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聚焦晋中
当前位置 >> 聚焦晋中

支锅岭 和顺最早建城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1-03-24 14:58:38
  李波

  1930年左右,我的外祖父从邢台的浆水逃荒来到山西,他们穿过支锅岭长城时恋恋不舍地回望山脚下一马平川的土地,狠心地扭过头,无奈走向太行山深处。他们一大家子分散到和顺县松烟镇的各个村落,姥爷也在七里滩村的山沟梁梁上住了下来,开荒种地,维持生计。

  将军墓埋着哪一位将军?很多邢台人都不甚了解。公元前661年,邢国把国都迁移到夷仪城(浆水)。为了“扩充地盘”,称雄一方的郑国悍然出兵进攻邢国。郑国将军祭冲,率军长驱直入,邢国军队利用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出奇制胜,在黑龙关战斗中打败郑军。统帅祭冲身受重伤,死在川河北岸。人们把他就地安葬,将军墓村就来源于此,但史无记载。我在邢台上高中,我的班主任是将军墓川一带的人。他认为,将军墓埋葬着西周大将武吉。因为《封神演义》重拍了好几次,每次电视剧播出时都是以亿来计算收视率,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武吉死在招魂幡下的故事。

  有人说,这个故事不可能发生在邢台——不合历史逻辑呀!周在陕西关中的西安附近建都,而商纣王在河南朝歌,从西安越过黄河就可以直接进攻朝歌,何必绕个圈子来攻打邢台?有这种疑问的人,对商周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周灭商的过程不甚了然。

  商、周都采用分封制。当时的交通手段、官僚制度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商、周两个王朝不能直接统治黄河、淮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周王在周围分封兄弟子侄和功臣,形成扇形分布的诸侯王国,以拱卫王畿。

  邢台是当时诸侯国的国都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和顺就不会成为商、周和先秦及楚汉相争时双方必取的战略要地!

  邢台有3500年的建城历史,是河北省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历经两朝古都,三次诸侯国国都前后600余年,可谓龙脉兴旺,从这片沃土上还走出了许多著名的邢台籍皇帝,如李渊、李世民、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等。

  邢台是先商之源、殷商古都、邢侯之国。商族是不是发源于邢台现在很难论证。但殷商古都一说确是史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祖乙迁于邢”。在邢台建都,长达136年。商王迁离邢都后,邢地一直是商王朝的陪都。它是商朝中晚期国都(安阳)的北大门。邢的使命是防止山西上党一带的狄族东出太行山。

  和顺是邢台的西大门,邢台是安阳的北大门,那和顺就是商王朝最重要的战略要塞之一。

  和顺要塞是商王朝国家战略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在商王朝的重视和经营下,和顺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文化圈,属于晋中、晋北一带最早被中原文化圈同化和纳入的地区。

  直到商末,纣王还在邢台建立了沙丘宫。酒池肉林的典故就来自沙丘宫,“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引自 《史记殷本纪》)”,当年的繁华可见一斑。

  沙丘宫的繁华并没有因为商纣王自焚鹿台而结束,陪都的不显眼地位保住了沙丘宫的繁华。沙丘宫繁华一时,却透着沧桑和悲凉,它一度是君主死亡、王朝没落的代名词——赵武灵王饿死在这里,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在这里……

  再说说周灭商的战略:先剪除枝干(诸侯国),再直取心脏(朝歌)。攻击商分封的诸侯国,先打与商王没血缘的功臣后裔,再打血缘远的诸侯,最后打血缘近的封国。

  周文王晚期,周已经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周武王继续实施父亲的策略,姜子牙率领武吉等将军攻打邢台就不难理解了。

  我的高中是在邢台上的。每月都来去一两次,当时走的路已有别于祖辈逃荒的路。开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在八十年代重修的邢和公路很好走,从和顺县城1个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邢台市中心,支锅岭从我身边晃过,将军墓也落在我身后。可我当时不知道这些地方与我、我的祖先、我的和顺有如此深的渊源。

  记得高中同学经常开玩笑说,邢台及所辖县的地名不祥:从东到西依次为威县(危险)——南和(难活)——邢台(刑台)——将军墓。这些民间的戏谑,不足为信。但将军墓、邢台的地名就足以说明,邢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和顺极有渊源的石勒,有一位叫张宾的军师。张宾是诸葛亮一流的大战略家。他说:“襄国(邢台)耶依山凭险,形胜之国爷。襄国西部有险要的黄榆岭、支锅岭(皆属和顺),可用于军事防守。”

  先秦的都城主要是用于军事,首选便于军事防御、军事控制的战略要地。邢台背靠太行山,面临黄河(古黄河流经邢台),是战略防御的绝佳地。和顺在邢台头顶,是邢台天然的战略屏障。

  邢台地名始与北宋宣和年间,比和顺的县名晚了530多年。邢台因周朝邢侯在此建台而得名。这个台可不是唱戏、游乐的台子,而是军事防御的高台、高地。

  周公辅助武王,又在武王死后亲自执政,平息了亲兄弟管叔、蔡叔联合商太子的叛乱,为周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勋。周公的很多儿子被分封为侯王。邢是周公第四子姬苴的封国。

  我读书的七里河畔、凤凰台上曾是周公姬苴迎娶桃花女、出现“有凤来仪”的地方,是邢台的风水宝地。七里河畔的春天很美,桃花媚艳、梨花素静,我的青春在桃红杏白的绚丽中青涩地绽放、悄悄地逝去。

  周初,戎狄频繁活动,姬苴以及历代邢国国君肩负着阻止戎狄东出太行的使命。当时狄族就在榆社、昔阳、和顺北部、潞城一带盘踞。要阻止他们东出太行,在松烟周边建立军事据点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拱卫邢地的军塞一般认为在和顺与邢台交界处的和顺支锅岭——黄榆关一线。军寨在叫盖与之前的400多年前,就孤傲地立在太行绝顶,拱卫着邢国,捍卫以礼乐为核心的华夏文明。

  到东周年间,周王权威降低,诸侯割据一方。狄族势力变得空前强大,一部分占据石家庄一带建立中山国,一部分以昔阳南部、和顺北部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其中最强大的一支——东山皋落部盘踞在昔阳与和顺边界。

  根据 《春秋窑喜公元年》 记载:“(前659)夏六月,邢(不敌中山国进攻)迁于夷仪(今邢台浆水镇)”。邢侯向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求救,齐国出兵赶走狄人。

  齐国国相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引自 《管子》)”,其中盖与是和顺。和顺以军事要塞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级的典籍中。

  和顺作为护卫邢台军寨的历史应该和邢台建都的历史一样长,有3500年,至少也应在3000年左右。这在全国县级城市来说也是排在前面的。

  今天的支锅岭还留有残破的明长城。2017年的秋天,我在和顺本土诗人杨树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该长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至今500年过去了。它孤寂而苍凉地立在秋天的劲风中,与早已湮没的军寨一起接力守望将军墓川及远处的邢台城3000多年!今天,这里的长城还残存着边墙、箭楼、营房等军事设施,完好的城门洞有一个石匾,上书“支锅形胜”4个金石味十足的大字。右侧落款为:“总督蓟辽督御史杨巡抚保定督御史孙整饬大明兵备副史姜。”

  支锅岭距邢台市区90公里,在将军墓川的尽头。它不仅是晋冀两省的分界岭,也是河北中南部至山西太原最近的古驿道关口和咽喉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明初,徐达只是将蒙古驱逐到大漠以北,没有彻底消灭蒙元残部。明中期以后,蒙古族恢复元气,屡屡兴兵南下。为防止蒙元、瓦剌等部族绕道太行山直取北京,明廷花巨资在古赵长城的废墟上建立、完善太行山防御体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长城。支锅岭长城沿袭古赵长城,赵长城沿袭的是商周的军寨堡垒,兵戎战火与支锅岭手拉手,几千年都没松开。

  齐桓公救邢的第二年,晋国太子伐狄,把和顺分封给下军御梁余子养,和顺就有了个新名字,梁余,或称梁榆。梁榆城的核心区也应该在支锅岭一带。在古代与现实的边缘,我矗立良久。明朝诗人顾缓也站在我站着的地方,望着支锅岭长城吟了一首诗:崇岗历尽是边关,此去纵横更有山。岚光远映笙旗外,涧道平分营叠间。

  他不知道这里曾经有座城,和顺最早的城,记载在《管子》里的盖与。不仅他不知道,很多和顺人也不知道这里曾有一座 城,一座用于军事防御的城。这座城比最早的长城要早1000 多年,比现在留下来的明长城要早3000年。

  本版内容摘自李波所著《铁血太行和顺魂》一书,由杜竹青整理。内容有部分增减。

  来源:晋中日报晚报版 

稿件由晋中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晋中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9190 E-mail:jzstgab@126.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