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武汉黄陂区横山脚下,桑葚、桃子等果实挂满枝头,包菜、土豆等蔬菜长势正旺。一群台胞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造了一片生态有机农场——莲明集团“一心回乡”生态农业基地。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团队创始人李旭清女士和她的“一心回乡”故事。
一、回乡缘起于对父亲的思念和一封泛黄的家书
“海峡阻断了时空、但永远切不断亲情,距离掩盖了青春、但无法抹去梦里乡音”。莲明集团“一心回乡”团队创作的记录片“念念武汉”讲述了李旭清女士带领团队来汉发展的缘起……带着一份对这两代人“一心回乡”的敬佩,也为了进一步了解李旭清女士带领团队来汉发展的缘起,我有幸拜访到李旭清女士,并听她讲述了父亲的故事。
李旭清女士的父亲李华芳,湖北省应山县人,1920年出生,在家排行老二,1931年日军侵华,16岁的李华芳投笔从戎,时任国民政府军队空军地勤人员。服役期间李华芳在四川与吕氏结婚,育有一双儿女,1949年只身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从此亲人两地分离。1956年,李华芳在台与杨样女士结婚,领养一儿一女,并生下3个女儿,李旭清女士在其中排行老二。多年来李华芳抱着随时回大陆的准备,但天不从人愿,1969年客死异乡,终年49岁。那年李旭清女士8岁。
李旭清女士印象中的父亲沉默寡言,老戴着一副老花眼镜看报纸,抑或是伏在桌案上看书、写字、打算盘,那时候李旭清上小学一年级,下午不上课,常常陪着父亲看电视,父亲的电视也只停留在新闻、锦绣河山和京剧三个节目上,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没有倾诉的对象,父亲也只是把锁在心里的乡愁寄托在仅有的三个电视节目中了。
父亲也有话多的时候,偶尔跟子女饭后闲聊,讲述故乡的事。不知道是不是怕和母亲结婚后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引起家庭纠纷,父亲在大陆已经娶妻生子的事,直到去世前仍然守口如瓶。身在台湾的他,一定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他不能说,所有心事只能往心里藏。
父亲在女儿的心目中永远是最伟大的,李旭清女士现在还清晰的记得父亲牵着她的手,弯着腰倾身跟她说话的样子;记着因为没有吃早餐就去上学,父亲就一直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拿着早餐等着她下了晨课,用手把面包掰成一小口一小块喂着她吃;还记着父亲烧的湖北家乡菜和用他浓浓的乡音教她识字的情形。
父亲离开人世前虽没说,但他渴望回乡的种子却悄悄地落在了李旭清女士幼小的心田。随着年纪渐长,一天天、一点点地发芽茁壮了,她愈发懂得了父亲的乡愁;乡愁在无数个不寐的深夜里萦绕;在记忆深处的缝隙里呼唤;在照见自己与父亲相似的容颜中惊醒;在血脉相连与文化思想的融合中,内心涌现了溯源寻根的渴望!
2018年10月,李旭清女士遵循着父亲遗愿回到家乡湖北,突然间她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沈醉于传统戏曲,因为戏曲里有她和父亲共同的回忆和语言;她也赫然发现,当听到人们用各种乡音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叔伯大娘们,会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那是小时候耳畔熟悉的声音和生活环境,原来回到大陆处处都是熟悉的声音,处处都有亲人。她也恍然大悟,看到以前地理课本上的地名化为高铁站的一个个月台,莫名的激动落泪,原来呀原来,长江、黄河的浩瀚,湖水、小溪的恬静与温柔,早已流淌在血液里了!
落地武汉,将台湾积累将近30年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在武汉扎根,“一心回乡”是李旭清女士遵循内在良知的回乡之路,也是一条探索食物真相的旅程,更是一条引领人们走向一个幸福永续的未来。
二、回乡源自于对土地和有机农业无尽的热爱
“最清新的大自然,最淳朴的务农活动,享受原生态的播种、耕作、收获的乐趣”。李旭清女士和她的团队延续在台湾的成功理念,将对土地和有机农业无尽热爱的“种子”带到了父亲的家乡,在湖北武汉播种了团队新的希望。
农场名为“一心回乡”生态农业基地。“取名回乡是希望大家在此找到心灵归处,回归自然本真。”武汉农场项目负责人蔡三益受访时介绍,这也是团队坚守28年的初衷。
1993年,李旭清女士在台湾创建“一心回乡”团队,吸引包括蔡三益在内的30余位有着回乡筑梦的知识青年伙伴加入。他们致力于实践自然生态农耕,在台湾的乡间地头,从南投的竹山,到苗栗的铜锣、三義、通宵,一路摸索建立起自然农法,强调并坚持着育苗留种、多元种植、休耕轮作、生态平衡、与草共生的尊重大自然和土地的理念,创造与环境共存共荣的绿色发展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运营模式。
尽管拥有成熟经验,但是在武汉“另辟江山”并不容易。首要问题是找地。因不熟悉大陆土地政策、办事流程,团队前期走了不少弯路,所幸后来与当地政府及台办搭上线,一切才慢慢顺畅起来。
土地的复育、改良,又是一项挑战。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激素,是“一心回乡”团队始终坚持的种植方式。面对酸性偏高的土壤,团队复制台湾模式,以养草生肥、自然堆肥的方式,让土地休养生息。
从最初两年几乎颗粒无收,到现如今香葱与包菜间作驱虫防病,土豆周围种植柠檬香茅草驱虫,倒伏的树木枝干锯成圆木作景观装饰、叶子用来堆肥……漫步基地,生态农法的智慧无处不在,种植区、餐饮区、体验区初具规模。在一点一滴付出中,硬质土地渐渐变得肥沃、松软。在农场的土豆种植区,蔡三益将食指向下,轻轻松松便插进土里,“刚来时,手指想插进去,会被弹回来。”他笑着说。
蔡三益在武汉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这源于台湾模式在此得到成功实践,更在于大陆广阔的市场及对农业的支持。他介绍,大陆“农林22条措施”出台后,团队仔细研究,正在将其中可应用措施与企业规划相结合,谋求更远发展。
当前,农场现有土地2300余亩,建立了涵盖有机生态农业、食品加工、健康餐饮、电商、地产、文化等跨领域串联的全产业链。今年,趁着大陆旅游热潮,基地开始预约性接待游客。预计明年将大规模迎客。
三、回乡是对武汉疫后重振无比坚定的信念
“李姐的父亲是一名老兵,籍贯湖北,生前一直念叨着回乡。”蔡三益透露,这是选择武汉的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有着最为淳朴的人民。这次疫情更是证明了,目前团队为之耕耘的地方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有着英雄的人民”。
2018年10月团队落地武汉。2019年5月7日,海峡姐妹茶吧就正式营业,并以“海峡姐妹”餐饮集团命名,发展了烘焙、茶吧、火锅等多元餐饮品牌。武汉黄陂区有机农场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建置600亩有机生产基地与食农教育场域、1700亩有机牡丹园,开始以牡丹籽油为主体之木本油产业,开始从一产有机农业、到二产加工产业,及三产营销与教育,打造一个可持续与复制的有机全产业链模块。一切如火如荼进行着⋯⋯ ,然而此时,大自然按下了暂停键。
2020年元月,团队大部分的伙伴回台湾休整,原本预计元月底返回武汉,预备在武汉过第一个农历新年,不料武汉爆发疫情的消息逐渐变得严重,1月23日,武汉封城,团队只好滞留在台湾静待情势发展。
在台湾这段期间李旭清女士和她的团队也积极整顿产业的发展和组织架构,希望疫情一旦解封的时候,能够赶快跟上发展的进度。与此同时,大家每天也持续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当了解到当地的居民能够坚守在家隔离,不给国家添乱;方舱医院10天就盖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疗人员陆续加入抢救生命的行列,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在网络里传开,在严酷无情的疫情中,也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暖!
在武汉的伙伴周蓓协同夫婿也发挥了同胞爱,冒着生命危险、全副武装,代表一心回乡将我们的产品甘露面赠与住在酒店驰援武汉的省外第一线医疗人员,略尽绵薄之力。
2020年3月下旬,黄陂农场打来电话,告知农场里有一块38亩的商服用地正在摘牌挂,问李旭清女士有没有兴趣摘牌?大家很惊讶,疫情期间怎么还有摘牌挂呢?原来武汉已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正在筹划着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了。团队伙伴听了很是兴奋,于是在10天左右就凑足了摘牌的资金,在大家来来回回的努力下终于顺利摘牌了。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李旭清女士谈到,困难没让伙伴们退却,疫情过后,一心回乡团队依然携家带眷回到武汉,诚心诚意想要改善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大陆的有机农业,造福百姓、泽及乡里!经过疫后一年多的重振,目前莲明集团已经发展出“旭清回乡生态农业”、“熠丹回乡加工产业”及“海峡姐妹信息餐饮”三大产业板块,三个产业板块环环相扣的有机良性闭环同步发展的架构也初具雏形。
58岁的曾俐文曾在上海工作10多年,原计划退休后回台湾养老,结识“一心回乡”团队后,她加入其中负责财务管理等工作,“他们爱护土地、追求健康的情怀吸引了我。”
34岁的陈旻岑是李旭清的大女儿,在“一心回乡”工作近10年。种地、跑市场、开展公益科普……产业链中涉及的行业,她几乎都干过。
李旭清女士的丈夫、小女儿,还有团队中很多伙伴的子女也都来到了大陆,沿着他们亲人和父母的足迹和理念在默默的耕耘……
虽然李旭清女士和她的团队到武汉发展只有2年多时间,但带着回乡在台湾28年的基础与经验,在大陆的发展正快速稳健发展,更朝向大健康的养生园区前进,带着一心回乡反馈家乡的初心,以有机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平衡城乡差距、打造一个美丽富丽新农村,更是为蓝天绿地、为人类万物、为地球永续发展,创造一个与万物共享的不平凡产业!当前,这群台胞在汉的“回乡”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湖北省台办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