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要闻

路通天地宽——我市交通运输部门扶贫工作纪实

路通天地宽——我市交通运输部门扶贫工作纪实

2021-05-13 08:21:22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交通先行。

  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全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绩突出的集体名单,襄阳市交通运输局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绩突出集体”称号,谷城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光文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绩突出个人”称号。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以构建高速公路骨干路网、优化完善国省干线、创建“四好农村路”为引领,注重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多措并举做好交通扶贫和政策执行,全市实现县县通2条高速、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村村通村道、村村通客车,交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告别“出行难”

  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全通硬化路

  “每逢下雨,走路全身都是泥巴,出趟门不容易。”在南漳县清河管理区村民记忆中,过去的道路总是坑坑洼洼,雨天汽车陷入泥潭的事时有发生,出行难成为村民的心结。

  得益于当地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清河管理区100%县道完成提档升级,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一横一纵一环”骨架交通网基本形成,所有建制村实现“村村通”,村级主干道全部建成沥青路,农村公路“旅游驿站”成为样板工程。

  其实,除了清河管理区外,近年来,随着交通状况加快改善,我市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十三五”时期,市交通运输局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以精准扶贫村产业路、撤并村通畅工程、易地移民安置点和自然村通畅工程、窄路面加宽工程、提档升级工程为建设重点,持续提升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新建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8475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3345公里,新建桥梁89座,改造危桥171座。完成安防工程7871公里,启动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

  截至2020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8万公里,水泥(沥青)路突破2万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撤并村)通硬化路,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对外衔接畅通、广泛覆盖农村公路网,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通“大动脉”

  县县通2条高速、通国道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是助力扶贫攻坚的“大动脉”。“五一”前夕,随着专家组对保神高速公路襄阳境内的10座隧道全面“体检”的完成,作为湖北省县县通高速的收官之作,这条将南部山区县保康与神农架连接的高速“大动脉”即将通车。

  保神高速通车后,不仅打通了襄阳至神农架林区的高速公路大通道,而且方便山区居民出行,解决了保康交通物流“卡脖子”问题,让当地大量高品质磷矿石卖到外地。去尧治河旅游,再也不用绕道房县、走“回头路”。“十三五”时期,我市建成麻竹高速、保宜高速、襄阳绕城高速东段、老谷高速、枣潜高速襄阳南段、保神高速6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342公里,总通车里程达到736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3.7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内畅外联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实现所有县(市)区通两条及以上高速公路。

  交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攻坚战。贫困地区大多山高沟深、地势险要。在这些地方修路、架桥、打隧道,不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作支撑,还需要基层干部群众勠力同心,直面种种难题,共啃“硬骨头”。

  467省道谷城紫金至赵湾改建工程是打通赵湾乡、紫金镇通往山外的循环“大动脉”,更是造福沿线十多个高山村庄群众的扶贫致富路。赵湾乡素有谷城“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紫金镇山多林密,十八弯的公路随处可见。467省道谷城紫金至赵湾改建工程穿行两地,施工难度非常大。

  跨水临崖,绝壁修路……在谷城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天交通集团的建设者们吃住在工地,以工地为家,克服重重困难,强力推进工程建设。

  国省干线通县连乡,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十三五”时期,市交通运输部门对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提质,新建改建一级公路182公里、二级公路775公里,实施国、省道大中修工程766公里,顺利通过国家公路网质量评定。

  截至目前,全市国、省干线通车里程达到3.1万公里,普通公路网密度达到15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国、省道二级公路比例达到85%,实现县县通国道、镇镇通省道、所有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

  畅通“微循环”

  建制村全部直接通邮,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

  让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推动农村物流融合发展,以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为重点,深化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出村难,使农村地区从“寄包裹”“收包裹”到“产包裹”转变,积蓄起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和激励脱贫的新动能。

  挖掘地方资源“借东风”,发展“快递+电商”供应链模式。作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枣阳建成了192个叠加村邮站等多项服务功能的新e站、3个镇级电子商务配送服务中心和1个市级电子商务仓储配送服务中心,一年助销当地油桃30多万斤。

  保康邮政通过物流提档与电商合作,打开土豆、猕猴桃、山核桃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探索出“产品销售+运递服务”的特色农产品扶贫模式,通过邮乐襄阳馆、保康馆、邮乐小店等互联网工具助力农产品外销。宜城邮政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农产品分类外销,每天发运红薯包裹超过2万件,重量超过5万多公斤。

  深耕农村“下地头”,发展“邮政快递+农产品”脱贫模式。襄阳市邮政公司引入快递企业参与村邮站运营,带动邮政快递向田间村头拓展,实现村邮站多级功能叠加,支持农业新发展。宜城市大力开展仓配一体化服务,实现“仓储+配送”模式,使快递嵌入到农业产业链中,同时抓住淘宝村建设机遇,促使寄递企业与农村电商深度合作,推动农村精准脱贫。

  据了解,我市通过开展农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邮政在乡”和“快递下乡”工程,目前,全市所有建制村直接通邮率和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实现“两个100%”。

  走上“致富路”

  乡村振兴不让一地因交通而掉队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路通,更要路好、路畅、路美。市交通运输局将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交通+特色农业+电商”“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就业+公益岗位”等扶贫模式发展,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运输,是蓝莓产业的生命。”襄阳佰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顺民介绍说,保康县过渡湾镇茶庵村建有标准化蓝莓基地3500亩,蓝莓种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但因地处山区、道路崎岖,采摘游客上不来,运输车辆进不去,早期发展很不顺利。

  2016年,在交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县城通往茶庵村的4公里路进行刷黑,新公路直通田间地头。“佰蒂蓝莓”刚摘下就被运输车拖走加工,第二天出现在襄阳、武汉等大城市的超市货架上。

  随着道路的修建完善,茶庵村的蓝莓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如今蓝莓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采摘、观光、旅游也同步发展。今年6月,保康县第三届蓝莓采摘旅游节开幕,当天门票收入便接近3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万元。

  一望无际的翠绿茶山,游人如织的小桥流水,热闹喧嚣的农家菜馆……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曾经资源匮乏的村庄,随着环境整治,旅游循环路的修建,优美的风景和飘香的绿茶走向山外,成为远近闻名的湖北省明星乡村。

  因路而美,因路而活。南漳县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大力实施“公路+扶贫”“公路+产业”“公路+旅游”等扶贫发展模式,将“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全过程,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农村公路管养改革试点县等称号。

  除了南漳获得“国牌”外,宜城市、老河口市也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创建省级示范乡镇10个,示范创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枣阳市农村公路建设获省政府通报奖励。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说,在襄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交通运输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将围绕建设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优化高速公路网、国省干道,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实施以乡镇对外双通道、乡镇内部双循环、行政村通双车道为主要内容的“三双”工程,继续发挥交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地因交通而掉队。

  “谷城屋脊”上的精准扶贫

  赵湾乡素有“谷城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在千米以上,而青龙山村又是谷城县海拔最高、路途最远、条件最艰苦的贫困村,全村二百多户人家散居在方圆几十里的大山里,交通不便,生活困苦,集体经济“一穷二白”。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为扫清青龙山村脱贫致富的“障碍”。自2015年起,市交通运输局发挥行业优势,在高山上修建了21.5公里通村公路并硬化,让青龙山村与保康、南漳两地相连,解决村民出行交通问题。

  大山除了行路难外,青龙山村山高坡陡,群众收入低,危房、旧房多,吃水困难。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下,所有贫困户全部完成了危房改造,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产业是脱贫的重要内容。市交通运输局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集体找准脱贫主导产业,先后投入产业帮扶资金80余万元,推广种植七叶一枝花、天麻、黄精等名贵中药材。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易地建成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天然保护林等,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加十多万元收入,使其摘掉“空壳村”的穷帽子。

  对于居住环境恶劣的46户贫困户,市交通运输局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他们全部从大山搬到县城,经过岗前培训,适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经过6年的精准施策、精心帮扶,青龙山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20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万多元。市交通运输局连续6年荣获“全市扶贫先进单位”称号,驻村扶贫工作队被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队长姜四清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来源:襄阳日报 (襄阳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