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资料,有超过16000名香港学生在内地高等院校就读,其中在山东省就读的有一百多人。
周文静(左)和黎婉琳(右)
身穿汉服向孔子行拜师礼,体验传统茶道温壶、听茶、品茗,奏响编钟和编磬演奏《沧海一声笑》,现就读于山东大学的香港学生黎婉琳和周文静是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是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粉丝。
位于孔孟之乡的山东大学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她们沉醉其中,特别是学习考古,正在考古遗址实习的黎婉琳更想留在内地发展,从事考古行业,探寻中华文明脉络。黎婉琳来内地读书的主要原因是喜欢考古专业,她认为考古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学科,由于香港学校没有开设这个学科,而山东大学考古系在业内非常有名,所以就选择了山东大学。
黎婉琳
实习过程中,她不仅细心处理出土文物分类,更掌握了工地必备技能“开宝马”。黎婉琳说,所谓开宝马就是骑三轮摩托车,这在工地上是必备技能。在现场民工朋友的指导下,她很快就掌握了这个技能,感觉非常好玩,这也算是此次实习的一大收获。
自1月12日起,黎婉琳就到位于济南章丘区的一个考古工地实习,帮助考古队处理出土文物数据,记录和监察从出土文物中提取陶片和残留物样本,以及对器物中提取的土样做浮选工作。考古免不了与土打交道,因为生性活泼,遇到淤泥、泥土之类的地方黎婉琳都要上去踩一踩,鞋子上满是泥土也不在意。
与5000年前文物相处有干劲
此次实习工作持续到1月底,与大约5000年前的文物朝夕相处,让首次进行实际考古操作的黎婉琳异常兴奋,感觉干什么都很有干劲。“虽然对于考古小白来说,接触不到核心工作,而且有较多的重复性。但是基础性工作更要小心,特别是记录这一块,不能出错,要不然后期的研究工作就无法进行了。”黎婉琳称:“把出土文物分类做初步处理,后续研究才可以更有系统,更准确找到需要的数据,所以大家的工作都很重要。”
黎婉琳的实习考古工作非常有规律,每天8:30开始工作,18:00结束,三餐定时,中间还有午休。黎婉琳称之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作一个多星期后,兴奋劲过去了,黎婉琳也感觉到累了,进入大家所说的“颓废期”。但是每天早上,她都会元气满满,迎接新的工作。
学视频剪辑记录校园时光
早在去年12月份,黎婉琳便决定期末考试结束后找一份实习工作,留在山东过年。据她了解,很多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港生选择留校,一部分同学会回广东老家或投奔内地亲戚。
寒假实习结束后黎婉琳到上海过了春节,虽然没法和父母团聚,但是能够有很好的实习机会,对黎婉琳来说也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寒假期间,周文静则一直留在学校。她制作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按时起床,早餐后去图书馆读书。她一直在研究内地新媒体发展情况,留校期间,她自学视频剪辑技术,希望记录美好的校园时光,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也能够用到。
周文静
穿汉服行拜师礼
茶道、古琴、雕版、拓印……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器物、工艺等融入课堂,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是香港学生在山东大学的必修课,也是他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位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是中国高校唯一一所集文化体验与教学、人才培养与培训、理论探索与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历届港生都在此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华美精致的汉服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穿汉服、行汉礼在内地年轻人中逐渐掀起风潮。很多同学日常生活中或课堂上都穿着汉服,让本来就喜欢传统文化的黎婉琳很感兴趣。在基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黎婉琳穿上汉服,向孔子像双手行拜师礼。然后来到茶文化体验教学区,体验传统泡茶技艺。
学“三龙护鼎”茶道
“香港人平时饮早茶时比较随意,不太在乎细节。”黎婉琳告诉大公报记者,她通过温壶、听茶、品茗等传统茶道中发现,每一个步骤都很有讲究,蕴含了古人的传统智慧在里面。特别是品茶时“三龙护鼎”的动作,体现了饮茶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在人们心中也可以是很庄严的事情,非常有仪式感。
编钟和编磬是中国传统礼乐器,合奏时有「金声玉振」的美称。黎婉琳用编磬演奏了黄沾名曲《沧海一声笑》,琅琅上口的旋律配上磬音,更显古朴,令她感到美得不可思议。
愿做中华文化复兴一员
近年来,随着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体的发展,古风、汉服等传统文化圈子在网络上蔚然成风,传统文化深得年轻人的喜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读中文专业的周文静是《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国乐大典》等电视节目的忠实粉丝,在她看来这些节目不但能够传承、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切合当下社会的新形式,新内容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周文静称,《国家宝藏》中传承人讲述国宝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知来处,明去处”的意义;《中国诗词大会》里回忆曾经的曾经,找回诗词歌赋的美;《国乐大典》让我们的传统乐器也可以很潮。
在研究传统文化相关节目中,周文静发现由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每一种表现形式的受众又非常的窄,同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探索,所以火爆的节目和创意非常少。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也推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风格的节目,但是文化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以后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周文静说。
挑战制陶手艺,收获快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到假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周文静就到内地城市旅行,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周文静最喜欢青岛,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青岛游玩,体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魅力。她也去过西安、成都等地,各地美食和特色文化让她印象深刻。
在济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周文静走进一家龙山黑陶体验馆,亲手制作了一个“失败的陶器”。龙山黑陶是距今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传统制陶技艺,周文静对制陶技艺非常感兴趣,选择“困难模式”进行体验,制作一只葫芦。
体验馆制陶艺人向她详细讲述了制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展示了正确的踩踏踏板和握持泥坯的方法。周文静频频点头,表示已经记住制作方法,但是当真正开始操作时,却怎么也掌握不好其中的窍门。因为紧张,不时大喊大叫,多次失败重新返工。经过反复练习,最终勉强制成一只葫芦。
周文静称:“传统手工艺特别考验功夫,他们练了很多年才有现在的成就,手艺人真是很了不起。我低估了制陶手艺的技术含量,也高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次是一个‘失败的体验’,但也收获了快乐。”
来源/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 大公报
文、图/胡卧龙(山东省台港澳办供稿)
主办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