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要闻

抢抓机遇快干实干 推动“襄十随神”携手共进

抢抓机遇快干实干 推动“襄十随神”携手共进

2021-04-15 10:52:58

    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推进会上,省委书记应勇指出,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是我省“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是提升湖北综合实力和发展位势的长远之计。

    作为“两翼驱动”重要一翼的领头羊,襄阳在加快推进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集聚协同发展中有基础、有优势,更要强使命、强担当。如何谋划和推进?4月12日,在全市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2个部门和12个县(市)区的负责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市发改委:

    推进一体化发展开篇见成效

    4月12日上午,在全市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市发改委表示,根据发展目标,市发改委将继续努力推动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强化襄阳中心地位、龙头作用和集聚功能,努力建设“大循环”“双循环”的区域节点、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中心、功能强劲的区域市场枢纽、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加快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联动发展,加快完善汉江流域综合交通体系,联合打造鄂北汽车产业走廊,共同创建全国绿色安全生产食品示范区,加快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支撑,筑牢鄂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在汉江综合交通走廊方面,增强沿汉江铁路、高速公路主通道能力,提升国省干线、汉江航运能力。在引导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方面,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襄阳“中国有机谷”、十堰“中国养生谷”、神农架“中国药谷”、随州“现代农港”建设;发挥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集聚优势,联合打造精品旅游品牌。在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抓好汉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十年禁渔”,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联合打造鄂西北生态屏障。

    在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加快政务服务对接共享,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协作。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方面,打造区域对外贸易合作平台,为“襄十随神”企业入驻、货物运输提供最惠政策、最优服务;打造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工业企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产销对接、产业链招商活动。

    此外,市发改委还将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与周边城市形成联动发展,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区域城市群。

    市经信委:

    取长补短培育县域特色产业

    4月12日上午,在全市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市经信委表示,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县域经济地位重要。2020年,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2894亿元,占全市比重63%,较2019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6—2019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县域经济品牌突出。全市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2个,数量居全省第2位,其中县域产业集群数量8个。县域经济优势凸显。7个县(市)区产业体系较为完整,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均有布局。

    县域经济动能强劲,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16—2019年,7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幅达到17%,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达到29%;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速,一大批县域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快速转型;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7个县(市)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21.6亿元,占全市比重41.4%。县域经济绿色转型成效明显,7个县(市)区每年完成县域大气、废水、粉尘、固废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超过60个,GDP能耗降低率平均超过4%。

    下一步,市经信委将制定出台襄阳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壮大规模体量、提升层次水平,打响县域品牌,不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枣阳市:

    努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

    4月12日上午,在全市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枣阳市表示,将打好县域发展组合拳,打造千亿元百强县,努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

    枣阳将高点定位,找准“百强进位”的坐标系,明确“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五个定位”:建设更具实力的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更具特色的‘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引擎城市、建设更有活力的汉江流域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更加开放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奋力在全国百强榜单中找对手、争排名,努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50强。

    枣阳市将主动作为,激活“百强进位”的动力源。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增强县域整体实力。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园区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构建“一区三园三带”高质量发展产业空间格局。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推动县域协同并进,开展“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多规合一、城乡一体,加快构建“一主四副两轴多点”的城镇体系。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抬高县域发展底板,着力实施龙头企业、本土品牌“两大培育”计划,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组合拳”, 打造生态枣阳·绿色厨房农业整体品牌;依托“互联网+”,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

    枣阳市将积极争位,提振“百强进位”的精气神。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红利、要活力,扎实开展“服务年”活动,把政治生态搞好、把用人导向搞正、把干部作风搞实、把发展环境搞优,续写枣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襄州区:

    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4月12日上午,在全市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襄州区表示,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争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襄州区将立足区域发展布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形成协同联动、特色突出的镇域发展格局。将立足襄阳市“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以及“襄十随神”城市群、“襄宜南”宜居生活和都市休闲组团布局,突出巩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功能两大主线,打造中部地区产业融合、“四化同步”的示范区。

    襄州区将坚持产业强区战略,筑巢引凤、育种蹲苗,加快构建链条完整、实力强劲的产业发展格局,紧紧围绕“补链延链强链”,抓紧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延伸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和制造业总部项目。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力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

    襄州区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强基固本、补短强弱,加快发展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带动发展粮食、油料、生猪和水产等特色产业。以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襄州区将突出城市功能定位,放大优势、差异发展,加快提升服务城市发展大局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一批“公铁水联运”项目及物流小镇建设,大力推进交通和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三港”联动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功能。

    襄州区将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持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及休闲功能,实现与其他主城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构建“一轴两翼多点支撑”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南漳县:

    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4月12日上午,在全市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南漳县表示,将从三个方面发力,持续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南漳县将在全域布局中找定位,牢牢抓住生态旅游这个大方向。坚定生态立县方向,做强特色农业、全域旅游业和有机产业,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城市。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荆楚文旅名县、文旅名镇、文旅名村、群艺名品、乡间绿道、乡村美景、乡旅人家、乡土美食、乡亲好礼等全域旅游九大品牌创建,把南漳历史文化、有机产业、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南漳县将在协同发展中挖潜力,坚持在开放合作、互联互通中学习借鉴、挖掘潜力,不断补短板、扬优势。把全域按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规划成产城融合功能提升区、城乡融合转型升级区、农旅融合创意体验区三个融合发展区,加强对内协同,不断做强县域经济。加强与周边景区深度合作,借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擦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金字招牌,加强对外协同,借力做大全域旅游。加强对上协同,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不断做强产业链、做大龙头企业,跻身省市重点产业集群。

    南漳县将在务实奋进中提质效,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狠抓品牌南漳建设,努力实现以工作创新促进品牌创建、以品牌创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性发展格局;狠抓科技创新引领,新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双创”基地;狠抓主导产业发展,建立“链长制”,系统抓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狠抓投资规模增长,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大项目落户;狠抓营商环境优化,解决一批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狠抓农村发展进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老河口市: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赶超进位

    老河口市将坚定不移推进河谷组团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木业家居、光电信息、食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畜禽、水产、果蔬、中药材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全力以赴推进县域经济赶超进位。

    老河口市将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抓县域经济赶超进位。推动河谷双方共同打造汽车零部件、循环经济、农产品加工、现代生态旅游产业“3+1”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壮大块状经济、网状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做实做优实体经济;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项目建设第一抓手不放松。

    老河口市将以不胜不休的魄力抓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行动、企业研发中心培育行动、规上企业培育行动;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老河口市将以锲而不舍的韧劲抓城乡共同繁荣。积极融入城市群都市圈,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下足“绣花功夫”,抓紧补齐城市软硬件短板;积极探索构建“一体四特、城乡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引领带动各地共同进步,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老河口市将以真抓实干的劲头抓乡村振兴提质增效。持续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老河口市将以争创一流的意识抓营商环境品牌打造。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清、减、降”专项行动,扎实推进“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常态化,扎实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建设,擦亮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宜城市:

    找准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宜城市将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一盘棋”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制定具体的时间表、路径图、责任书,一步一个脚印地抓落实。

    宜城市将突出特色,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找准定位。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新动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落实好产业“链长制”,提升产业带动力;实施“藏粮于技”科技长入工程,培植农业发展潜力。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突出宜城农业的优势和特色。

    宜城市将整合优势,在全域协同发展中作出贡献。围绕产业配套抓招商,围绕产业升级抓技改,加强发展平台建设,牢固树立“工业一业定乾坤、制造业是压舱石”的理念,把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利用宜城处于“两翼”协同联动大通道的中间节点位置、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紧盯“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升级改造,深度融入城市群的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壮大自身优势制造业。

    宜城市将扬长补短,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实效。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减量化增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作风建设“服务年”活动为抓手,搭建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引导上下游协作配套、产供销协同加速,有针对性地满足多类主体的个性化融资需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城市节点区域改造力度,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全面完成193个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健全完善推进机制,成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健全完善实绩考评体系,形成上下同欲、真抓实干、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保康县:

    深化与神农架等周边地区合作

    近年来,保康县与神农架林区签订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联手做好生态旅游文章;与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兴山县和远安县协作配合,全力服务保障郑万高铁、远安至保康货运铁路、保神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与神农架、南漳、谷城、房县、远安等相邻区(县)的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环境预警协调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

    保康县打造了尧治河、陈家湾、刘家坪等一批美丽乡村试点,建成了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美丽乡村。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万户,培育龙头企业39家、家庭农场156家、专业合作社925家。

    下一步,保康县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产业衔接,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做好基础设施衔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坚持“破”“立”并举,盘活存量资产,加快技术改造,培植一批精细化工、磷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优质企业。聚焦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绿色矿业等重点领域,引进建设一批有产值、有税收、能“端菜”的项目。

    保康县还将深化与神农架、兴山等周边区(县)的旅游合作,打响“楚国故里·灵秀保康”生态旅游品牌。推行磷矿开采绿色化生产、绿色化改造、绿色化治理,牢牢守住县域经济“生命线”。着力提升特色农业发展质效,加快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康养为主的林下经济,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谷城县:

    推动产业集群融入区域协同发展

    目前,谷城已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建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六大主导产业,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再生资源等3个产业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农业产业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335家。建成电商产业园、互联网产业园、农商园、人才园、物流园等五大园区。先后完成最美高铁(汉十高铁)、最美湿地(汉江国家湿地)、最美家园(棚改)、最美襄谷路(303省道)、最美水厂(含污水处理厂)等“五个最美”工程。成功打造了五山茶旅小镇、茨河航空小镇等特色镇。

    谷城县从延链补链强链入手,发挥骆驼集团、三环锻造、三环车桥等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作用,与十堰、襄阳等地加强汽车零部件配套服务。3月底,谷城“牵手”丹江口市,充分利用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方式,实现户口迁移、无犯罪记录证明、不动产登记、医保转移接续等首批140个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市通办”。

    下一步,谷城县将紧盯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投资50亿元的骆驼集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加快50亿元的三环智能制造产业园、30亿元的福临花纺织工业园、15亿元的湖北国苗特种车辆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樱花谷、杏花谷、桃花谷、梨花谷、花红谷“五谷丰登”的乡村发展布局,全力推进6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快城关镇电商小镇建设,培养更多的互联网头部企业。立足“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布局,加快推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等重点产业集群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河谷组团发展,加强在教育、医疗、交通、文旅、乡村振兴、汉江大保护等方面深度合作,推进河谷大桥及接线工程建设。

    襄城区:

    牵头建立“襄十随神”旅游联盟

    襄城区将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全力打造“襄十随神”文化旅游经济圈核心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集聚优势,构建全域、全链、全时段旅游新格局;推动“过境游”向“目的地游”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区游客接待人数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

    襄城区将打造襄阳古城、隆中、岘山、襄南四大文化旅游区,加快襄阳古城和大岘山景区创5A步伐,力争到2025年,全区国家5A级景区达到2家,4A级景区达到5家。全面实施“文化旅游+”战略,重点打造三国文化游、汉水文化游、乡村休闲游、工业观光游、夜间体验游等“复合型”大旅游体系。牵头建立“襄十随神”旅游联盟,整合神农秘境、世界遗产、智慧三国、始祖炎帝等特色旅游品牌,创新推出区域旅游“一卡通”,构建覆盖“襄十随神”的智慧旅游体系。积极举办区域性品牌赛事、节庆活动、研学培训、高层论坛等,把襄城打造成为“襄十随神”旅游重要节点和集散地。

    襄城区将统筹实施好精致城区、精致集镇和精致乡村“三精致”工程,打造“襄十随神”新型城镇化新标杆。充分发挥辖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襄阳四中、荆州街小学、昭明小学等名校招牌,探索建立教育联盟合作机制,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引进清华附中、北大培文、华师一附中等一批名校来襄城办学,不断提升区域优质教育影响力。

    襄城区将全力打造“襄十随神”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区。加快形成余家湖工业园和卧龙工业园“一区两园”新格局。围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航天化学、新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谋划引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把经开区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发展新引擎、区域经济增长极。

    樊城区:

    打造鄂西北智能化物流中心

    “十三五”期间,樊城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和省“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了化纤纺织、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稻虾产业、特色种植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襄阳牛肉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引进培育了规模以上农业加工企业21家,省、市龙头企业15家,打造了“万禾源豆奶”“陶记金刚酥”等5个具有樊城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下一步,樊城区将依托中国电信“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建设华中最大的数据枢纽中心、数据灾备中心、DDoS攻击流量清洗中心,打造鄂西北智能化物流中心;建设一批综合型、特色型商业街区,培育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专业市场2—3个;完善农村电商体系建设,力争培育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个。

    樊城区将重点支持湖北金环公司投资23亿元的年产10万吨绿纤生产项目建设,形成国内“天丝”产能最大工厂;重点支持蓬达科技等企业开展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力争世阳电机等6家企业成为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力建设味都健康食品产业园,建成襄阳市民早餐中央厨房和配送中心;重点支持航宇公司航空应急救援产业园项目。

    樊城区将围绕金环绿纤公司,引进绿纤高档纱、高端面料生产企业,形成以绿纤为基础的优势纺织产业集群;围绕航宇嘉泰商用飞机座椅项目,引进吸塑板、发泡、安全带等关键环节生产企业,形成完整供应链;大力支持嘉泰公司研发智能客舱系统项目,建成世界领先的商用飞机系列座椅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关圣古镇、一号农村公路,沿线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重点打造“八里泉豆腐”“月英醉黄酒”等主导品牌。

    高新区:

    推动龙头企业就地化配套

    高新区将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1个特色产业集群;积极融入鄂北汽车工业走廊,建设车联网先导区、核心区等一批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大力推动东风“四大”主机厂、金鹰重工、江山重工等27家龙头企业就地化配套,集聚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高新区;大力培育无人机、航天航空、钒储能等新经济、新业态、新增长点;大力推动以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融合发展,与周边区域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高新区将加快推动襄阳科技城建设,重点推动一期10万平方米中试产业园和二期44.5万平方米产业园项目。有效发挥141家科研平台、27家“双创”载体等科创资源比较优势,努力探索与襄阳各县(市)区及汉江流域城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科研机构、企业、院校等各类科创资源共享共用、协同联动。重点支持石墨烯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光电子产业研究院、深兰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项目建设。

    高新区将全力推进综保区“当年获批、当年验收、当年封关运营”。加快完善综保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引进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推动襄阳对外开放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制度优势,总结推广“容缺审批”“拿地即开工”“两无一免”等成功做法,力争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持续发挥厚载科技有限公司网络货运平台、东风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深入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完善财智联盟平台功能,搭建“银税”“银商”合作平台。加快铁路港、水运港、公路港、航空港等“四港”建设。积极推进汉十高速增设自贸片区出入口、T2国际航站楼、襄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和铁路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汉江新港建设和外贸还箱点改扩建,推动国际班列常态化运营。

    东津新区:

    构建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

    东津新区作为我省第一个上升为省级战略的城市新区,坚持将优化区域协同发展布局作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和出发点。

    东津新区将打造交通中心,随着汉西、郑万、呼南三条高铁全部建成,形成直通北上广深的“四小时交通圈”;打造科教医疗中心,目前,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已开工建设,华中农业大学襄阳分校项目即将开工,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市中医院正在加快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中心,奇妙镇、奇趣童年、云海酒店、奇幻谷等项目将在今年陆续开业。

    东津新区将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实施中央CBD提速工程,启动建设金融小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力争2021年签约的总部企业和金融机构达10家以上。襄阳体育运动中心开工建设,加快博览城项目对接,区域性金融中心、会展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功能将逐步补齐。

    东津新区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文化旅游、电子信息、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招商引资。重资产建设了大湾区(襄阳)产业园,一、二期已投入使用,先后引进了中芯微电子等“芯屏端网”上下游企业20余家,初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引进“世界500强”正威国际集团落户东津,签约项目涵盖华中总部基地、5G应用材料产业园、年产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为新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东津新区将把产城融合作为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步构建了在北部以总部新城和东津世纪城为代表、中部以大学城和科技城为代表、南部以华侨城和高铁新城为代表的“空间六组团”。坚持“城市中建公园,公园中建城市”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两条绿化带、三条景观带、八大公园的核心景区绿化工程,新增绿化带、城市公园面积达595万平方米。

    鱼梁洲经济开发区:

    打造“生态+”产业集群

    近年来,鱼梁洲以环岛景观带、中央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项目为抓手,实施全域绿化,引入地被花草植物130多个品种,累计完成绿化面积约700万平方米。规划并正在建设凤舞九天、祥云呈瑞、爱心永驻、襄阳好风日等4个生态地标和汉晋园、楚泽园、大风园、梦觉园、辞赋园、春晓园等6个文化特色植物园。

    鱼梁洲还利用闲置资产“筑巢引凤”,打造总部经济园。组织EOD(以生态为导向开发)模式试点、碳中和零碳岛试点申报,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有效融合。成立襄阳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与武汉园发集团共同成立景区旅游管理公司,用市场手段推进生态建设。先后成功举办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汉江流域铁人三项赛、全民健康跑、穿天节、市民徒步大赛等全民性文体活动。

    下一步,鱼梁洲将做好谋篇布局,主动融入鄂西旅游联动发展工程,继续推进全区绿化美化,落实“江游战略”,串联汉江市区段优质旅游资源,以中央生态公园为产业发展中心,呼应环岛景观带亲子产业基地,形成“一园一带五片区”格局。打造特色产业,加速形成四大产业板块,即以快乐水岸沙滩运动为引领的运动板块,以环岛景观带、中央生态公园为依托的生态游赏板块,以汽车影院、房车营地为代表的休闲板块,以文体赛事、节庆活动为载体的文体板块。以文体赛事、节庆活动为载体,布局体育运动、休闲康养、教育研学、盆景园艺等项目,形成鱼梁洲特色的“生态+”产业集群。

    鱼梁洲还将构建全域覆盖的智慧旅游体系,完善基础功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与有实力、有资源、有经验的专业公司合作,探索实行国有企业与行业优势企业交叉持股,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运用市场力量把鱼梁洲建设好、经营好。

 

作者:严俊杰 韩犁夫 来源:襄阳日报 责任编辑:刘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