开门有绿、推窗赏景、抬头见山、举足亲水。
三水连通、九水润城,深情滋润着襄阳大地;环岘山绿道、樊城绿道,绵延50多公里;江滩公园一期、二期绿化工程让襄阳人不出城,就可以尽享大自然的生态美景。
扮靓城市“颜值”,增强城市吸引力。围绕打造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开展公园、绿道、游园建设,实施“拆墙透绿、庭院美化”和增花添景行动,打造“绿海”“花海”,把襄阳建设成“游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品质之城。
应急谋远 补齐城市短板
由于城市发展、水位抬升等原因,每逢中到大暴雨,城区积水无法及时排出,部分街道内涝。针对这些积水难题,我市制定防汛排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一点一策”,持续推进积水点改造,让雨水就近入江入河。
由于地势低、管道老旧,解放西路一桥附近以前经常积水。经过改造后,在今年夏天多次强降雨中,积水消退非常快,群众非常满意,城区多个积水点实施的雨水直排口建设成效显现。
管网改造和防汛应急同时并重。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管网改造力度,加大泵站建设投入。今年底,中心城区五大防汛排涝泵站可基本完工。这些泵站建成后,中心城区的防汛排涝能力将提升至237立方米/秒,城市排涝能力得到提升。
城市不仅要天蓝,也要水清。治理内涝的同时,治污也渐成保护环境的重要内容。为保护城市“绿心”鱼梁洲和汉江生态环境,市政府除了提标改造鱼梁洲污水处理厂外,还建设东津污水处理厂,为其分流“减负”。去年,市区4条黑臭水体实现全线截污,打赢治理“歼灭战”。
建设为民 民本情怀写担当
因为南渠阻隔,襄城区三桥头的交通一直不顺畅。今年,市政府将华大路等7条微循环道路列入民生实事,目前该路正在进行桥梁吊装,预计元旦前建成通车。
基础设施中的短板、欠账,不仅为城市添堵,更让群众堵心……对此,我市在高质量推进东西轴线等主干道建设的同时,用心化解城市交通网络中细小的“梗阻”。
把城市当成“家”,早日展现“美丽襄阳”。按照三年还市民一个美丽襄阳的行动目标,市住建部门一直目标清晰,行动笃定,从“瞎子街”、“泥巴路”、人行过街天桥、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群众身边问题干起,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三年来,我市先后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36条,新建了16座风格各异的人行天桥,改造积水渍涝点17处,新增公交专用道6条、港湾式站台51个,实施了36条主次干道架空线缆和276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改造老旧小区300余个……这些民生领域每一张温暖人心的成绩单背后,都是无数城市建设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如今,俯瞰襄阳大地,文化浸润的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着新的朝气与活力,城更美、水更清、天更蓝,一幅激情的大美襄阳建设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者:沈明晶 孙喜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