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荥阳大师姑
图①出土青铜器(商早期)
图②出土玉器
图③大师姑遗址航拍图
图④发掘现场
图⑤出土陶水管道
本版图片均由王文华提供制图/王伟宾
□本报记者 张冬云
2021年2月25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入围终评。3月29日,它又入选2020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
淮阳时庄遗址作为夏代早期粮仓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仓城遗址。它作为河南夏代考古的新发现,延续了近年来河南夏代考古的辉煌成绩。河南不断涌现的夏代考古新发现,令中国史书中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面貌日渐清晰。
时光倒流到十九年前,2002年,龙山文化以前的早期城址,全国已发现50余座,早商城址也已发现多座,但夹在两者之间、号称“三代考古”之首的夏代,却一直未发现城址,失望之余,有考古工作者说出“夏代无城”的气话。
2002年到200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大师姑村一带,发掘出一座古城,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夏代古城,引发学术界震动,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撰文称:“我当时真是激动极了。”这一发现,入选200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2002年,是中国夏文化研究的幸运年。除了大师姑的惊世发现,二里头发现了遗址范围达十万平方米的宫城。新密新砦发现一处夏代前期有百万平方米、三重环壕的中心性遗址。针对中原地区这三大重要发现,李伯谦称:“这是夏文化研究的一个高潮。”
原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大师姑发掘队领队王文华回忆起十九年前的难忘岁月,他很肯定地说:“发现第一座夏城,不仅是幸运使然。当时我是主动地往那一带去找,带着明确课题意识去做调查,最终才有这个发现。”
◎老村落来了发掘队
大师姑是荥阳广武镇东南一个行政村,由大师姑、杨拐、小湾三个自然村构成,人口过万。它横跨索河两岸,东侧、南侧与郑州高新区榆林、岗崔接壤。这一带地处邙山山前丘陵地带,地势相对高亢。
2021年3月初,我来到大师姑村,它样貌平凡、全无特点,遗址区地标索河内有流水潺潺,丛生大片芦苇,尚未返青仍枯黄一片。河边土崖爬满老藤枯草,田野乔木也是绿意未萌。
因为规模巨大的土遗址发掘后会回填,现在的大师姑村地面基本无遗存,能标识遗址的只有两块“国保”石碑,一块立于城址西城墙偏南位置。一块立于城址东南角位置,两块石碑直线距离900米。
城址东南角,有块空地上种了片小树林,“这块地共20多亩,长120米宽140米。这是当年考古发掘核心区域,为保护地下遗址,地面种了树。”大师姑村干部张鑫杰说。
当年的大师姑发掘队队长丁兰坡坦言:“十九年前发掘时没有GPS,全靠人工测量,地面标识并不精确。十九年后,地面形态变化极大,再去现场有些地方我都难找到。”
大师姑村村民对发掘队员还有印象,一位八十余岁老人回忆:“他们住村小学里,住了总有一两年吧。冬天在索河边上发掘,寒风呼呼的,比俺们还能吃苦。”
回郑州拜访王文华,他指着办公室挂着的大幅郑州地图,说:“大师姑遗址所在的郑州西北郊,包括今荥阳大部和郑州郊区一部分,这片区域内,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40余处,夏商遗址有近30处。1984年,郑州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在大师姑村一带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命名为杨拐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2002年春,我们在这一遗址区再度考古调查时,才发现了夏代城址。”
为啥有“再度”之举?因为王文华对郑州西北郊“很感冒”,他常盯着地图出神,猜想这么密集的遗址区,其中有无大的中心聚落甚至城址呢?
2002年,郑州大学开建新校区,校址坐落在西周早期祥营遗址上。新郑大旁边的郑州锅炉厂扩建新厂区时,发现了800多座战国墓。新郑大北侧修科学大道时,推土机还挖出了西周墓。这几个地方的前期文物调查,都是王文华带队完成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令王文华对西北郊这块宝地更有兴趣了。
“2002年10月,我们来到杨拐遗址,为配合大师姑村民建蔬菜大棚,更为搞清楚这一遗址真实面目,解开我心中多年的猜想,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王文华说。
这支发掘队共8人,平均年龄38岁,朝气蓬勃。他们住在大师姑村小学二楼教室内,条件简陋,四处漏风。发掘队员清扫垃圾、安放行李,很快,冷清的大教室变得干净整洁。
丁兰坡回忆:“王所长做了工作部署,明确试掘目的是确定这处遗址是否存在城墙。”
发掘队员根据前期钻探成果,在遗址南部发现壕沟处布了两条探沟,目的是确定城墙是否存在。在遗址东部布一条探沟,目的是确定壕沟是否存在。在遗址东北部,前期钻探时发现人骨和朱砂(古代高等级墓葬中所用消毒防腐剂)的地方,布了一个探方,目的是了解遗址文化内涵。
秋季天气凉爽,适宜考古发掘。发掘队员8点准时上工地,12点回驻地。下午2点至6点再回到工地工作。“大家在工地各负其责,细分土质土色,划分地层、刮面,划分遗迹现象,绘制分层平面图和单元遗迹平剖面图,收集出土文物,做文字记录、摄影、录像等,工作紧张有序。大家持手铲,蹲地上一遍遍刮剖面,脚蹲麻了换个姿势。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丁兰坡回忆。
深秋后,风越刮越大,探方面太干,不利于刮面分析遗迹现象。大家在工地探方边修整出大方坑,坑底部和四壁铺上塑料布,放满一坑水,不时对探方面洒水。
◎“这是夯土,这就是城墙”
发掘队在遗址南部发现壕沟处,布了两条探沟,期待着发现城墙和环壕。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只确认了二里头时期壕沟的存在。探沟即将发掘完毕,王文华不死心,他跳下探沟在南端斜坡断面上,用手铲不断地刮,突然他的手停了下来,沟壁上隐约出现了层次,每层厚薄均匀,厚度在10~12厘米左右,层与层之间夹着一道道断断续续的黑线。王文华激动地说:“这是夯土!这就是城墙!”
太兴奋了,大家挤过来你刮刮我刮刮,一致认定这就是朝思暮想的城墙!
大型遗迹现象的连接确认有个快捷方法,是对遗址周边断崖的断面做铲切验证。王文华说:“这种断面,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大剖面。”沿着城墙走势方向,大家来到西端索河岸边一处断崖,它高3~4米,表土极干硬,被野枣树枝叶覆盖,大家先铲除野树,用农药喷雾器喷水打湿断面后,再进行表面铲刮。断崖较高,发掘队员向农家借了小木梯,“我们脚蹬小木梯,身背喷雾器,手握发掘铲,过程有点小惊险。”丁兰坡笑言。
这段南城墙和环壕的确认,给发掘队员增添了信心和动力。王文华说:“坚定‘城’的概念后,地下好多小冲沟和小断崖这些干扰因素,都影响不到我了。带着‘城’的眼光看,东城墙北城墙(部分地段)都顺利找到了,遗址西侧是索河,是当年城址的天然屏障。我们又往河西找,又发现延伸过来的城墙。”
最终,发掘队员弄清了城墙四至,发现古城址由城垣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垣距地表深度一般为一米左右。发掘队员还发现,夯土城垣的结构较复杂,经多次续建和修补,修筑方法为平地起建,倾斜堆筑,水平夯打。城壕位于夯土城垣外侧,距夯土城垣6米左右。城址内部二里头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厚层一般在2米至2.5米左右,发掘出土有夯土房址、灰坑、窖穴、灰沟等多处遗迹,出土众多器物。
在遗址东北部探方里,发掘队员清理出四座墓葬,还清理出一座二里头文化时期100平方米“豪宅”,它的残存部分呈长方形,发掘队员清理后,分析其建筑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清理场地,在拟建房范围内下挖基坑,基坑形状为四周高、中间低的船形。然后在基坑内铺设垫土层。房子北部还有5个夯土柱坑,是当年建房立柱之处。”王文华解释。
秋光易逝,转眼间冬天到了,这是田野考古最难熬的季节。队员在探方里哆嗦着画图做记录,时不时拿起铁锨干会体力活御寒。经过一个低温寒夜,地面就会上20厘米厚的冻。为保护发掘面,发掘队员买来草苫,傍晚收工时盖上发掘面。
数月奋战,发掘队员对大师姑遗址面貌有了初步认识,其文化内涵逐渐清晰,这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的城址。它北依邙山,其东西长900多米,南北宽600多米,城址总面积达51万平方米,城址建有宽大城垣和城壕,是夏代一处具有重要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古城。
对这个结论,王文华起初并无十足把握:“上天会这样眷顾我们这个年轻团队,让我们揭露第一座中国夏代城址?”
2002年12月,李伯谦一行应邀来工地考察,李伯谦观察了新发现的城墙夯土结构及地层关系后,肯定地说:“没有问题,此处的确是一处二里头文化城址!”
李伯谦事后撰文称:“我当时真是激动极了,因为这座夏代古城离我的老家沟赵乡东赵村只有十五六华里,在我的老家居然有一座三千六七百年前的夏代古城……它的发现,为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课题,提供了崭新资料。”
◎玉琮•铜凿•陶器
大师姑夏代城址,出土了青铜工具、玉钺、玉杯、大量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等器物。
发掘队员发现了玉琮,这是贵族所用器物,据此可推断出此地曾居住过贵族,贵族所居之地,往往是卫城或都城。
王文华筛选器物时,发现有枚“陶片”分量格外重,剥开泥土后才发现是枚铜凿。
发掘城址中部时,曾发现成片倒塌的夯土墙体,还有大量陶制排水管道,其中L形中空陶水管道,外直径约20厘米,内直径约18厘米,功能相当于现在的“三通”。“倒塌的夯土墙体上有密集夯窝,墙体位置从未变动过。加上陶水管道的发现,我们推测,当年这儿有夯土墙围绕的高等级大型建筑,但因地表破坏严重,我们找了一两年,也未能发现大型建筑遗迹。”王文华说。
发掘队员从500多包数以万计碎陶片中,像拼图游戏一样粘对复原了多件日用陶器。这些器物,帮我们还原了先民生活。
先民们已制造出甑、鬲、鼎、深腹罐、圆腹罐等炊具。他们制造的盆、豆等器具,令我们想象着先民们用盆喝汤、从豆中取菜的场景。各式储存器如大口瓮、小口瓮、高领罐、敛口罐、缸等,见证了先民储存粮食与食物时的珍惜郑重。
◎城主是谁?
大师姑夏代城址西距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七十余公里,远隔崇山峻岭,按照古代“百里为侯”的观点,它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可以成就一方诸侯。它的面积达51万平方米,处在索河和须河夹角台地西部,有浓厚的军事性质。
“从发掘情况看,我们推测大师姑夏代城址性质,有以下两种可能性。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二是夏代某一方国都城。”王文华说。
据《史记》记载,夏王朝东境应在河济之间,河济相交处应在今温县、武陟和黄河南岸荥阳一带。大师姑遗址正位于古文献记载中的河济相交处,也地处夏商文化分界线附近。
大师姑东距古代大湖荥泽7公里,它可以据黄河、邙山、荥泽三位一体的天险,防守从东北方向来的商人。从这个角度看,它很可能是夏王朝设于东境的军事重镇。
在夏朝东境,还存在多个方国。除商外,与大师姑夏代城址地望接近的有葛、韦、顾、昆吾、戈等方国。据专家推测,韦、顾两者离大师姑最近,它有可能是韦或顾。更有专家猜测,大师姑的姑,是“顾”之谐音。那么,它是古代方国“顾”吗?
古代城址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承载着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珍贵科学价值。大师姑遗址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年代和文化性质很明确的夏代城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夏代城市发展、社会结构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生和发展过程,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发掘队员发现,在大师姑夏代城址外侧,还发现有早商时期大型环壕,且城址内部早商文化遗存丰富,说明此地早商时仍是一处重要聚落。
大师姑东北侧的岔河村、东南侧的牛寨村、西北侧的南城村都有丰富早商遗存,大师姑地区可能较早就处于民族融合地区,只不过前后换了主人而已。
专家认为,研究这一地区夏商遗址的时空转换,关系到夏商政权的更迭,大师姑夏代城址是这一研究的重要内容与界标。对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夏商考古研究中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来源:河南日报 精彩周末 行走中原)
稿件由河南省台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